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隻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丁尼生很多人小的時候就有理想,比如想當宇航員、科學家、運動員等等,但是長大以後,就會覺得這些理想太遙不可及了,太不現實了,也就逐漸淡忘了。一般來講,兒童時期的夢想最大膽,最天馬行空。他們在設想自己的未來時,往往不考慮現實因素,僅僅單純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不顧內部或外部條件是否具備。兒童的理想在大人看來往往是幼稚甚至可笑的,卻是很能夠經受失敗的打擊,即便是嚐試很多次,失敗很多次也不會受到影響。到了少年時期,夢想雖然還有很強的浪漫色彩,卻已經加入了許多現實因素了,比如自己的興趣特長,身體智力條件等等。少年時代的夢想已經可以看作真正意義上的理想了,相對較輕的生活負擔,以及旺盛的精力,使得少年時代成為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追夢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埃裏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如果發展良好,將獲得自我同一性,即將自己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未來的職業發展聯係起來,將現在的我與未來的我整合為一個連續體,明確現在所做的事情是為未來打好基礎。
目標為你的人生導航
目的是人生的基本命題,它既決定著我們一生的意義,又是推動我們行動的動力。當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目標時,就會自然地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工作狀態與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因為時刻體驗到的使命感,看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而感到無比的充實與幸福。
如果你發覺其他同學都在緊張有序地學習,而自己整日無所事事;如果你抱怨學習是件苦差事,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如果你曾經雄心勃勃,可是遇到困難便馬上畏懼退縮,你就需要仔細思考自己是不是缺乏合理而有效的人生目標。格萊恩·布蘭德曾說,成功就是一個人事先樹立有價值的目標,然後循序漸進的變為現實的過程。
假如把人生比作大海裏的一艘船,那麼它能航行多遠不僅取決於它所行駛的路程,更取決於它是否沿著既定的航線前行。人的一生更是如此,有些人生來很聰明,有些人一生都很努力,但這些人未必有多大的成就,成功往往屬於那些能夠堅定地朝著一個目標努力的人們。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關於目標和人生發展之間關係的調查研究。這項研究了解了一批智力、學曆、環境等差不多的年輕人。發現其中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沒有目標;一半多的人目標模糊;大約十分之一的人有清晰的近期目標;隻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經過2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原本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的他們,竟然因為目標狀況的不同而擁有差異巨大的生活狀態。
第一類沒有生活目標的人,他們大多生活在社會底層,各方麵都不如意,整日怨天尤人。
第二類僅有模糊目標的人,多數生活在社會中下層,雖然有著安穩的工作和生活,但沒有什麼成就。
第三類有著清晰但是近期生活目標的人,他們大多成為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教授等。清晰的目標指引他們達到一個又一個目的,在人生旅途中不斷進步,生活狀態不斷提升。
最後一類人有明確而長遠目標。在人群中,這些人隻是極少數,但是他們一生都在追逐年輕時的夢想,不斷的努力讓他們幾乎都成為了自己所在領域裏的佼佼者甚至領袖。
這個研究對站在人生起跑線上的你有什麼啟發嗎?你想成為其中哪一類人呢?那麼你現在的目標狀態屬於哪一類呢?
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裏去,才會有行為的動力。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對自己行為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人們也就更願意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行動。
有一位名叫弗羅倫斯·查德威克的美國婦女,她曾勇敢地挑戰英吉利海峽,並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在完成這個壯舉之後,她沒有絲毫懈怠,而是立即著手向下一個目標卡塔林納海峽挺進了。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還籠罩在濃霧中。這位34歲的女人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涉水下到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遊過去。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濃霧阻擋了她的視線。15個小時之後,她已經很累了,又凍得發麻。她想自己是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在另一條船上,焦急的母親和教練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勸告她不要放棄。可是在她的視線裏,除了濃霧以外,根本看不到海岸。最後,在她已遊了15小時55分鍾以後,因她再三請求,她被拉上了船非常遺憾,離成功隻有半英裏了!
幾個小時以後,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後來她總結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孤獨、疲勞和寒冷,而是在濃霧中她看不到目標。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我相信我能堅持下來。”
兩個月後,她終於成功了,並且仍然是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第一位女性。
隻有目標看得見時,我們才會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挖掘自己潛在的力量,積極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找尋激勵你一生的目標
也許你認為自己現在過得很充實。在為了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而努力學習,自己的生活也因為這個目標而安排得井井有條。假如有人問你,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的目標是什麼?也許你會回答,先考上理想的大學再說吧。這樣就夠了嗎?我們還是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一個學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但是進入大學以後,這個一貫聰明、好學、做事有條理的男生,卻變得百無聊賴,得過且過。他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迷惑為什麼曾經那麼喜歡讀書的他,在大學本應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去大量地充實自己的知識,或者參加各種社團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卻選擇用睡覺打遊戲甚至逃課來揮霍自己寶貴的大學時光。從表麵看,這個男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但其深層的原因卻是失去了人生的理想,沒有遠大的目標。這個男生自己是這樣分析的:“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我一直有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現在我的理想實現了,我就不用那麼拚命學習了。至於以後幹什麼,我不知道,也不願去想。現在這樣,我也覺得挺無聊的。”
考上大學,隻是我們人生理想的一個中間站,假如沒有更遠大的理想為支撐,這個目標在它實現的那一刻起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值得我們一生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至於考大學,找個理想的工作,掌握幾門技能,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而製定的階段性目標。
一個人設定的目標越是高遠,達到的成功境界就會越高。
NBA著名球星“飛人”邁克爾·喬丹曾帶領他的球隊獲得無數的勝利,他個人也成為公認的最成功的職業籃球運動員。當有人問他成功的訣竅時,他是這樣回答的:“NBA裏不乏有天分的球員,我也算其中之一。但我成功的秘訣不在於此,因為你不可能找到和我一樣拚命的人,我隻要第一,不要第二。”激發喬丹如此拚命的原因來自於他上高中時在球場上的一次失敗。這次挫敗讓喬丹決心不斷挑戰更高的目標。正是這些在常人看來不可能企及的目標,給喬丹巨大的推動力,讓他成為NBA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
做一個栩栩如生的夢吧
有理想,會做夢,是連一個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情。在現實中,更多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卻不知道幫助自己能夠跨越過去的橋梁在何方。
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一個馴馬師,所以從小他便跟著父親到處奔波,從一個馬廄跑向下一個馬廄。可貴的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依然堅持著學業。上初中時,老師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要大家交一篇作文,題目是《長大後的自己》。
這個男孩寫了洋洋灑灑七頁紙。內容是自己長大後,要擁有一個二百畝的牧馬場,並且畫了一張詳盡的圖紙,裏麵標明了所有馬廄、跑馬道的位置,在這個大農場的中央,還要為自己和家人建造一座豪宅。在作文中男孩暢想自己的未來,如何成功地經營這個牧馬場。
老師看了這篇作文後,給男孩打了一個不及格,還在課後找這個男孩談話:“你知不知道建造這樣的一個馬場需要很多的錢。你家裏很窮,這個夢想對你來講就是一個白日夢。我要你重新寫一篇作文,裏麵的內容要是現實的,可實現的。假如寫得好,我會給你重新打成績。”
男孩把作文拿回去,思考了一夜。第二天又把作業原樣交給了老師。他對老師說:“我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夢想,才堅持上學的,否則,我可能選擇跟父親學習馬術,成為一個馴馬師而早早退學了。”
後來,這個男孩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按照少年時代描繪的藍圖建造了一個真正的跑馬場。他還邀請老師帶著學生來他的跑馬場露營呢。
是的,最激勵人心的,莫過於這樣栩栩如生的白日夢了。假如我們想建造一座房子,可是沒有一張具體的圖紙,這樣的房子多半是建造不出來。即使建成了,也最多是一間最簡陋的小屋,絕不會是雄偉高大的建築,即便你有足夠的建造材料和出色的工人。所以,能激勵和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必然是一個明確的,甚至是栩栩如生的理想。
如果你心目中有屬於自己的目標,但是它很模糊很抽象,很難體驗到它對你有激勵作用,那麼你可以嚐試這樣一個小練習,它可以幫助你更加生動地加工你的理想。
首先進入一個小房間,關上門,然後坐在一把舒適的椅子上。閉上眼睛,讓自己放鬆,同時排除一切雜念。開始想象自己去打開房門,要想象得非常具體。比如從椅子上站起,走了幾步到門口。用哪一隻手去轉動把手,打開門,會看到什麼等等。當你把一切細節都想清楚之後,睜開眼睛看著門。這時,你會有一個抑製不住的衝動,想去打開門,完成剛才在腦海中演練過的一係列動作,看看門外的景象。
在生活中,當你覺得自己應該做一件事卻缺乏相應的動力時,可以不斷嚐試這樣的視覺訓練。先從小的目標做起,成功之後,再不斷提升目標的層次。也可以直接用它來完善你遠大的終身理想。用這個方法不斷加工自己目標的意義,想象當目標實現後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景象。就像喬治·派克一樣,從一開始就抱定:“生產世界上最好的鋼筆,讓每個身上帶有一支派克鋼筆的人都感到驕傲。”正是這樣生動具體的目標,讓派克更加相信這個夢終將實現,給自己更大的前進的動力。經過二十年的奮鬥,派克鋼筆終於從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小鎮,行銷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大方向與小目標樹立裏程碑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裏外的三個村莊。第一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具體的路程,他們被告知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裏,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時,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到路邊再也不願走了。越往後,他們的情緒越低落,最後到達目的地的人寥寥無幾。第二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具體的路程,但路邊沒有裏程碑,他們隻能憑經驗來估計自己走過的距離。當走到全程一半時,大家覺得有點累;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的情緒已很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直到最後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才又振作起來,繼續向前。第三組人不僅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裏就有一塊裏程碑。人們邊走邊看裏程碑,每縮短一公裏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憊,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這三組人,目標相同,路程相同,而且都是步行,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決定性的因素就是裏程碑。正因為缺乏裏程碑,第一組、第二組人很難了解自己努力的成果,他們越走越累,缺少成就感,情緒越來越差。第三組人,有了裏程碑,他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成績。每超越一塊裏程碑,他們就獲得一點成就感,從而更有動力向前走。
一個遠大並且美好的目標固然吸引人,卻也往往因為它的龐大而令人望而卻步。許多人會因此而產生疑問,我真的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嗎?就像我們看到一座大橋,會覺得建造這樣的龐然大物真是不可思議。不過假如有機會目睹它的建造過程,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可以把這座大橋分成許多小一些的構件,再把這些構件逐一拚接組裝完成。
同樣,我們可以將一個大目標細分為許多能夠逐一完成的中期目標,再將中期目標細化成能指導自己行為的短期目標,再一點點地去完成。最終那個我們原先認為非常遙遠的目標,真的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那個最遠大的、能激勵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求的目標就是長期目標。比如科學家想解決一個怎樣的問題,或是我們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等。長期目標不能具體地指導我們的行動,卻可以不斷激勵我們,給我們以行動的力量。在我們的奮鬥曆程中,需要不斷地從長期目標中獲得動力。成功時,它讓我們不停留,因為有更高的目標在前方;失敗時,它讓我們不氣餒,有繼續下去的勇氣。所以長期目標必須是有意義的,而且明確清晰的。我們應該在奮鬥的曆程中不斷豐富它,賦予它更多的意義,堅定自己實現目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