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理時間的藝術(3 / 3)

渥淪·哈特葛倫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他誠懇地對那個年輕人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成為這一領域中的專家。”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很有道理。這位年輕人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這個年輕人就是伍迪·艾倫。

愛因斯坦有一次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換下來,就搬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個問題,想著想著,就忘記了自己還在梯子上,一不留神,猛地從梯子上摔下來。摔到地上以後,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地掉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裏便馬上站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立刻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有很大的啟發。

有一次,天下著毛毛雨,愛因斯坦頭戴寬邊帽,在橋上等一個學生。他時而來回踱步,時而停下思考,時而提筆在卡片上寫著什麼。恰好他的一位朋友坐著馬車經過,看到他急忙探出頭問:“你在這兒幹什麼呢?”“噢,我是應約在等一個學生。”朋友了解他最珍惜時間,下了車問他:“瞧,衣服濕了這麼多,一定是等了很久,不可惜你的時間?”這時,愛因斯坦舉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價值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得到了一個出色的想法呢!”

愛因斯坦曾與索絡文、哈比希特成立了享有盛名的“奧林比亞科學院”,這並不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科學研究院,而是一個俱樂部。每晚例會,他都會同與會者們一起手捧茶杯,邊喝茶,邊談話。他們熱衷於討論物理、數學、哲學等,有時,激烈的爭論延續好幾天。隨著交流,他們的知識不斷地提高。愛因斯坦與他們交流自己的思想,也從他們那裏獲得靈感,後來他的某些理想主張和多種科學創見,在很大程度上是產生於這種例會。受到愛因斯坦的啟發,現在,茶杯和茶壺已經成為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獨特設備,以紀念愛因斯坦的惜時行為,鼓勵後人珍惜時間。

富蘭克林有一次接到一個年輕人的求教電話,並與他約好了見麵的時間和地點。當年輕人如約而至時,富蘭克林的房門大敞著,而眼前的房子裏卻亂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輕人很是意外。

沒等他開口,富蘭克林就招呼道:“你看我這房間,太不整潔了,請你在門外等候一分鍾,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然後富蘭克林就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富蘭克林就又打開了房門,熱情地把年輕人讓進客廳。這時,年輕人的眼前展現出另一番景象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而且有兩杯倒好的紅酒,在淡淡的香氣裏漾著微波。

年輕人在詫異中,還沒有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的疑難問題向富蘭克林講出來,富蘭克林就非常客氣地說道:“幹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輕人一下子愣住了,帶著一絲尷尬和遺憾說:“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這些……難道還不夠嗎?”富蘭克林一邊微笑一邊掃視著自己的房間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鍾了。”

“一分鍾……”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我懂了,您讓我明白用一分鍾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傑克·倫敦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筆力剛勁,語言質樸,情節富於戲劇性。他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生活貧窮困苦。他在童年時不得不半工半讀,但隻要有可能,他就會把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他還經常從雇工那裏借書,借到什麼就讀什麼。他11歲離開牧場來到奧克蘭,在免費的公共圖書館裏如饑似渴地讀著能借到的每一本書。17歲時他上了一艘捕獵船做水手,經過朝鮮、日本,到白令海一帶去獵海豹。途中他經曆了嚴寒、風暴以及最沉重的苦役鍛煉,但他依然沒有忘記讀書,在返航駛入舊金山灣時,他已經讀完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傑克·倫敦童年時由於貧困沒有機會係統地學習,為了掌握文化知識,實踐寫作,他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他把生字寫在一張一張的卡片上,插在梳妝台的鏡縫裏,以便在早晨修臉和穿衣時背誦;他把一串串的字用扣針懸在曬衣繩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過房間時可以看見這些新字;他每個衣袋中都裝有寫著一行行字的卡片,當他到圖書館或出外訪問的途中便加以朗讀,甚至在吃飯或睡覺時,也默誦著它們。他隨身帶著筆記本,走到哪裏記到哪裏。他還對他所讀到的一切都作了卡片索引。日積月累,他不僅學到了文化,而且積累了大量的詞彙,建立了儲存寫作素材的“參考閱覽室”,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時都沒有用完。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時間看起來不起眼,彙聚起來卻有著無窮的力量。珍惜生命,就要從珍惜點點滴滴的時間開始,別讓它們在不經意時悄悄溜走。讓我們再重溫一下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吧: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到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立即行動,戰勝拖延

珍惜時間,最需要麵對的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精神的鬆懈、外界的誘惑,有些人很容易就說出“從明天開始”的話,然後就是明日複明日,該做的工作一拖再拖,等到事到臨頭時,才後悔當時沒有立即動手去做。阿莫斯·勞倫斯曾說:整個事情成功的秘訣在於形成立即行動的好習慣,才會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的習慣是一直拖延,直到時代超越了他們,結果他們就被甩到後麵去了。

大畫家柯羅給一位向他求教的青年畫家指出幾處不足的地方,青年畫家說:“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羅很激動:“為什麼要等待明天呢?今天不行嗎?要是你今晚死了呢?”

列寧批準了一位同誌的計劃後,那位同誌說他打算第二天執行這個計劃,於是列寧說:“為什麼不今天開始呢?就是現在!”

沃爾特·皮特金在好萊塢時,一位年輕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個新穎而且大膽的建設性方案。在場的人全都被這個方案吸引住了,不過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應該考慮一下,經過討論後再決定是否用這個方案。當其他人還在琢磨這個方案時,皮特金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向華爾街拍電報,以電文熱烈地陳述了這個方案。最後,1000萬美元的電影投資立項就因為這個電文而拍板簽約。

許多學生說,他們喜歡讀勵誌類的書籍,感覺書上講的道理都特別好,越讀越是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感覺成功離自己越來越近。越讀越覺得寫得太好了,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整本書。勢有不讀完不吃飯、不睡覺、不娛樂、不出門的豪情壯誌。可是真正把書讀完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感悟與遐想也忘得差不多了,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了後麵的,丟了前麵的。還好,讀完書後激起的熱情依舊在胸中沸騰,於是埋頭苦學。可是這熱情卻持續不了多久,就像喝咖啡。咖啡的興奮作用持續不了多久就會失效,日子就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與懈怠。那麼,如何讀勵誌類的書籍效果會好些呢?

其實,讀一本書不如實踐一段話。與其花好長的時間讀完一本書,不如讀一段自己認為特別有感悟的、適合自己情況的內容,然後立即行動,把讀一本書的時間用來實踐書上這一段話的內容。然後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把別人書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切身體會,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情況,適當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我們經常說一個詞叫活學活用,盲目照搬別人書上的東西顯然是不可取的,靈活的學習別人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靈活的運用。所以,真正能夠改變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關鍵在於行動。好的勵誌書籍的確有激發人熱情的作用,所以當你讀到一小段讓你心潮澎湃的內容時,馬上帶著這種熱情投入到你的人生計劃當中;當你感覺到艱難和倦怠時,不妨拿出你的勵誌書籍再讀上一段,讓自己重新感覺到信心滿滿。

立即行動,意味著我們必須放下手頭無關緊要的事情;立即行動意味著我們必須結束白日夢,把我們心中的夢想化為行動。立即行動,不要拖延,因為時光易逝、人生短暫,把握住現在,才能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