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治療常見病灸:經絡和腧穴的基礎知識: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中關於經絡的記載說,“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腧穴又稱作“節”“會”“氣穴”“骨空”等;後世醫家還將其稱為“孔穴”“穴道”“穴位”等。
經絡的含義: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係。“經”是經絡係統中的主幹,有路徑的含義,即可貫通上下、溝通內外;“絡”是經脈別出的分支,有網絡的含義,絡脈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腧穴的含義: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身體表麵的特殊部位。“腧”有轉輸、輸注的含義,是經氣轉輸的場所;“穴”有空隙的含義,是經氣所居的場所。
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多數腧穴歸屬於各個經絡,經絡又隸屬於各個髒腑。將治療手法作用於腧穴,可通經絡、行氣血、益髒腑,因此腧穴與人體的經絡、髒腑、氣血密切相關。
配穴原則:配穴方法是在選穴原則的基礎上,選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裏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是選穴原則的具體應用,配穴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配穴時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督脈和任脈:督脈循行:起於少腹內,下出於會陰部;沿脊柱裏麵上行;到達頸後風府穴處,進入腦內;並由頸部沿頭部正中線上行,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達上唇係帶處。督脈的基本功能:督脈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中醫稱之為“陽脈之海”。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精冷不孕等症與督脈有關。
任脈循行:起於少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部和胸部正中線向上行;到達咽喉部,再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麵頰,分行至目眶下。任脈的基本功能:任脈總任陰脈之間的相互聯係,調節陰經氣血,中醫稱之為“陰脈之海”。任脈與女子月經來潮及妊養、生殖功能有關。主要與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症有關。
常用取穴方法:俞穴同腧穴,指人體上的穴位。選取準確的穴位是使艾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環節。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體表標誌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簡便取穴法。
體表標誌定位法:本方法利用人體體表解剖學標誌來確定穴位位置,是取穴最常用、最方便、最準確的方法。
固定標誌法:指借助人體各部骨節、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發際、五官、指(趾)甲、乳頭、臍窩等在自然狀態下可見的相對固定的標誌,選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在兩眉之間取印堂穴、肚臍正中取神闕穴等。
活動標誌法:指借助人體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人體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在活動狀態下才會出現的標誌,選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屈肘時,肘橫紋橈側端是曲池穴,握拳時掌橫紋尺側端是後溪穴,屈膝時,窩橫紋內側端是曲泉穴等。
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人體體表骨節標誌,用兩骨節之間的長度測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並依此按比例折算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本人手指為標準尺寸來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稱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簡稱指寸定位法。因每個人手指的長度和寬度與自己身體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關係,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來測量定穴,用自己的手指測量身體其他部位比較準確。本法種類很多,各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1、:拇指同身寸是以自己的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適用於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1、:中指同身寸是以自己手指的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橫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3、:橫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指患者將示指、中指、環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本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橫寸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