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崇拜的菩薩,是觀音與彌勒,觀音崇拜完全是宗教性的,而彌勒帶些政治性,因為他是未來世的彌賽亞,自白蓮教至義和團,教友與團友都尊崇彌勒菩薩,現在專講觀音。
觀音是梵語“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的訛譯。“音”(婆婆羅)乃是“自在”(伊舍婆羅)之誤。自在在哲學上與信仰上,都指神、十、主而言。凡是求菩提的,無論其是否凡人,都可稱為自在。凡菩薩具足菩薩性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今日甘地受其同胞的尊敬,故有摩訶薩(大有情)甘地之稱。
從文法上講,觀自在應當解作以慈悲觀察的主,可以見到一切,救度眾生,他是世間的主,所以也稱為世自在,他並無人性,其受人崇拜之始,約在紀元前一世紀與後一世紀之間。
他也是將死者的神,當病人快死的時候,家人總將觀音像捧到他的床前,讓他可以安然去世。
淨土宗說觀音是阿彌陀的兒子,阿彌陀是日神。住在西方日落處,觀音與阿彌陀之日性,見於《阿彌陀經》。從《妙法蓮花經》的“普門品”裏,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大慈大悲。虔誠的人,天天念“普門品”(《觀音經》),在鳩摩羅什的《蓮花經》裏,觀音有三十三個化身,就各人等級高低而隨時現不同的身說法。
觀音崇拜源於印度教的神妃派(Snktism)。梵,昆紐,濕縛是印度教的最勝三尊,濕縛的配偶最受普遍的信仰,她是毀滅與再造之神,隱為彌陀,為無量光,顯為觀音,為有限光。原來印度當一世紀時。神妃派大盛,每個神都有配偶,現在西洋人進入印度教的廟宇,看見了具有生殖器的神像,以為是非常猥褻的,其實,陰陽性器不過是生命的象征。
觀音亦是生命的賜予者;觀者送子,東西京大教授高楠順次即說:“歐洲騎士風氣與聖母崇拜,都是受著經小亞細亞而傳入的印度思想之影響而產生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將天主教傳人日本之後,日本的幕府,有一時期迫害過天主教徒。那時聖母崇拜者,假稱瑪利亞為子安觀音(即送子觀音)。
中同的觀音崇拜大約始於四世紀時,法顯(399 — 414)留學印度時,隻見一處大乘教徒,崇拜觀音,而玄奘(629 — 645)至印度時、看見許多的觀音像供奉著,大概朝拜佛跡聖地回來的人,不無助進觀音祟拜的貢獻。
補陀落迦即是觀音所住的聖地,在印度河口的赦罪(Pa-panasam)島上,每年不少善男信女,南來沐浴,希望聖地的泉水,能夠洗去他們的罪孽(浙江定海縣的普渡山,梵名亦為補陀落迦)。
在中國,不少關於觀音有興味的故事。南北朝時,年年刀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惟有念《觀音經》,以求大悲之解救。同時,產生了不少關於神跡的故事;而觀音像的形式,也並不一致。我們知道,觀音的原始,是個陰性的神。不過無論說其是男神或是女神,總是一個觀音;一個觀音有多數不同的化身。且說唐太宗為了姓李的緣故,把老於當作祖先而重道教。僧法淋不以為然,他說皇室原屬鮮卑,本沒有漢姓。皇帝怒,定其死罪;限其用七天工夫,在牢監裏呼求觀音之名,且看他所信仰的菩薩來救他不救。第七日,他求見皇帝。皇帝問他是否天天求告菩薩,他說:“這七天內,我一心隻呼求陛下。因為陛下實在是觀音的化身,所以人民在這強盛而公平的大國裏必不致無辜受死。”於是皇帝發動慈心,免其死,將他放逐到嶺南去。佛教徒當這件事為神跡。喇嘛教徒公認西藏的達賴喇嘛,為觀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