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該係統在15個地市試點;1999年在城市範圍內實現了信貸數據聯網上報並提供查詢服務,並頒布了《銀行信貸登記谘詢管理辦法(試行)》,在業務內容和管理等方麵進行了規範;2001年上半年在城市聯網的基礎上,信貸數據向省會城市數據庫集中,實現了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轄區內的聯網查詢,並實現了各省域內的查詢,全部信貸數據集中到人民銀行中心數據庫;2002年底實現了全國聯網查詢,在全國所有334個地級城市(或地區)及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立了數據庫。截止到2005年11月底,該係統已收錄借款企業452萬戶,人民幣貸款餘額17.36萬億元,約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90%,基本涵蓋了全部企業貸款。
銀行信貸登記谘詢係統的建立,其實就是加快信息的傳遞,利用社會的聲譽實施機製約束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人民銀行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銀行信貸登記谘詢係統的信息量和利用效率不斷攀升。2005年1~11月係統月均查詢144萬次。500家信息監督員對金融機構問卷調查彙總顯示,2004年通過該係統查詢,共拒絕信貸申請1.5萬筆,合計金額941億元,占金融機構受理信貸金額的2.9%;2005年1~11月共受理企業信貸申請60萬筆,合計金額36070億元,通過係統查詢,拒絕信貸申請1.6萬筆,合計金額952億元,占申請貸款額的2.6%。2005年以來,該係統提高了對關聯企業風險監控的功能,包括企業出資人關聯、投資關聯、擔保關聯查詢等,在防範關聯企業風險方麵的作用日益顯著。
2004年初,人民銀行加快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當年年底實現1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製商業銀行及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7個城市的試運行。2005年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6月底,16家國有和股份製商業銀行實現與該係統的全國聯網;8月底,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與該係統的全國聯網;2005年底,已有12家省級農村信用聯社、55家地市級農村信用聯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聯網接入該係統。該數據庫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集個人的基本信息,開立結算賬戶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信用卡、擔保等信貸信息,並將個人在全國所有商業銀行的這些信息彙集到其身份證號下。截至2005年底,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數已達到3.4億,其中3500萬人有信貸記錄。收錄的個人貸款餘額為2.2萬億元,約占全國個人信貸餘額的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