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艾灸療法的基本操作手法(2 / 3)

另一種隔蒜泥灸稱長蛇灸,即用大蒜泥適量,平鋪於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寬約2厘米,厚約0.5厘米,周圍用桑皮紙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數壯,以灸至患者口鼻內覺有蒜味為度。多用於治療虛勞。

適應證:隔蒜灸具有消腫解毒、定痛、散結的功能。治瘰癘、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多用於治療陰疽流注,瘡色發白,不紅不痛,不化膿者。對瘡疔癤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潰者均可灸之。亦治蟲、蛇咬傷和蜂、蠍蜇傷,可以解毒止痛。(臨床上也有治肺癆者):注意事項:

1、大蒜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膚過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療過程出現皮膚起皰現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潔,以防止感染。

3、本療法一般不用於頭麵等部位,因治療後可能遺留灸痕,影響容貌。

溫和灸測溫方法: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或小兒患者等,可以把示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兩側,通過手指測量受熱溫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

隔鹽灸:概念:隔鹽灸,是一種傳統的針灸療法,即把純淨幹燥的食鹽敷於臍(神闕穴),上置艾炷,施灸三次。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灸前準備:大艾炷,食鹽(以青鹽為佳),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藥水)等。

施灸法:令患者仰臥屈膝,暴露臍部。取純淨幹燥之食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神闕穴),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在臍周圍放置一濕麵圈,再填入食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灼熱,即更換艾炷。一般灸3~5壯,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度,本法隻用於灸神闕穴,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但對急性病症則可多灸,不拘壯數。臨床一般施灸5~9壯。

適應證:隔鹽灸法具有回陽救逆、升陽舉陷、溫中散寒之功,多用於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痛經、淋病、中風脫證、四肢厥冷等病症。

注意事項:

1、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穴區覺燙時,應告知施術者處理,不可亂動,以免燙傷。對小兒患者,更應核格外注意。

2、在施灸時要嚴禁灼傷,同時鹽遇明火易爆,注意防止燙傷皮膚和衣物。

3、若臍部灼傷,要塗以甲紫溶液(紫藥水),並用消毒敷覆蓋固定,以免感染。

溫和灸的標準:溫和灸應以施灸部位沒有明顯的灼痛感,灸後不起皰、不留瘢痕為標準,主要觀察皮膚潮紅的狀態。皮膚潮紅與皮膚敏感度及施灸的部位有關,皮膚敏感度較高人,灸的時間短、壯數少,就可達到皮膚潮紅的狀態;人體的背麵及肢體外側麵潮紅較肢體內側麵慢,且較耐溫,需要灸得時間長、壯數多。

艾灸的操作要領和小竅門:艾灸罐的使用方法:①將艾柱插入隨身灸中的鐵簽上。

②用火點燃艾柱。

③待艾柱充分燃燒。

④將艾灸罐的鐵蓋蓋上。

⑤蓋上鐵蓋後,將鐵蓋旋緊。

⑥扣上塑料蓋,旋轉塑料蓋上調風口。

⑦將艾灸罐放在袋中。

⑧將艾灸罐綁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步驟1:點燃艾條,待艾條頭部充分燃燒。

步驟2:將點燃後的艾條插入艾灸盒蓋放置艾條的孔中。

步驟3:蓋上插好艾條的艾灸盒蓋。

步驟4:將艾灸盒綁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懸灸的施灸方法:步驟1:取一支艾條,用打火機或火柴將其點燃。

步驟2:點燃後,待艾條頭部充分燃燒,徐徐冒出艾煙。

步驟3:將充分燃燒的艾條懸在需要施灸的部位距2~3厘米施灸。

隔薑灸的方法:①將艾絨捏成大小適中的圓錐形。

②將鮮薑切成0.5厘米厚的薑片。

③在薑片上穿數個孔。

④將圓錐形的艾絨炷放在薑片上。

⑤點燃艾絨。

⑥把點燃艾絨的薑片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為演示方便,為拍攝方便,示範用的艾炷較大。實際隔薑灸時,艾炷的大小請參照蠶豆、麥粒、小米粒。艾炷過大容易燙傷。

熄滅艾條的方法:步驟1:很多人在使用艾條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點燃後的艾條非常難熄滅,有時候稍不留神,沒有完全熄滅的艾條又會燃燒起來。

步驟2:在熄滅艾條時,將點燃的艾條塞入20毫升的塑料針管內,一段時候後艾條就會自然熄滅。盡量將艾條長時間放置在針管內,防止艾條熄滅不徹底而再次燃燒。

用吹灸治療耳部疾病的方法:①用紙卷成一圓錐形,圓錐形細的部分要留一個0.3~0.5毫米大小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