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試問,時過境遷,有誰還會對這些瑣事感興趣呢?不,我們不能這樣生活。我們應當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有價值的事業和崇高的感情。”----皮埃爾.莫魯瓦作為一名正值豆蔻年華的青少年,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時自己覺得自己都無理取鬧、不可理喻,越來越有點喜怒無常了。有時高興得像一隻小鳥一樣,有時又悲傷得與林黛玉般多愁善感,有時一時性急就想吵架罵人,而有時又感到無人理解孤獨無助……所以,情緒有正麵與負麵之分,正麵的情緒像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負麵的情緒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誰都喜歡生活在溫暖的陽光下,不喜歡一直陷在絕望的灰暗中。
然而,一些人卻被情緒困擾不能自拔,一些人又滿腹抱怨,意誌消沉。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消極地對抗,不如推開你的情緒之窗,調整、控製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做掌握自我命運的主人。所以,我的情緒我做主。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的集中營裏,納粹分子就曾利用人們的恐懼來殺死囚禁者:他們把囚禁者關在一個漆黑的小屋子裏,把他的手臂從牆上的小洞中拉出來,固定在一個架子上,告訴囚禁者要把他的血放幹,然後用刀背在囚禁者的手腕處來回滑動幾下。
這時旁邊用水模仿血往下滴的聲音,使囚禁者以為的確是自己的血在不斷地流出,就這樣滴、滴、滴……最後囚禁者衰竭而死。
實際上,囚禁者的手腕完好無損,沒有一點外傷。那麼是什麼讓囚禁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對,是恐懼要了他的命。世界上的一切困苦、災難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憂慮、恐懼,這些負麵的情緒輕則使人沉浸在痛苦之中,重則導致人生理上的疾病,甚至死亡。
情緒與疾病的關係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了解到情緒能夠導致人出現很多機能性的疾病。就如我們去醫院看病,醫生為我們做了一係列的檢查,結果一切指標正常,醫生就會告訴我們:“你沒有什麼毛病,你的問題是由你的情緒所引起的。”或者告訴我們:“是你的神經係統出了點問題。”當我們聽到這些時,我們往往一頭霧水,產生質疑:“我的情緒怎麼了?我的神經係統又怎麼了?”如果醫生不能夠詳細地為我們解釋,此時我們很容易被激怒,貶斥這個醫生水平不行,繼而尋找另外的醫生進行診斷,結果可能還會得到同樣的回答。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情緒誘發的疾病有很多,包括咽喉腫大、潰瘍、頸椎病、胃(腸)脹氣、頭昏眼花、頭痛、便秘、膽囊腫脹、疲勞、過度換氣綜合征、內分泌係統疾病等。
情緒對生理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
一般對神經係統的影響是使肌肉產生收縮,肌肉收縮就會引起疼痛,不論是腿部的肌肉,還是血管壁上的肌肉,還是胃部的肌肉。如受情緒影響產生的肌肉收縮,會導致背部、頸部、胃、結腸、頭、血管、骨骼肌等部位的疼痛。它還會引起潰瘍狀疼痛、膽囊炎狀疼痛、普通頭痛、周期性偏頭痛等許多臨床病症。我們通常認為的“脹氣”現象,事實上也是由於消化道的肌肉受到情緒影響而產生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打嗝也是由於胃部肌肉受到情緒影響所致。情緒造成的影響還能體現在皮膚上,引起皮膚功能紊亂。
一個人處於壓力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患上過度換氣綜合征。這種症狀的表現是,呼吸變得比平時更急促,卻不易被人覺察。此時,因為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因此降低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當人體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下降到某個點時,人就會麻木,產生針刺感,心跳加速,體內震顫,暈厥,虛弱,痙攣等。這些症狀可能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其中某些症狀可能比其他症狀表現得更為突出,更為嚴重。過度換氣綜合征很容易由夢境中的情感變化所引起,所以當我們從夢中驚醒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自己出現了過度換氣綜合征的某些症狀。如果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的話,就很可能認為自己得了重病,而白白擔心一場。
內分泌腺(包括腦下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管理調解著我們身體的各項功能正常運行。但它們同時也在調解人體對壓力及各種傷害做出反應。腦下垂體控製著其他內分泌腺,是內分泌腺最核心的部位。受到壓力後,腦下垂體會做出反應,增加一種或多種荷爾蒙的分泌量,從而導致人出現內分泌失調,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內分泌係統疾病。
因此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在我們生氣的時候,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就一定會因為我們生氣而被懲罰嗎?他就一定會因為我們生氣而立即改正嗎?所以,不如讓自己放寬心態,去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得失。既然錯不在己,就不該由自己來承受錯誤的結果,理解了這些,心境自然就會開朗。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佛陀在寺廟裏靜修的時候,一個叫婆羅門的人破門而入,因為其他人都出家到佛陀這裏來了,而他自己卻門可羅雀,這令他很生氣。
當佛陀聽完他的無理亂罵之後,輕語問道:“婆羅門啊,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來吧?”
“那是當然,你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婆羅門答道。
“訪客來時,你是否也會盛情款待客人呢?”佛陀繼續發問。
婆羅門答道:“那還用說呀!”
“但是,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那些做好的菜肴應該歸於誰呢?”佛陀繼續又問。
婆羅門繼續回答:“要是訪客不吃的話,那些菜肴隻好再歸於我了!”
問完這些,佛陀笑了,看著他,又說道:“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的麵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就像剛才你所回答的一樣,你的無理取鬧,還是歸於你自己!婆羅門,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你的這個菜肴。”
最後,佛陀為他指點迷津:“對憤怒的人,還以憤怒,也就是以牙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不還以憤怒的人,將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經過這番教誨,婆羅門頓悟了,最終出家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在生活中,很多人沒有佛陀的寬容,心中怎麼也容不下別人的過錯。比如同學犯錯誤,班長很生氣,怒發衝冠、聲色俱厲,傷的其實是自己;有些官員作風不正派,我們很生氣,內心憋屈、心生不平,傷的也是自己;同學之間鉤心鬥角、相互猜疑,傷的還是自己。別人犯了錯,自然是由別人來承擔責任,而你去生氣,豈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沒有必要為那些不屬於自己又煩擾到自己身心的事而停留,多一秒停留便會多一秒煩惱。
生活中引起我們生氣的事有很多,我想你如果能夠了解生氣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壞處的話,也許你就不會大動幹戈了。首先,生氣會讓我們失去理智,對事情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這將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其次,經常生氣的人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大家都知道 “怒傷肝”,生氣對身體非常不好。另外,生氣還會在無意中傷害到那些無辜的人。心理學中有一種“情緒轉移效應”。這種情緒轉移效應是指我們生氣後,很可能會把這種怒氣轉移到他人身上,並且轉移到的對象可能和引起我們生氣的人或事毫無關係。可是,我們想一想,誰會願意無緣無故地挨我們罵呢?一個人被挨罵後,要麼把這種怨氣發到我們身上,引起不必要的衝突,要麼就會把這種怒氣和我們一樣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也就是他會去罵別人,於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還有,當別人看我們生氣後,為了怕無端地被罵,便會和我們保持距離,其實這在無形之中就會拉遠我們和他人的距離,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之中。偶爾發發脾氣,可能別人會怕我們,如果時間長了,別人也就不會再拿著我們的生氣當回事,反而有看熱鬧的心理,自然不利於我們個人的形象。當然,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生氣,可是在我們要生氣的時候,如果能想到你正在拿別人的錯誤來傷害自己的健康時,你還會生氣嗎?請大家記住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不讓自己快樂起來是人的最大的奢望罪過。”生氣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麵對他人的過錯,能夠做到不生氣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生別人的氣,即是在懲罰自己。
自責悔恨是一劑慢性毒藥
人生的許多煩惱常常源於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自責是指當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違背了道德標準或者社會公德時,就會感到自責;悔恨往往是當我們回想曾經發生的不幸時,對於自己曾經的錯誤行為感到悔恨。下麵大家看一個故事。
詹姆斯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工作很緊張。兩年前,一個聖誕節的前夕,他剛走進辦公室,突然接到太太從醫院急診室裏打來的電話,說她不幸遭遇了車禍,她的車已經被撞毀,自己也受了傷,很糟糕,且必須留在醫院觀察24小時。當然太太請詹姆斯不要擔心,下班以後再過去看她就行了。詹姆斯同意了,他想反正還有幾個小時就下班了,再說,聖誕節前,正是漲薪、發獎金的關鍵時刻。雖然這麼安慰自己,但是他還是有些坐立不安。在下班前一個小時,他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他太太由於內傷,忽然昏迷不醒,搶救不及時,已經離開人世。詹姆斯頓時感到天昏地暗。
他和妻子已經在婚姻路上走過了7個春秋,相愛至今,他們都珍視彼此為生命的全部。可是在太太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自己竟然沒有陪著她,讓她一個人孤獨地離去。兩年過去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責怪,心靈上一直承受著無盡的悔恨。
如果生活中遇到了挫折、煩惱,就終日沉浸在無窮無盡的自責和悔恨中,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還有的人道德感過重,犯了一點點的小錯誤,就自責自貶,甚至辱罵自己、厭煩自己,或者總覺得別人責怪自己,感到羞於見人,甚至與世隔絕。這樣不僅失去了快樂的心境,也影響了自己的精神狀態。
所以,自責悔恨是一劑慢性毒藥,它在不知不覺地消耗著我們的快樂;又像蟄伏在我們生命長堤上看似渺小的蟻群,總有一天,我們會被它們造成的巨浪所吞噬。盡管懊悔一點意義也沒有,還是有很多人習慣於自責。
不斷地自責,無疑會讓自責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和習慣,不知不覺中消磨了人的意誌、損耗了精神。有人把自責當作一種減輕壓力的工具。我們之所以感到自責,是因為我們想要向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表明,我們為此感到非常抱歉。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是在進行自我懲罰,為以前的錯誤尋找解脫,並企圖改變曾經發生過的不愉快。可往往過去發生的一切都已不可能從頭再來。
其實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嚐試、經曆磨難和失誤,最終變得聰明起來的過程。每當我們充滿信心采取行動的時候,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成功或失敗,不論結果如何,這個嚐試過程最重要。所以,對待錯誤,應該像對待眼中的沙子一樣。發現問題後,不要急於為此責怪自己,應該盡早盡快地把它解決掉。越早解決,我們就會越快擺脫它所帶來的痛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快走出自責的陰影,懷揣積極快樂的心態坦然地麵對未來。
愛抱怨是一種絕症
美國牧師威爾·鮑溫,“不抱怨”運動的發起人 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如是說:“常年抱怨的人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幹了。”所以,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愛抱怨就是一種絕症,它常常摧毀我們成功的機會。下麵大家看一個故事。
二戰著名將軍巴頓在提拔軍官的時候,常常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集合到一起,讓他們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他常常提拔的是那些不抱怨就能完成任務的人。
一次,他對軍官們說:”夥計們,你們要在倉庫後麵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然後,他走進倉庫,通過窗戶觀察他們。他看到軍官們把鐵鍬和鎬都放到倉庫後麵的地上,開始議論為什麼要他們挖這麼淺的戰壕。有的人說:“6英寸還不夠當火炮掩體。”還有一些人說:“我們是軍官,這樣的體力活應該是普通士兵的事。”最後,一個人大聲說:“我們把戰壕挖好後離開這裏,那個老家夥想用它幹什麼,隨他去吧。”
最後巴頓就提拔了這個人。
一位職場培訓專家所說:“ 抱怨是人類最普遍的一種情緒,但同時也是尋找借口的人最善於利用的。”也就是說,抱怨者其實並不想改變什麼,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但凡愛抱怨者總是成不了大器的,因為,在生活中,最沒有價值的行動就是抱怨。
首先,抱怨會限製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變得毫無遠見。如果遇到苦難或挫折隻是一味地抱怨,就會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適應變化,解決問題。其實抱怨就是一種惰性、一種對責任的推脫。這種方式不能解決半點兒問題,還會引發各種矛盾。喜歡抱怨的人,總是把問題歸因於別人,而責怪別人。他們常會說,“讓他人去承擔這個責任吧,這樣我心裏也會好受一點,我沒有能力改變了……”
其次,那些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有真正的成功。因為在人生中,最沒有價值的行動就是抱怨。而成功者從來不抱怨,他們厭惡沒有鬥誌的人,他們會努力使自己成為領袖。他們清楚自己的短處和弱點,因此努力取長補短,以促成功。請大家記住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生活告訴我們,麵對不幸,如果我們用抱怨對待它,那麼不幸就會纏上我們,讓我們暗無天日,永遠沒有好日子過。我們雖然不太可能做到從不抱怨,但至少我們應該讓自己少抱怨一些,而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因為如果抱怨成了一個人的習慣,就會把一個不幸複製成若幹個不幸。
嫉妒之心毀掉自己
莎士比亞曾說過:“嫉妒是綠眼妖魔,誰做了他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愛嫉妒的人常常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的牢獄之中,這種人無疑是作繭自縛。其實,收起你的嫉妒之心,把焦點從別人身上放到自己身上時,你就會願意去改變自己不如別人的現狀,那時成功的花兒就會向你綻放燦爛的微笑了。
傑克和約翰是相鄰兩家的孩子,年紀相仿。傑克很聰明,學什麼東西都是一點就會,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是老師和父母的寵兒,他為此非常得意。相反,約翰的腦子就不怎麼好使,盡管讀書非常用功,但是也隻能在班裏占個中等水平。但約翰沒有嫉妒上天給了傑克一個聰明的腦袋,相反,約翰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於是非常努力。後來,約翰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但是聰明的傑克卻因為貪玩隻進了一所普通大學。傑克知道這個消息後,認為約翰這個笨家夥之所以能考上重點大學全憑一時的好運,於是傑克就抱怨上帝不公平,隻給了約翰一個人好運。
在大學,約翰依然勤奮好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進了一家知名的企業,幹到經理的位置。後來,他辭職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每個人來到世上的時候,他們生命的褡褳裏都受贈了同樣的禮物,其中就有聰明和好運。隻不過有些人的聰明會放在上麵,而另一些人會放在褡褳的底層。後一種人常常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聰明而越加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拿出自己寶貴的時間去嫉妒別人。
嫉妒別人的人是盲目的人,是不了解自己的人。當你看見別人獲得成功或是好運連連時,不必心生妒忌,應該相信自身的力量。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卡耐基所說:“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隻有你自己知道你能做什麼。”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說,對待自我要有一個全麵的正確的認識,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自我貶低,亦能避免盲目嫉妒他人,嫉妒不會給我們帶來好運,也不會改變任何事實,隻會加重你心靈的負擔。對自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就一定不會做得比別人差。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嫉妒是一種恨,此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殃感到快樂。”嫉妒是心靈的地獄,嫉妒的人總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可到頭來,嫉妒得越深,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也就越大,長此以往,惡性循環。聰明的人會把嫉妒轉化成一種激勵自己奮發的動力,這樣才有機會贏得和別人同樣多的東西。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別人的成功也許有好運相伴,但更多的還是努力。所以你不必抱怨上天為何不給你好運。隻是別人用他們的努力將好運挖了出來,而你隻一味嫉妒,不肯奮發,好運自然也不會降臨給毫無準備的人。有些人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最終通向了成功之路,但是偏偏有些人被嫉妒所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到頭來一事無成。
現實告訴我們,事業和生活具有多維性,別人進步並不意味著自己落後,別人獲得榮譽也不意味著自己毫無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在積極參與競爭的同時能有一個好的心態,能真誠地為別人喝彩,必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就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允許別人的成功,真誠地為別人的成功喝彩,必然會對我們個人的生活、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西班牙文學大師塞萬提斯指出:“嫉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嫉妒是一條可怕的毒蛇。它盤踞在人的心靈裏,時時舔舐著人的心,而它的舌頭一旦伸出來,就會傷人害己。為此,我們要學會克服嫉妒心理,培養自身的胸懷,隻有虛心接受別人的成就才能化解心中的不平,從而走出嫉妒的禁錮。
我們在麵對別人的優秀時,總會不經意地產生一種嫉妒心理。然而,人生猶如一段“長跑”,不妨把對方的優秀當成我們追趕並超越的目標,在這樣的競爭下,你會更容易成為強者。
一個人追趕目標的道路上總會有缺少動力的時候,別人的優秀正是我們逼自己奮進的最好理由,你應該借別人的優秀來刺激和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競爭力,你必須在他們身上尋找足以刺激你奮發圖強的地方。倘若他們的腳步加快了,你要追趕上去;倘若你們正平行而走,那你就要使自己的腳步更為穩健才行。
主動積極的競爭意識,會讓我們在對方的優秀中發現自己的軟肋;當別人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戰勝我們時,我們必須不斷進步;當別人毫不留情地指出並利用我們的缺點加以進攻時,我們就必須不斷完善自我。也許,沒有他,我們會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當有一天我們開始走下坡路時才發現:隻有那些讓我們嫉妒的人才能讓我們知道自己致命的軟肋。
相反,如果我們一味地處於嫉妒的消極情緒中,我們的心胸就會變得日益狹窄。我們就會失去理智,變得卑下、猥瑣,甚至看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好。嫉妒會使我們怨天尤人,喪失理智,不再懂得公證待人。同時它會限製我們的交往範圍,並壓抑我們對生活的熱情,它甚至使我們視友為敵。正如意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在一本書中所寫的:“不要喂嫉妒的蛇,這蛇是要吃你的頭腦,壞你的心胸的。”
用競爭代替嫉妒,可以讓你更專注。當你因對方的優秀而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和事業時,你才可以達到最堅實、最有價值的理想狀態。這種動力會讓你對人和客觀事物加以熱愛,並在這種樂趣中收獲非比尋常的成果。
溫室隻能培育出嬌豔的花朵,參天大樹往往都生長在險峰要嶺。生存環境往往能夠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麵對別人的優秀,競爭會讓我們時刻準備著迎接挑戰。否則,我們隻會被嫉妒腐蝕掉原有的鬥誌,深陷其泥沼怎麼也不能自拔。
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煩惱,有些人總是被無端的煩惱所幹擾。然而人生中90%的煩惱都隻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很多時候,我們所擔心的事情99%都不會發生,因為那純粹都是我們自己內心憑空誇張地臆想,嚴重脫離了現實。但是,往往我們還是會為自己“假設”各種各樣的恐懼,導致在自己製造的恐懼氛圍裏難以自拔。
其實,當我們真正遭遇“明天”那一刻的時候,才發覺跟我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一切都隻是我們在自尋煩惱。
一個小和尚,每天早上都要清掃寺院裏的落葉。在冷颼颼的清晨早起清掃實在是一件苦差事。秋冬之際,樹葉每天都會隨大風落下來,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把寺院裏的樹葉清掃完,這讓小和尚頭疼不已。
他一直想找個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有一個好的辦法讓明天的落葉也消失呢?這樣自己就可以輕鬆一些了。後來老和尚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告訴他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搖下來,然後打掃完。這樣,後天就可以不用清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真是特別好的辦法,簡直是萬能之計。於是,第二天就起了個大早,使勁搖樹,他覺得這樣就能把今天和明天的落葉都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很開心。
第三天早晨,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傻了,院子裏如往常一樣到處都是落葉。
這時,老和尚走過來,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落葉還會飄下來啊,這樣的煩惱是無窮盡的!”
生活中的我們也許會和小和尚一樣,企圖把人生的煩惱都提前解決掉,以便將來過得更美好、更自在,徹底無憂無慮。然而,生活中的許多東西是不能提前解決的,過早的憂愁隻會徒增煩惱,多此一舉,還會讓自己活得很累。不如等麻煩來了,再去解決。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有類似小和尚這樣的煩惱,比如,考試即將來臨了,我們開始擔心考不好,擔心考不好被同學鄙視,擔心父母的嘮叨……我們的擔心雖然不無道理,也不是沒有必要,但是過度的擔心隻會讓我們增加心理負擔。
與其在心煩意亂中飽受精神的折磨,不如靜下心來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的事情都不會真的發生,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放下這些無謂的煩惱呢?一位大師告訴自己的徒弟說:“除掉田野上的雜草,最好的辦法是,在上麵種上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