正文 第5章 艾灸療法的常用經絡和腧穴(2 / 2)

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兩手虎口交叉,用右手示指剛好壓在左手橈骨突起上,示指尖到達的位置即是列缺穴;拇指、示指分開,露出虎口,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向前彎曲壓在對側的拇指、示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處即是合穀穴。

不可不知的20個常用穴位: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中與風府穴相平處。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耳鳴,耳聾,頸項強痛,感冒,癲癇,中風,熱病,瘧疾,癭氣。

百會穴:在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處。簡易取穴法:兩耳尖連線中點,頭頂正中即是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癲狂,脫肛,泄瀉,陰挺,健忘,不寐。

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胸痛,胃痛,嘔吐,呃逆,癲癇,熱病,上肢痹痛,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

攢竹穴:在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主治頭痛,目眩,眉棱骨痛,目赤腫痛,目視不明,流淚,眼瞼下垂,近視。

天宗穴:在肩胛骨岡下窩中央。主治肩胛疼痛,肩臂外後側痛,氣喘,乳癰。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赤白帶下,陰挺,產後血暈,滯產,不孕,陽痿,遺精,遺尿,疝氣,小便不利,失眠,下肢瘺痹,腳氣。

中渚穴:在手背第4、第5掌指關節之間後方凹陷中,液門穴後0.1寸處。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熱病,手指不能屈伸。

長強穴:在尾骨尖下0.5寸,約當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主治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癲狂癇,腰背部和尾骶部疼痛。

委中穴: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腹瀉,嘔吐,遺尿,小便不利,丹毒。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麵癢,膽道蛔蟲。

內庭穴:在足背部,當第2和第3趾間縫紋端赤白肉際處。主治齒痛,喉痹,鼻衄,腹痛,腹脹,痢疾,泄瀉,足背腫痛,熱病。

合穀穴:在手背部,第1和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中點橈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多汗,無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小兒驚風,半身不遂,癮疹,瘧疾。

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孕(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足三裏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癲狂,中風,腳氣,下肢不遂,心悸,氣短。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湧泉穴:在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中央。主治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狂,昏厥。

神闕穴:在肚臍中央。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乏力。

命門穴:在第2腰椎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主治腰痛、腎髒疾病、夜啼哭、精力減退、疲勞感、老人斑、青春痘。

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處。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噎膈。

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頭痛,瘧疾,熱病,癲癇,骨蒸潮熱,咳嗽,氣喘,上呼吸道感染,脊背強急。

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吞酸,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