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宣布後,大家心中都明白,第一次鮑耶獎隻有兩個人有資格參加評選。一位是法國數學家亨利·彭加勒,另一位則是哥廷根大學的大衛·希爾伯特。
鮑耶獎評審委員會經過反複醞釀和協商,最後決定:把1905年的第一次鮑耶獎授給彭加勒,以表彰他為數學發展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彭加勒可以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在1879年就開始研究數學,開創了微分方程定性理論。而這時希爾伯特還隻是菲特立文科中學的一名七年級學生。彭加勒是一位多產的數學家,他在拓撲學、複變函數理論、幾何基礎、數論、微分方程理論、數學分析、集合論、積分方程、抽象代數等許多數學分支內都有開創性的工作。他廣泛的興趣使他在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內也有很好的研究,其中包括:毛細管引力、彈性力學、傳熱學、電學、光學、電磁理論、相對性原理等,而尤為突出的是關於天體力學和現代宇宙學的研究。
這位巴黎大學的數學教授,被人們認為是對於數學和它的應用具有最全麵知識的最後一個人,是當時巴黎學派公認的數學領袖。把鮑耶獎授予這樣一個人,應該說他是當之無愧的。
評審委員會在宣布彭加勒榮獲首屆鮑耶獎的同時,也特意向希爾伯特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在評審委員會向匈牙利科學院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詳細說明了獲獎人彭加勒在數學各個領域內的功績,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希爾伯特對數學的傑出貢獻,無論在文章篇幅還是在措辭上,都和獲獎人彭加勒不相上下。
克萊因教授是鮑耶獎評審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他從布達佩斯給希爾伯特寫來了一封信,告訴希爾伯特評選的情況,在信的結尾,克萊因意味深長地說:“沒有黃金,但有榮譽。”確實,對於任何一位科學家,在如此崇高的榮譽麵前,都會從中獲得巨大的鼓舞。
克萊因回到哥廷根後,向希爾伯特詳細介紹了評審情況。他說,這次鮑耶獎決定授給彭加勒,主要考慮到他已經“遍曆數學科學的整個活動範圍”。克萊因相信,“希爾伯特也一定能像彭加勒一樣,遍曆數學科學的廣闊領域!”這給了希爾伯特很大的鼓勵。
在此期間,希爾伯特正在研究無窮多個變量理論,也就是人們稱之為“希爾伯特空間理論”。在這方麵的研究成果,引出了數學中的一個嶄新的分支一一泛函分析。同時,他和閔可夫斯基一起研究動體電動力學,得出了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狹義相襯論-類似的結果。
1909年1月12日,閔可夫斯基突然患了急性闌尾炎,及時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終年45歲。這個不幸的事件對希爾伯特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悲痛萬分。和閔可夫斯基誠摯的友誼驅使他停下自己手頭的許多重要工作,和喀娣一起去照料閔可夫斯基的遺孀和幼女。他還親自擔任《閔可夫斯基全集》的主編。這年春天,他第一次沒有按時給哥廷根科學協會寄出積分方程的研究論文。
同年5月1日,哥廷根科學協會為紀念閔可夫斯基舉行了專門的學術討論會。會上,希爾伯特發表了一篇情深誼長的紀念演說。為了準備這篇演說,希爾伯特獨自在書房中重讀了閔可夫斯基給他的全部信件。幾十年來,他一直珍藏著這90封書信。當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上講台,會場內一片寂靜。望著會場正中掛著的閔可夫斯基遺像,希爾伯特悲痛欲絕,他用顫抖的雙手,打開早已準備好的講稿,用顫抖哽咽的聲音講道:
“……我們的科學,我們愛它超過一切,在我們看來,它好像鮮花盛開的花園。在花園中,有許多踏平的路徑可以使我們從容地左右環顧,特別是有氣味相投的旅伴,跟隨在彼此的身旁。”
“但是我們也喜歡尋求隱秘的小徑,當我們向對方指出來時,我們就更加快樂。”哥尼斯堡蘋果園中散步的情景,浮現在希爾伯特眼前,正當數學事業需要他時,他卻離開我們而去。“亡故者那萬無一失的目光,已不會在校樣上停留。”讀到這裏,希爾伯特淚流滿麵,他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對好友的感情。
在思念故友的悲痛日子裏,希爾伯特日以繼夜地工作著,兩個人的課題,如今要由他一個人來完成。這年秋天,他成功地解決了100多年來一直沒人能解決的“華林問題”。這是1770年,數學家華林對哥德巴赫猜想所做的一個推論:每一個大於或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為3個奇素數的和。”在數論領域中,這是一個讓無數個數學家費盡畢生心血而不能證明的著名難題。
1910年金色的秋收季節,第二次鮑耶獎評比結果揭曉,匈牙利科學院宣布大衛·希爾伯特獲獎。
這次鮑耶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是彭加勒教授,他在給匈牙利科學院的報告中,高度評價了希爾伯特和他出色的工作。
報告精辟地概括了希爾伯特一生工作的特點:探索領域的廣闊,研究課題的重要,方法的精練優美,以及對於絕對嚴格性的要求等等。彭加勒還看到,希爾伯特對數學科學的影響,不隻在於他個人的研究成就,而且還在於他忠誠地從事教學活動,他給予學生們無私的幫助,使他們能夠運用由他創造的方法,對數學科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希爾伯特的確無愧於這些頌詞,他在代數不變量理論、數論、幾何基礎、積分方程、變分法等幾乎所有的數學領域,都做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他的著作《代數數域的理論》、《幾何基礎》、《數學問題》都已成為人所共知的數學經典著作。他在數學上的成就已經“遍曆了整個數學的廣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