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的心靈就是一片田野,要想趕走負麵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強正麵的信息。假設你的恐懼根本不存在,閉上眼睛設想我的成績越來越好,至少比上次考得要好;設想你下個月會交到很好的朋友,會得到老師的表揚……讓這些正麵的信息充滿你的大腦,如同陽光灑滿你的心田。
相反,如果我們的大腦裏負麵信息過多,煩惱和憂傷會慢慢吸食掉我們的心靈之泉,擊垮我們的意誌。事實上,我們的想象往往讓煩惱翻倍,還會讓今天也在煩惱中度過,真是得不償失。不如不預支明天的煩惱,不患得患失,認真活在當下。哭著過是一天,笑著過也是一天,不如開開心心地過好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好心情是最好的藥
自醫學界開始懂得功能性疾病的機理後,人們大多談及壞心情的不良影響,以致忽略了好心情的積極作用。而後者對人的益處如同壞心情對人的危害一樣明顯,所以好心情是保持身體健康最強大的動力。
波士頓的保羅·懷特(PaulWhite)博士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頂尖的心髒病專家之一,他也是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的人之一。1951年12月,他在《內科醫學年報》上說明了他的觀點。他有一個患嚴重風濕熱的病人,這位年輕的母親有兩個孩子和一個終日酗酒、品質敗壞的丈夫。她在床上躺了三年,醫生說,她最多還能活一年。這個年輕女人的情緒極其低落,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接著發生了一件看似災難的幸事,她丈夫撇下妻兒,不知去向,連維持妻兒基本生計的東西都沒留下。病人一下子有了動力,這件事讓她從消沉中掙脫了出來。
當懷特博士去看望她的時候,她堅定地說:“懷特博士,我要從床上爬起來啊。”
懷特博士回答道:“親愛的女士,我希望你能做到,但是你的心髒承受不起啊。”
要提醒大家的是懷特博士並沒有低估她的心髒,像懷特博士這樣一個熟知心髒的人,做一個心髒檢查就能知道它有多大的承受力。但是懷特博士卻低估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人們當時還對此一無所知)的生理影響,也低估了某些情緒能刺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生成,從而產生一個正常的荷爾蒙頻譜的可能性。這位年輕女人沒有理會懷特博士的建議,帶著信心和決心,滿懷熱情與樂觀,告別病榻,開始了工作。就這樣她撫育了兩個孩子八年。
任何一個觀察敏銳的醫生,都能告訴你他在行醫過程中發生的類似這樣的故事。就如上麵我們提到的,好心情讓我們產生最佳的荷爾蒙的平衡,這種平衡往往不能靠人的自主調節,也就是並不是我們人為所能做到的。健康的情緒情感,如沉著、信心、決心、樂觀等,都能刺激腦垂體產生最佳荷爾蒙,它對身體健康的強大效用,遠勝於我們所知的任何藥物。
健康情緒的五大標準
情緒對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都很大,因此,規避不良情緒、保持健康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怎樣的情緒才屬於健康的呢?其標準又是什麼呢?
1.原因明確
情緒的發生與發展必須有明確的原因,這是健康情緒的重要標誌。高興是由高興的事所引起,恐懼是由危險的情境所造成,憤怒則總是同一定的挫折相聯係。例如,一個人高興,或者是由於取得了好成績,或者是受到了表揚,或者是與久別的朋友相聚,或者是買彩票中了獎。總之,結果背後總是有原因的,隻有這樣的情緒才是健康的。正如一句話說的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2.反應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刺激的強度與反應的強弱成正比,即刺激強就反應強,刺激弱就反應弱,這是健康情緒的一個標誌。也即狂風方能掀起巨浪,微風隻能激起漣漪。如一個人為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義憤填膺、氣急敗壞、怒不可遏,而身邊發生了很大的事,危險張牙舞爪地撲過來,卻若無其事、漫不經心,那這種情緒肯定是不健康的,前者有些過度而後者有些不及。
3.靈活穩定
情緒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它的規律的。一般情況下,情緒一旦發生,開始反應比較強烈,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漸漸減弱,這是健康的情緒。而如果情緒發生之後,頓時減弱,而不是逐漸的,變化莫測,這就是情緒不穩;或者情緒發生後,例如為了一件小事引起的不快,減弱過緩,持續時間過長,時過數日、數周仍耿耿於懷,甚至情緒“固著”,這就是情緒變化不靈活。因此,不靈活、不穩定的情緒都是問題情緒。
4.自我調控
健康的情緒是可以自我調節和控製的。當消極情緒產生後,可以出去散散步、打打球、或找人聊聊天,嚴重的還可以主動去做心理谘詢,找心理醫生的幫助等等,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把激情轉化為冷靜;而不健康情緒的自我調控性差,一旦激情爆發,情緒就喪失理智的約束,如脫韁的野馬不可駕馭,嚴重者還可能造成不良後果,或者很長時間也不能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
5.積極效能
情緒的效能一方麵指的是情緒的指向性,健康的情緒應當指向對人對己對事都有益的事物。如激情爆發,產生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行為,就是健康的情緒。而如果激情爆發,就出現打架鬥毆、毀物傷人的行為,這就不是健康的情緒;另一方麵情緒要產生積極的效能,就不能隻停留在內心的體驗上,而應當變成積極的、增力的行為,向有利於人民事業的方向發展,向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我們追求快樂的目的不能隻停留在快樂的體驗上,而是要化快樂為行為。讓快樂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增強我們的工作效率,增進我們的人際關係。隻有這樣的快樂才是健康的快樂。如果整天樂樂嗬嗬,倒是很快樂,卻遊手好閑,東溜西逛,無所事事,那麼這種快樂也不能說是健康的快樂。
情緒健康的人的特點
一個情緒健康的人具有如下特點:
◆開朗、豁達,遇事不斤斤計較,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肝火。
◆情緒正常、穩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無常,能承受歡樂與憂愁的考驗。
◆能給人以愛和接受別人的愛,待人熱情,樂於助人,有同情心。
◆談吐風趣、幽默、文雅。
◆自信、樂觀、有主見,能獨立解決問題,創造性地工作。
◆明智、少偏見,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長短處。
◆對前途充滿信心,富有朝氣,勇於上進,堅韌不拔。
◆能麵對現實、承認現實和接受現實,並能按社會的要求行動。
◆對平凡的事物保持興趣,能不斷從生活環境中得到美與快樂的享受,既會工作也會消遣。
◆尊重他人,能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個人的情緒是否健康,如缺乏客觀標準,自己很難知道,根據上述特點,你不妨做一番自我診斷。一旦發現自己情緒有不正常的表現,就應當迅速地加以調整,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測試三
你的情緒穩定嗎?
1.看到自己最近一次拍攝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A覺得不稱心B覺得很好C覺得還可以
2.你是否想到若幹年後會有什麼使自己極為不安的事?
A經常想到B從來沒有想過C偶爾想到過
3.你是否被朋友、同學起過綽號、挖苦過?
A這是常有的事B從來沒有C偶爾有過
4.你上床後,是否經常再起來一次,看看門窗是否關好、爐子或煤氣是否關好等?
A經常如此B從不如此C偶爾如此
5.你對你關係最密切的人是否滿意?
A不滿意B非常滿意C基本滿意
6.半夜的時候,你是否經常覺得有什麼值得害怕的事?
A經常B從來沒有C極少有這種情況
7.你是否經常因夢見什麼可怕的事而驚醒?
A經常B沒有C極少
8.你是否曾經有多次做同一個夢的情況?
A有B沒有C記不清
9.有沒有一種食物使你吃後嘔吐?
A有B沒有C記不清
10.除去看見的世界外,你心裏有沒有另外的世界?
A有B沒有C記不清
11.你心裏是否時常覺得你不是現在的父母所生?
A時常B沒有C偶爾有
12.你是否曾經覺得有一個人愛你或尊重你?
A是B否C說不清
13.你是否常常覺得你的家庭對你不好,但是你又確知他們的確對你好?
A是B否C偶爾
14.你是否覺得沒有人十分了解你?
A是B否C說不清楚
15.你在早晨起來的時候最經常的感覺是什麼?
A憂鬱B快樂C講不清楚
16.每到秋天,你經常的感覺是什麼?
A秋雨霏霏枯葉遍地
B秋高氣爽豔陽高照
C不清楚
17.你在高處的時候,是否覺得站不穩?
A是B否C有時是這樣
18.你平時是否覺得自己很強健?
A否B是C不清楚
19.你是否一回家就立刻把房門關上?
A是B否C不清楚
20.你坐在小房間裏把門關上後,是否覺得心裏不安?
A是B否C偶爾是
21.當一件事需要你作決定時,你是否覺得很難?
A是B否C偶爾是
22.你是否常常用硬幣、翻紙牌、抽簽之類的遊戲來測凶吉?
A是B否C偶爾
23.你是否常常因為碰到東西而跌倒?
A是B否C偶爾
24.你是否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入睡,或醒得比你希望的早一個小時?
A經常這樣B從不這樣C偶爾這樣
25.你是否曾看到、聽到或感覺到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
A經常這樣B從不這樣C偶爾這樣
26.你是否覺得自己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A是B否C不清楚
27.你是否曾經覺得因有人跟著你走而心裏不安?
A是B否C不清楚
28.你是否覺得有人在注意你的言行?
A是B否C不清楚
29.當你一個人走夜路時,是否覺得前麵暗藏著危險?
A是B否C偶爾
30.你對別人自殺有什麼想法?
A可以理解B不可思議C不清楚
以上各題的答案,選a得2分,選b得0分,選c得1分。請將你的得分統計一下,算出總分。得分越少,說明你的情緒越佳,反之越差。
總分0~20分,表明你的情緒穩定、自信心強,具有較強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你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能理解周圍人們的心情,顧全大局。你一定是個性情爽朗、受人歡迎的人。
總分21~40分,說明你情緒基本穩定,但較為深沉,對事情的考慮過於冷靜,處事淡漠消極,不善於發揮自己的個性。你的自信心受到壓抑,辦事熱情忽高忽低,易瞻前顧後、躊躇不前。
總分在41分以上,說明你情緒極不穩定,日常煩惱太多,使自己的心情處於緊張和矛盾之中。如果你得分在50分以上,則是一種危險信號,你務必請心理醫生作進一步診斷。
四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人生活在紛繁的人世間,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或迷惑的事情,正所謂“人之逆境,十之八九”。因此,內心產生一些緊張、不安、煩躁無助等負麵體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常見的負麵情緒體驗主要有以下四種:
焦慮。個體主觀上對威脅性事件或情況的預料而產生的一種高度不安的狀態,同時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焦慮主要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一是環境因素,如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壓力較大,競爭激烈,信息膨脹;二是性格因素,如謹小慎微,優柔寡斷,依賴性強,害怕苦難,自怨自艾的人,也容易產生焦慮。
抑鬱。抑鬱是一種因為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抑鬱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思維遲緩、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嚴重時甚至有悲觀絕望、痛苦難熬、生不如死的感覺。抑鬱人皆有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時過境遷,很快消失;但那些性格內向、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的人,在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時更容易長期處於抑鬱狀態,嚴重者在抑鬱的狀態下不能自拔,容易釀成自殺的悲劇,像海明威、三毛等。
恐懼。恐懼就是對事物的一種害怕心態。害怕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本能,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保護自身的方式,更是產生恐懼心理的根源。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怕的東西太多,生活有生活中的怕,學習有學習中的怕,工作有工作中的怕。但是怕過了頭就不正常了,嚴重的擔心和害怕可能發展成恐懼症。
憤怒。它是由於人的主觀願望和活動與客觀事物相違背,或願望受阻、無法實現時產生的激烈的情緒反應。憤怒的程度可以從不滿、生氣、慍怒、激憤到暴怒,頻繁的憤怒會導致軀體疾病,使人的自製力減弱或喪失,如出口傷人、動手打人等。
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假如你能學會敏銳地捕捉並坦然地接受它們,那麼你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成長。所以負麵的情緒也會帶給我們積極的力量。例如憤怒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讓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鍾都具有創意,沒有憤怒,我們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恐懼揭示生命的真諦,許多恐懼所傳遞的信息都是極具價值的,我們越恐懼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後就越隱藏著重要的信息,這個信息可能對我們來說越重要,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戰勝恐懼,而是靜下來去聆聽恐懼,從而發現恐懼給我們的啟示。
調節情緒困擾三步法
許多人在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含有敵意的沉默中。實際上,如果能把這種不快表達出來,往往會感到某種真正的輕鬆和愉快。
因此,心理學不鼓勵人們無限製地任憑情緒反應發展,也不認為“壓抑”是適當的方法,但讚同對情緒的適當控製,即要使情緒有適當的表現,並通過一些方法加以緩和。
第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
克服負麵情緒的前提,首先是樹立調整情緒的自覺意識,即必須承認某種情緒的存在。比如,有人懼怕黑暗,得先承認他對黑暗的懼怕心理,如果他認為那是丟人的事而不願承認,就無法克服這種恐懼。同樣,懷有憤怒之心而不肯承認,他就無法消除那些憤怒。
首先,總結自己曾有的各種情緒。
總結過去的行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獨特的內在反應模式及情緒反應的原因,具體做法如下:
◆找一個獨處的時間和安全的空間,大聲地把任何感覺不加責備、不做逃避地說給自己聽。添油加醋,把情感誇大,讓它戲劇化到超出真實的感受。
◆選定某一種情緒主題後,自由聯想與童年相關的事情,把所想到的事情不做任何篩選地大聲講出來,甚至對忘記部分進行虛構,用來澄清自己內心的感受。
◆或者可以問問父母、兄長或兒時的朋友,問他們關於自己童年回憶中的喜怒哀樂,從過去的經驗或回憶中總結自己的情緒。
然後,記錄整理每天的情緒,增加對情緒的認識和覺察。
了解自我情緒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從撰寫個人的心情或記錄自己每天的情緒狀態著手,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
除了情緒日記外,為了增強情緒的覺察力,研究者還提出了一個觀察、記錄自己每日情緒狀況的好方法:每天清晨一覺醒來,就在情緒狀態的7點量表上,勾選出自己的情緒狀態,晚上睡前再記錄一次,並將當天較為明顯的情緒事件記錄下來。
這個方式可以讓你定時覺察自己當時的情緒。若能進一步辨識當時情緒內涵,記錄情緒產生的原因,則不僅能增強情緒的覺察能力,也能洞悉情緒與事件、想法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二步:了解不良情緒的形成原因。
影響我們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有很多種,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遺傳因素、認知因素和環境因素四個方麵。
1.生理因素
當軀體發生病變時,常會影響情緒。比如,中樞神經感染、缺氧、外傷(尤其是外傷致殘)、中毒(如藥物中毒、食物中毒、煤氣中毒等)、血管性疾病、腫瘤(尤其是等待病理結果及腫瘤性質確認後)、營養代謝出現障礙以及內髒疾病等都容易引發情緒障礙。
另外,人體內部的生物節奏也會影響人的情緒。有研究認為,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呈現一種周期性的盛衰節律,它們的周期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並有如下表現:
◆當三者均處於高峰期時,人就處於身心最佳狀態,精力充沛、生機勃勃、愉快豁達,而且頭腦清晰、思維活躍。
◆當三者均處於低穀時,人的各種機能效率會降低,同時體力和智力的不佳也會加強已有的情緒低落狀態。
◆當三者均處於臨界狀態時,則是一個極不穩定的過渡期,機體協調性差,易出現差錯,情緒也容易波動。
2.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情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的神經類型上。不同神經類型的人在情緒體驗上存在較大差異。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根據神經類型的三個基本特征,即興奮和抑製過程的強度、靈活性和平衡性,把人的氣質類型分為以下四個基本類型:
◆不可遏製型。這種類型的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很強,而且興奮相對抑製過程要更強些。這種人的外向性格較為明顯,好鬥、脾氣暴躁、精神負擔重。
◆活潑型。這種類型的人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製過程較為平衡,雖然易興奮,但有很大的靈活性,在麵臨各種應激情境時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安靜型。這種類型的人神經活動很難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表現為平靜、冷靜,具有較強的忍耐力,能夠寬容別人,有時也表現得有些壓抑,但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弱型。這種類型的人情緒壓抑,情感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容易出現異常情緒。
3.認知因素
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緒體驗。例如,同樣是競選班幹部落選,有的人痛苦、失望、煩躁、易怒,有的人卻心態平靜;同樣是考試得了90分,有的學生十分滿意、高興,有的則傷心不已。所以擾亂人精神的,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人們對事件的信念和判斷。
片麵的認知方式和錯誤的觀念是我們產生焦慮、抑鬱、自卑、恐懼、痛苦等不良情緒的根本原因。因此,對於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問題,若能做出正確的認知評價,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
4.環境因素
環境對我們的情緒波動也具有明顯的作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當環境比較惡劣時,容易導致人產生情緒困擾。
第三步:緩和與轉換情緒
1.身心鬆弛法
身心鬆弛法是利用生理和心理彼此交互影響,使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同時達到鬆弛效果的情緒緩和方法。其目的是幫助人們放鬆精神,使我們達到一個平靜、舒適的境界,這樣有利於我們進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
由身體至心理的放鬆。先以身體或生理各部分的鬆弛作為練習時的目標,在達到這個目標的同時,我們的注意力便會集中,而達到心理鬆弛的效果。
由心理至身體的放鬆。把達到心理的鬆弛作為目標,通過練習的過程,讓身體產生放鬆的效果。這類方法包括“自律鬆弛法”、“意象鬆弛法”等。
身心連鎖的放鬆。利用人的意念力來指示身體做出鬆弛的反應,練習時以生理的狀態作為目標。不過卻是通過心理的意念來達到此目標。
2.活動轉移法。
活動轉移法是指在處於情緒困境時,暫時將問題放下,去從事所喜愛的活動,以轉變情緒體驗的性質,達到調控情緒的目的。活動轉移法按其轉移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兩類:
消極轉移。指情緒不佳時,轉而去吸煙、酗酒,自暴自棄,這是年輕人應該努力避免的情緒轉移方向。
積極的轉移。指把時間、精力從消極情緒體驗中轉向有利於個體和人類幸福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上,如勤奮學習等。這是我們控製情緒時應該努力的方向。
3.尋求幫助法
當我們陷入較嚴重的情緒障礙時,可以向社會支持係統尋求幫助。鑒於此,我們都應該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係統,有能夠在心理方麵給予自己支持、幫助的社會網絡,如親人、朋友,或者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心理醫生等。
社會支持係統的存在有多方麵的意義:
傾訴的對象。苦惱的人將苦惱向他人傾訴之後,會有輕鬆解脫的感覺。我們應該掌握並經常利用這種情緒調控手段來緩和自己的情緒。
提供看問題的新視角和思路,幫助當事人走出個人習慣的思維模式,重新評價困境,尋找新的出路。
社會工作者和心理醫生可以提供專業的意見、建議,運用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除其情緒困擾。
心理擺效應:消除情緒的大起大落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做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論的時候,他立即飛快地跑回家,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愛地巴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廣,但他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哪怕累得氣喘籲籲。當愛地巴老了的時候,仍然保留了年輕時的習慣。有一次他生了氣,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行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了三圈,太陽都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