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人的一生是由時間構成的,生命的品質在於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時間。魯迅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那麼如何度過每一天才是最有意義的,如何讓時間來改變我們的命運呢?
光陰一去不複返
朱熹在詩中寫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時間就像流水,轉瞬即逝,一去不返。一旦你荒廢了本應屬於你的美好時光,便追悔莫及。托爾斯泰感慨:“你沒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過去的那個鍾點是永遠不能回來了。”斯賓塞說道:“必須記住我們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有限,不隻由於人生短促,更由於人的紛繁。我們應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所以,明智的人早早就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他們分秒必爭。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孩兒從小和祖母待在一起,他非常愛自己的祖母。可是有一天祖母去世了,這個小孩兒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裏。有一天小孩兒的爸爸對他說:“時間裏的事物,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有一天你會長大,你會像祖母一樣老。今天你度過了你的時間,今天就永遠不能回來了。”
聽到爸爸的這段話,這個小孩兒每天放學回家,看著太陽落入西山,他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這使他很著急。有一天放學回家,小孩兒看到太陽西斜,就下定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他狂奔著跑回家去。當他站在院子前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他知道那一天,他跑贏了太陽。
以後他就常玩這種和太陽賽跑的遊戲。別人一個暑假才能完成的作業,他10天就做完了。那時他上三年級,常常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每一次勝過時,他滿心歡喜。終於他明白了,時間並非不可戰勝,人隻要有戰勝一切的勇氣,邁開雙腿,就能夠跑贏太陽。
鄧亞萍的成功有目共睹!她憑著艱苦的練習、驚人的毅力和頑強拚搏的精神,13歲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得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1992年,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又勇奪女子單打冠軍,並與喬紅合作獲女子雙打冠軍。1993年在瑞典舉行的第四十二屆世界乒乓球賽上與隊員合作又奪得團體、雙打兩塊金牌,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後。她的教練在評價她之所以獲得成功時,說了這樣一句話:“隻是因為鄧亞萍有能力與每一天的時間賽跑。”確實,當我們了解到鄧亞萍怎樣度過每一天時,我們就會明白她的一天有多長!
鄧亞萍進入國家隊後,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裏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食堂開飯時間,她就自己泡麵吃。據教練張燮林統計,鄧亞萍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濕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濕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台再練。
鄧亞萍在清華大學學英語期間,給自己製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複讀機。由於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總是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唇磨出繭子呀!”鄧亞萍說:“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
就這樣,鄧亞萍和時間賽跑,跑贏了時間,跑贏了自己。
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的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裏》和《神秘島》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但凡爾納的成就與其珍視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每天早上凡爾納5點鍾起床,一直伏案寫到晚上8點。在這15個小時中,他隻在吃飯時休息片刻。當妻子來送飯時,他搓搓酸脹的手,拿起刀叉,很快填飽肚子,抹抹嘴,又拿起了筆。他的妻子關切地說:“你寫的書已不少了,為什麼還抓得那麼緊?”
凡爾納笑著說:“你記得莎士比亞的名言嗎?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哪能不抓緊呢?”在40多年的寫作生活中,他記了上萬冊筆記,寫了104部科幻小說,共有七八百萬字,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一些人感到十分驚異,就悄悄地詢問凡爾納的妻子,想知道凡爾納如何取得這樣的成就。凡爾納的妻子告訴他們:“秘密麼,就是凡爾納從不放棄時間。”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歌德一生勤奮寫作,作品極為豐富,有劇本、有詩歌、有小說、有遊記,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140多部,其中世界文學瑰寶《浮士德》,長達12111行。歌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業績,就是因為他一生非常珍惜時間,把時間看做是自己的最大財產。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我的產業多麼美,多麼廣,多麼寬!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是時間。”歌德還說過:“我這一生基本上隻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到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
有一次,歌德在他孩子的房間裏,看見他孩子的紀念冊的一頁上摘抄著一段話:“人生有兩分半的時間:一分鍾微笑,一分鍾歎息,半分鍾愛,因為在這愛的半分鍾他死去了。”歌德看後十分生氣,他認為這是對人生極不嚴肅的態度,是對珍貴的時光的嘲弄。他臉上帶著不滿意的神色,提筆在這段話的下麵寫了這麼幾句:“一個鍾頭有60分鍾,一天就超過了一千。小兒子,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知道人可以作出多少貢獻。”歌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中把一個鍾頭當60分鍾用,視時間為生命,從不浪費一分一秒。
在夏威夷島上,學生們每天上課時,總是先要背誦一段這樣的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中隻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複返不再回頭。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會悄無聲息地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不可等待。
抓緊時間吧,一生隻有三天。
時間分配的學問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但對於時間不同的使用方式,會讓結果千差萬別。培根說,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瑪麗·斯坦納德的丈夫曾經在美國一家醫藥公司擔任銷售部經理,由於公司裁減冗員,最近被解雇了。多方尋找,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在被解雇的一年後,他和瑪麗決定用自己家裏的積蓄買一家商店。以前,瑪麗的真正興趣和天賦是做新聞記者工作,但是自從生了孩子以後,她辭去了工作,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了。
有一天,瑪麗決定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做完家務活,在店裏幫助丈夫,算一天的賬目,照看住在附近的媽媽之後,再開始動手寫點東西,這樣或許能掙點稿費,畢竟,他們真的需要一些額外的收入。她的丈夫自告奮勇地說:“我來幫忙,我每天哄孩子入睡,晚飯我來做。”但是,到了第五天,當瑪麗離開打字機時,她累得簡直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腦子也不轉了。你說她該如何是好呢?
瑪麗·斯坦納德的一個朋友,讀過關於“充分利用高質量時間的原理”後,建議瑪麗把諸如家務活、記賬推遲到下午,並征得她丈夫的同意,隻是在午飯前和要閉店時才去幫他,因為這時的顧客最多。她充分利用每天起床後到早飯前的1小時和9點半到11點半這兩小時進行自己的業餘創作。終於,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一星期後,她對丈夫說:“實際上,我可以用這3小時幹5個小時的活。”一年後,她已經成了地方報紙的兼職記者和許多全國性雜誌的正規撰稿人了。
馬迪受聘為某大學商學院院長,他一上任先研究商學院的大概情形,發現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資金。他知道自己募款能力很強,於是很明確地將募款列為首要任務。
這時問題產生了。過去的院長都是以院內的日常事務為工作重心,而這個新院長卻總是不見蹤影,因為他正在全國巡回募款,以充實院內的研究經費、獎學金等。但這樣一來,在日常事務方麵,他便不如前任院長那麼事必躬親。教授們對他愈來愈不滿,終於派代表去見校長,要求校長命令院長徹底改變領導方式或者改選院長。但校長明白新院長的作為,便說:“別把事情看得太嚴重。院長不是有個很不錯的行政助理嗎?再給他一些時間吧。”
沒多久,外界的捐款開始源源不斷地湧進來,教授們這才了解院長的遠見。之後,他們每次看到院長都會說:“你忙你的去吧,待在這裏幹什麼?盡管去募款吧!你的行政助理能幹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