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是合禮儀與風俗而言。禮是屬於宗教的及儀式的,俗是屬於習慣的及經濟的。風俗與禮儀乃國家民族底生活習慣所成,不過禮儀比較是強迫的,風俗比較是自由的。風俗底強迫不如道德律那麼屬於主觀的命令;也不如法律那樣有客觀的威脅,人可以遵從它,也可以違背它。風俗是基於習慣,而此習慣是於群己都有利,而且便於舉行和認識。我國古來有“風化”“風俗”“政俗”“禮俗”等名稱。風化是自上而下言;風俗是自一社團至一社團言;政俗是合法律與風俗言;禮俗是合道德與風俗言。被定為唐朝底書劉子風俗篇說,“風者氣也;俗者習也。土地水泉,氣有緩急,聲有高下,謂之風焉。人居此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風有薄厚,俗有淳澆、明王之化,當稱風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為之風焉。民習而行,亦為之俗焉。……”我國古說以禮俗是和地方環境有密切關係的,地方環境實際上就是經濟生活。所以風俗與民生有相因而成底關係。
人類和別的動物不同的地方,最顯然的是他有語言文字衣冠和禮儀。禮儀是社會的產物,沒有社會也就沒有禮儀風俗。古代社會幾乎整個生活是禮儀風俗捆綁住,所謂禮儀三百,成儀三千,是指示人沒有一舉一動是不在禮儀與習俗裏頭。在風俗裏最易辨識底是禮儀。它是一種社會公認的行為,用來表示精神的與物質的生活底象征,行為底警告,和危機底克服。不被公認底習慣,便不是風俗,隻可算為人的或家族的特殊行為。
生活的象征。所謂生活底象征,意思是我們在生活上有種種方麵,如果要在很短的時間把它們都表現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不得已,就得用身體底動作表示出來。如此,有人說,中國人底“作揖”,是種地時候,拿鋤頭刨土底象征行為。古時兩個人相見,彼此底語言不一定相通,但要表示友誼時、使作彼此生活上共同的行為,意思是說,“你要我幫忙種地,我很喜歡效勞。”朋友本有互助底情分,所以這刨土底姿勢,便成表現友誼底“作揖”了。又如歐洲人“拉手或頓手”與中國底“把臂”有點相同,不過歐洲底文化是從遊牧氏族生活發展底,不像中國作揖是從農業文化發展底,拉手是象征趕羊入圈底互助行為。又如,中國底叩頭禮,原是表示奴隸對於主人底服從;歐洲底脫帽禮原是武士入到人家,把頭盔脫下,表示解除武裝,不傷害人的意思。這些都是生活底象征。
行為底警告。依據生活底經驗,凡在某種情境上不能做某樣事,或得做某樣事,於是用一種儀式把它表示出來。好像官吏就職底宣誓典禮,是為警告他在職位時候應盡忠心,不得做辜負民意底事情。又如西洋輪船下水時,要行擲香檳酒瓶禮,據說是不要船上底水手因狂飲而誤事底意思。又如古代社會裏冠禮,多半是用儀式來表示成年人在社會裏應盡底義務,同時警告他不要做那違抗社會或一個失敗的人。
危機底克服。人在生活底曆程上,有種種危機。如生產底時候,母子底性命都很危險。這危險底境地,當在過得去與過不去之間,便是一個危機。從舊生活要改入新生活底時期,也是一個危機。如社會裏成年底男女,在沒有結婚底時候,依賴父母家長,一到結婚時候,便要從依賴的生活進入獨立的生活,在這個將入未入底境地,也是生活底一個危機。因所要娶要嫁底男女在結合以後,在生活上能否順利地過下去,是沒有把握底。又如家裏底主人就是擔負一家經濟生活底主角,一旦死了,在這主要的生產者過去,新底主要生產者將要接上底時候,也是一個危機。過年過節,是為時間底進行,於生產上有利不利底可能,所以也是一種危機。風俗禮儀由巫術漸次變成,乃至生活方式變遷了,仍然保留著,當做娛樂日,或休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