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工具:艾灸療法中最主要的材料就是艾草。艾草具有食用、飲用、清潔等廣泛的用途,因此稱為“神仙草”。中醫認為,艾草可以理氣血、逐寒濕、溫經脈、止冷痛。艾草煎湯可外洗治療濕瘡疥癬、祛濕止癢,艾草炒炭還可止血。另外,將艾草製成艾條、艾炷之後,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功效。
劣中優艾絨的選擇:色:陳艾是土黃色或者金黃色的;當年艾是綠色的。
味:陳艾氣味芳香、不刺鼻;當年艾聞起來有青草味。
煙:質量好的艾點燃後,艾煙淡白,氣味香、不刺鼻;質量不好的艾點燃後,艾煙發黑且有種強烈的刺鼻氣味。
相:絨體細膩且用手指能捏成型的艾絨是質量好的,裏麵有枝梗或者其他雜質的艾絨是質量不好的。
艾條的相:質量好的艾條外觀整潔,包裝緊實,如果包裝鬆軟,可能是質量不好。
火:質量好的艾條火力柔和,點燃的部分呈紅透燃火狀,用手掌試火力,有熱氣熏烤的感覺,滲透力大、灸感強、療效好;質量不好的艾條試火時皮膚有燒灼感。
艾炷:為了便於平放和點燃,可以將艾絨做成圓錐體,就是艾炷。可將艾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如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艾炷的大小可因施灸對象和施灸部位而定,對老年人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可用大艾炷。
艾灸的操作手法: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距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溫和灸適用於各種病症。
雀啄灸:用雀啄灸法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但不需要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施灸。施灸時,一般可灸5分鍾左右。適用於治療小兒疾病或暈厥的急救等。
回旋灸:用回旋灸法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是固定不動,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旋轉地施灸,距離皮膚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鍾,適用於風濕痛、神經性麻痹及廣泛性皮炎。
隔薑灸:概念:隔薑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薑片而施灸的一種方法。
灸前準備:大艾炷,新鮮老薑,鑷子,粗針,火柴,線香,灰盒,三棱針,甲紫溶液(紫藥水)等。
施灸法:選取新鮮老薑1塊,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把鮮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選取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略提起薑片,或者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灸處出現汗濕紅暈現象而不起皰為度。每日1次,7~10次為1個療程。
適應證:隔薑灸法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對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風寒濕痹、腸胃症候和虛弱病症療效顯著。
注意事項:
1、隔薑灸用的薑應選用新鮮的老薑,宜現切現用,不可用幹薑或嫩薑。
2、薑片的厚薄,宜根據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麵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症,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4、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輕揉敷之,使其汗孔閉合,利於恢複。
隔蒜灸:概念: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用蒜作間隔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灸前準備:大艾炷,鮮獨頭蒜,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細針,甲紫溶液(紫藥水)等。
施灸法: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細針於中間穿刺數孔,放於穴位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每灸3~4壯後可換去蒜片,繼續灸治。將預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施灸處出現濕潤紅熱現象,患者有舒適感覺為宜。為了防止灼痛起皰,可在蒜片下麵再墊上一片。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個療程。對癰、疽、瘡、癤等病症,若不知痛,灸至知痛為止,而知痛者則灸至不知痛為止。換艾炷不換蒜片,每日灸1~2次。初發者可消,化膿者亦能使其速潰,促使其早日愈合。
2、隔蒜泥灸:取新鮮大蒜適量,搗成泥狀,放於穴位或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則換艾炷再灸,不換蒜泥,將預定的壯數(3~7壯)灸完為止。一般以灸處出現汗濕紅暈現象而不起皰為度,患者即感覺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