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夢想插上翅膀(2 / 3)

中期目標是為了實現長期目標而劃分的階段性目標。有一個中國的學者到美國訪問,跟房東家17歲的男孩聊天。他問這個男孩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男孩回答說:“我要當美國總統!”這個學者不以為然地說:“嗬嗬,我兒子說長大要當聯合國秘書長呢!”美國男孩認真地說:“是嗎?他像我一樣讀過這些人的傳記嗎?我讀過幾乎每一屆美國總統的傳記,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曾經當過律師。所以為了實現我的總統夢,我首先要成為一個有名的律師。當然,我現在隻是一個中學生,所以我首先要考上那個著名大學的法學院。為了這個目標,我現在就要先去修一些與法律相關的課程,並且要取得好成績。”經過這樣一番目標劃分,這個美國男孩的總統夢就不再那樣的虛幻了。在我們麵前它就是一張詳盡的藍圖,隻要認真地走好每一步,似乎它真的可以帶領這個男孩走入白宮。這就是中期目標的作用。能把看似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遠大目標變得可操作化,給我們目標終將實現的信心。

短期目標是精確到一個月,一周,一天,甚至一個小時的目標。比如需要複習的內容需要幾天完成,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或者周末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上午下午和晚上各做些什麼事情等等。短期目標是真正指導我們行為的目標,是看起來最容易實現的目標。短期的目標不要定得太高,而且要有一定的彈性,預留一部分處理突發事件的時間。短期目標一旦設定,就要堅定地執行,如果有困難就要克服困難,保證目標的完成。在一次次目標完成之後,會讓我們不斷看到進步,獲得信心。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成績時,他說:憑智慧戰勝對手。

對於這句話,他在自傳裏如此解釋:“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四十多公裏的賽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四十多公裏外終點線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剛跑十幾公裏就疲憊不堪,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

山田本一畫下的那些標誌,就是他跑步路上的裏程碑。這些裏程碑讓他感覺到不斷挑戰成功的成就感,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和力量,如同一座“心靈加油站”,最終使他第一個到達終點。

把大目標分解成近在眼前的小目標,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似乎簡單了許多。這些小目標就是我們到達最終目的地路上的裏程碑,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就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前進了一步,就會有成就感,就會對自己有信心,就會被自己鼓舞著繼續努力。

在美國的一個海洋館,有一頭重達8600千克的鯨能躍出水麵6.6米,還能夠為遊人表演各種動作,人們對此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急切想知道是怎麼訓練出來的,訓練師披露了奧秘:開始時,他們先把繩子放在水麵上,使鯨慢慢從繩子上方通過,當它從繩子上方通過的次數逐漸多於從下方通過的次數時,訓練師就會將繩子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很慢很慢,甚至隻有幾厘米。於是6.6米就是這樣被分解成許多小距離,最後鯨魚就一步步達到了。

紐約有一位63歲的老夫人菲莉西亞非常喜歡步行,每天她都會從自己的家裏步行45分鍾,到老年活動中心。有一次,老年活動中心的人對菲莉西亞開玩笑說:照你這樣走下去,不久你所走的路程加起來可以繞美國一圈了。

這句話提醒了菲莉西亞,她興奮地想:住在邁阿密的女兒生了一對雙胞胎,自己正準備去看女兒和外孫,作為送給外孫的見麵禮,她給自己製定了這樣一個計劃:步行到邁阿密。

這樣,菲莉西亞懷著愉快的心情,堅定地踏上了從紐約到邁阿密市的公路。當她拒絕任何幫助到達邁阿密以後,一些記者采訪了她,問她是如何鼓起勇氣步行到邁阿密的。

菲莉西亞夫人答道:“如果你有健全的雙腿,並且可以正常行走,那麼,走一步路是不需要鼓起勇氣的。真的,我隻是把從紐約到邁阿密之間的這段路看做由一小步一小步加起來的路程。然後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再一步……一步一步地,每走完一步,我就會想:離邁阿密又近了一步,離我的女兒和外孫又近了一步,這樣的成就感也給了我繼續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於是我一直堅持到了這裏。”

從前,有一群青蛙組織了一場攀爬比賽,比賽的終點是一個非常高的鐵塔的塔頂。一大群青蛙圍著鐵塔看比賽,給它們加油。比賽開始了,老實說:群蛙中沒有誰相信這些小小的青蛙會到達塔頂,他們都在議論:“這太難了!!它們肯定到不了塔頂!”“他們絕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聽到這些,一隻接一隻的青蛙開始泄氣了,除了那些情緒高漲的幾隻還在往上爬。群蛙繼續喊著:“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頂的!”越來越多的青蛙累壞了,退出了比賽。但,有一隻卻還在越爬越高,一點沒有放棄的意思。最後,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賽,除了一隻,它費了很大的勁,終於成為唯一一隻到達塔頂的勝利者。很自然,其他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麼成功的。有一隻青蛙跑上前去問那隻勝利者哪來那麼大的力氣爬完全程,它發現這隻青蛙是個聾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受身邊那些退縮的人的影響,隻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往前走,就能到達目的地。

同學們不妨也給自己的大目標製定一個詳細的計劃,標出每個階段的裏程碑,大到每個月要完成的目標,小到每天要完成的目標。體會一下,每天都堅持完成目標的內心感受。

如何做目標分解

首先要合理地量化目標,如一個月讀完一本書,就要計劃好每天讀多少頁,如打算半年背4000個單詞,就要算好每天背熟多少個,以及如何安排複習時間等。還要不斷總結自己在完成目標過程中的經驗,檢驗一下目標製定的是否合理,是目標太難了,導致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還是目標太容易,還有很多精力用不完,然後再隨時調整自己的計劃。

其次,計劃要全麵。為了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應當對學習生活做出全麵的考慮和安排。例如,除了學習以外,還要安排好社會交往時間,鍛煉身體時間,充足的睡眠時間,文化娛樂時間等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全麵發展,保持旺盛的精力,也能使學習生活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有的學生製訂學習計劃時,隻安排三件事:吃飯、睡覺和學習。對社會交往活動不管不顧,也沒有鍛煉身體的時間,至於娛樂和休息,計劃內更是沒有它們的位置。這種“單打一”的學習計劃,使得學習生活單調、乏味,既容易引起疲勞,對身體健康也不利,不僅影響學習效果,還會影響全麵發展。

再次,合理安排常規學習時間和自由學習時間。除去上課時間以外,剩下的學習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常規學習時間,主要用於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和溫習課上老師所講的知識。另一部分是自由學習時間,主要用於補習弱項和深入鑽研。自由學習時間往往是一天當中較少的一部分時間,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由學習時間時,集中精力專攻一個專題。如利用一周的時間專攻三角函數這一部分,再把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分配到一周當中的每一天,每天完成當天的計劃即可。等這三角函數這一部分掌握熟練、解題自如了,再開始下一個專題。這樣,慢慢的日積月累,弱項就會變成強項,對知識的理解也會層層深入。

最後,完成目標時,試著給自己一些獎勵。尤其是那些需要克服很大困難才能完成的目標,就要讓自己品嚐成功的喜悅。如吃點愛吃的零食,或看部喜歡的電影,買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或禮物等等。這樣,有張有弛,才能經常保持旺盛的精力。

這樣的外部獎勵方法偶爾為之或僅僅在完成比較艱難的任務之後使用,是非常有效的,但這種方法並不是用的越多就會越好。過於頻繁的使用,反而會有損我們內部的驅力,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是為了某種獎勵而努力,而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喜歡做這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大學生被試做一些智力題。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被試隻做題,不獎勵。在第二階段,把被試分為兩組。第一組被試隻要做對一題就得到一美金的獎勵;第二組被試依然是隻做題,不獎勵。實驗的第三個階段是休息和自由活動時間。實驗者觀察被試們的行為。實驗的結果非常有趣。在第二階段,能夠得到獎勵的一組的確表現出更多更努力的做題行為。但是到了第三個自由活動的階段,第一組被試都不再做題了,而第二組不曾獲得獎勵的組卻在休息階段依然興致勃勃地解題,討論問題。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內在的興趣要比外在的獎勵更持久地推動和維持行為。外在的獎勵往往會破壞內在的興趣,讓被試產生這樣的錯覺:我是為了掙錢而不是興趣才去做題的,所以沒有獎勵的時候就不願意去做題了。

測試六

學習計劃性測試

對下列各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是 有時 否

1.你是否經常不按時交作業?

2.去上學時你是否常常把書或其他學習用品遺忘在家裏?

3.平常學習新內容時,你是否常常來不及複習?

4.你是否因夜裏看電視或看書報,而不按時睡覺?

5.你是否常常在臨考前突擊複習而平常從不複習?

6.在家學習時,你從不規定好什麼時間學什麼課?

7.你是否有總因為看電視或和同學、朋友玩耍的時間過長而擠掉了學習的時間?

8.學習時,你是否不能努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9.老師布置的作業你是否經常忘做?

10.假期中,你是否從不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學習?

11.學習時,你是否對學習方法從不考慮優點和缺點?

12.你是否不遵守自己製定的學習計劃?

13.你是否為了學習而不按時吃飯和睡覺?

14.你是否不能做到在規定時間內拚命學習,以致無法心情愉快地去做其他事情?

15.在家裏學習時,你是否往往沒有事先準備好必需的用品,以致學習過程中要花時間去尋找?

每題選“是”記0分,選“有時”記1分,選“否”記2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

0~10分:表明學習計劃性較差。

11~20分:表明學習計劃性一般。

21~30分:表明學習計劃性較強。

失敗是敵人還是朋友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敗。然而,古人說,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從小到大,很難事事都按自己的希望去發展,這樣或那樣的阻礙與失敗總在不經意間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感到情緒低落,甚至傷心落淚,感慨人生無常。

有的人在困難麵前不再相信自己,也不願嚐試努力,從此一蹶不振。這種人被失敗打倒後不僅不願意再次站起來,而且以後的路也在爬行著走,因為這樣更安全,可以避免再次被跌得鼻青臉腫。還有另一種人,他們在經曆失敗後會擦幹眼淚繼續努力,不斷總結失敗的經驗,知難而進,越挫越勇,最終戰勝了挫折,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追求成功的動機,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需要大於避免失敗的需要,那麼他就敢於冒風險去嚐試並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人心裏想的是怎麼樣才能避免失敗,為了能逃避體驗失敗帶來的消極情緒,他們不願意任何冒險或嚐試任何新鮮事物,他們堅信隻要不做就不會做錯。阿特金森在研究中也發現,這類人往往選擇過於簡單過於困難的任務。選擇過於簡單的任務則不容易失敗;選擇過於困難的任務雖然自己完不成,但其他人也完不成,沒有比較中的劣勢,也不會有挫敗感。而追求成功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心裏想的是怎麼樣才能成功,他們不在意失敗了多少次,而是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分析自己的失誤在哪裏,下一步應該如何嚐試會離成功更近一些。他們不會把失敗歸因為是自己能力差或者天生不是那塊兒料,而是認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經驗不夠豐富、思路不夠靈活或對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等等,所以這些人失敗後要麼會繼續多次嚐試,不斷積累經驗;要麼轉換思路,集思廣益;要麼再深入學習知識技術或向專家不斷請教,直到掌握精通某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