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1 / 2)

一、宗教是不是普遍的需要

宗教是社會的產物,由多人多時所形成,並非由個人所創造。宗教的需要,是普遍的,其理由有五:

1、凡宗教必有一特別的理想,這個理想是人類所欲達到,為人間生活所必要有的。

2、凡宗教全要想解決“人生目的”的問題。

3、凡在宗教團體的人,必用自己的宗教理想,表現於實行上。

4、凡宗教必不滿意於現實生活,以現實生活是病害的,不完全的,都是要想法子,去驅除他,或改正他。

5、凡宗教皆栽培,節製,完成人類的欲望,人類欲望大別有三,(一)肉欲(Sensuality),(二)我欲(Selfishness),(三)意欲(Willingness)。三種欲望全是人間生活所不能免的。肉欲從肉體種種器官,為感覺發生,感覺不能免除,則肉欲必須存在,於是發生有利有害的兩個方麵,凡宗教全是試要節製他有害的方麵,而栽培發展他有利的方麵。在現實的生活之下,我欲是較高的欲望,例如作文作畫,必要寫出自己的名字,表明是自己的作品,便是由於我欲的緣故。但我欲過強,便成自私,有時也有妨礙,所以宗教要去節製他,而他之一方麵,仍要栽培他,完成他,因為個人的人格,也是由我欲造成的。意欲是更高的欲望,可以管理一生的生活。倘若意欲不正就可毀壞一生生活的全體。佛教所謂“心如工畫師,善畫諸世間”便是表明意誌有創造世界的能力。宗教的終極目的是要指導他,發展他,強健他。

由上述的理論,看人生免不了有理想,欲望,病害,故此要向上尋求安康,宗教的感情,於是乎起,可以見宗教的本體,是人生普遍的需要。但是宗教的生長,必須適應環境。所以宗教的適用,必須受空間時間的限製,因時因地而不同。例如;六朝時候的佛教、因政治的關係而發達,可見政治與宗教之關係;又如,在天災流行的時候,人類朝不保夕,於是就希望超絕的能力,可見天災與宗教的關係;在國家衰弱的時代,宗教的情操越強,宗教的信仰越烈,可見強弱勢力與宗教的關係。所以今晚的講題“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這“我們”是指我們今日中國說的。

二、宗教的領域

許多人不看一看宗教的領域,不知道他有如何的大,所以一提宗教二字,便要唾棄。其實宗教的領域最大,可以說占人生之最大部分。人的行動,若仔細分析,少有不含宗教色彩的。由此廣大無邊的領域之中,依我的意見,可以為三大國度:(1)巫祝的宗教,(2)恩威的宗教,(3)情理的宗教。

巫祝的宗教全基於過去的經驗,其所行全是禮儀的,神聖的,秘密的。不問參與之意義如何,參與者之了解與否。在原始的社會,這是很盛行的。

恩威的宗教,亦多基於經驗。重禮節,信條,全以威權嚇人、從者有福,違者有禍,使人因慕升天之福,畏入獄之禍,而信服。因此人便立於無限威權之下,不能不信服而持守戒律。

情理的宗教,不專恃恩威的作用,而重慈心,與智慧。佛所謂“悲智雙修”就是這個意思。其實行,全是依其智慧,情感,而得了解。提高感情,用以打動人的慈悲,提高理智,用以堅定人的意向。使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就實現此悲,此智,於行為上。

此三種教,因時因地而異,共適用之處無絕對的善惡優劣之可言。智慧過低的地方,用情理的宗教,倒會發生病害,反之文化極高的時候,巫祝的宗教也就無所用了,

三、中國現在缺乏的宗教精神

我們對於宗教所缺的精神,總括起來,可得下列的五種。

1、多注重難思的妙法,而輕看易行的要道。人都以為宗教是玄妙的,膚淺便不是宗教。講宗教,要你越聽不懂,越妙。古來佛教經典,有些偽造梵文,或者直譯梵音,以為是聖語不翻,使人不易了解,正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