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穀。”由此可見方法的重要性。中學階段,學習課目增多,學習難度加大,隻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在學業上事半功倍,也才能不斷增強對學習的信心。
大腦越用越靈
生命在於運動,人類的智慧則在於大腦的運動。蒲柏曾說過:大腦的力量在於運動而不在於靜止。近來的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越用越靈”有其科學依據。科學實驗表明,學習能增加腦細胞的部分機理。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電極刺激實驗鼠的大腦切片,並且人為控製刺激程度與波產生的刺激程度相同。他們發現,位於海馬部位的祖細胞變得興奮,以這種興奮為誘因,祖細胞發育成了腦神經細胞。
美國的科學研究也表明,大腦在短期記憶後,雖然再進行刺激會有一定抵抗,但隻要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複記憶能力。而且隨著刺激增加這種恢複能力也在加強,就像人在學習中掌握規律後會越學越快一樣。
大腦和其他身體器官一樣,越用越靈。甘地70多歲還在領導印度人民同帝國主義作鬥爭,巴甫洛夫80多歲提出了兩個信號係統學說,齊白石90歲時依然繪畫不輟,這與他們平時勤於用腦是分不開的。可見,勤於思考,經常用腦,會讓我們越來越聰明,會幫助我們學習越來越輕鬆。
海德堡教育大學生物學博士克裏斯多夫·倫德勒的研究結果表明,“早晨型”的人更容易在職業上取得成功。“早晨型”的人喜歡在白天工作,一邊思考一邊作出決策;而“夜晚型”的人往往在晚上變得活力四射,十分興奮。克裏斯多夫·倫德勒說:“每當說起一筆生意成功的時候,早晨型的人總是手握舉足輕重的牌。我早期的研究顯示,早晨型的人在學校裏更有可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因此他們能夠進入更優秀的大學,畢業後的職業生涯可以更平坦順利。不僅如此,早晨型的人還能夠提前預知問題並盡力嚐試去解決他們。他們有著先發製人、先行一步的能力。”
維他命瓶裝水企業的創始人克裏斯多夫·科爾裏奇認為:早晨是做出決策最好的時候,因為人們總是很樂觀。早上9時前,一般沒有什麼事情會出錯,所以你感覺充滿了希望。到了下午4時,至少會有6件令人煩惱的事發生,到了晚上你可能有惱怒和受挫的感覺。幸運的是,接下來你就可以好好休息,到明天爬起來再大幹一場。
人們經過一夜的睡眠,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早晨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是學習的最佳時機。而且,趁著頭腦清晰時,更容易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一天便有一個好的開始,人們對一天中接下來要做的事也會充滿信心。因此利用好這段時間,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愛運動,更聰明
有一句古希臘格言說道,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可見,對於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來說,運動很重要。
腦雖隻占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髒輸出血量的15%,久坐不動,大腦容易缺乏充足的氧氣和血液,加上學習活動要大量用腦,人腦更易疲勞,嚴重時會感覺頭暈眼花。而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提高大腦氧氣和血糖的含量,幫助大腦消除疲勞。人體運動時大腦處於活躍狀態,神經細胞長期處於活躍狀態,其線粒體、核糖體數量增多,從而使大腦能適應快速的思維活動,因而使人更聰明。
另外,體育運動還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毅力,應對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這對於學生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研究表明,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幫助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眾所周知,心情好時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讓大腦的不同部分輪流休息
長時間的腦力勞動使大腦難免疲勞,我們可以嚐試不同的方法讓大腦得到休息。泰戈爾說:休息與工作的關係,正如眼瞼與眼睛的關係。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大腦的不同部分輪流休息。大腦皮層具有興奮與抑製兩種狀態,當你集中注意力從事某種學習活動時,並非大腦的所有部分都參與,而是大腦與此有關的區域處於優勢興奮狀態,其他區域則處於相對劣勢興奮狀態,或抑製狀態,這就是大腦的分工。興奮的區域長時間工作,容易產生疲勞。因此,我們改變一下學習的內容,換一個用腦的區域,讓大腦疲勞的部分得以休息,其他的部分開始興奮起來。這樣,使大腦各個部分輪流休息和興奮,可以延緩整個大腦的疲勞。例如,學習活動和文體活動可以交替進行;當你學習文科的東西感到疲勞時,不妨換成學習理科知識等等。
馬克思在緊張地寫《資本論》時,經常以演算數學題作為調節。他在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說:“在工作之餘當然不能老是寫作我就搞搞微分學”。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他一生也酷愛數學,直到逝世前不久,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和鑽研數學,留下了近千頁數學手稿。馬克思曾經強調說:一門科學隻有當它達到了能夠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馬克思把研究數學作為豐富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源泉。他認為,在高等數學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邏輯的同時又是形式最簡單的辯證運動。
居裏夫人為了緩解讀書的疲勞,經常交換讀幾種書。讀累了就演算代數和三角習題。她說:“交換工作就等於休息。”
列寧在給他的妹妹瑪·伊·烏裏揚諾娃的一封信中說:“我勸你按現有的書籍正確地分配時間,使學習內容多樣化。我很清楚地記得變換閱讀或工作的內容,翻譯以後改閱讀,寫作以後改做體操,閱讀有分量的書之後,改看小說,是非常有益的。”
記憶的規律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等方式,在人們的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我們究竟能夠記住多少東西呢?人的大腦約由140億個細胞構成,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量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據勞森貝克教授的計算,讓人腦每秒鍾都接收10個新信息,即使這樣繼續一生,也還有存儲其他事物的餘地。可見,任何人都能提高記憶力。
俄國心理學家亞曆山大·魯利亞教授對一個以“保持完整的記憶”著稱的人進行了數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他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普通人並無差異,他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記憶力,是因為他幼年時就自然地掌握了記憶身邊發生事情的方法。中學生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掌握一些記憶的規律能使學習效果更顯著。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做了係統的研究,他使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的材料,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設計了一係列記憶試驗。最後把試驗數據繪製成一條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他的橫坐標代表時間,縱坐標代表保持量。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
按照這個記憶的規律,新學習的知識要及時地進行複習和鞏固。第一次複習盡可能當天完成,重複多次複習,間隔不要太久。勤於複習,記住的知識就不太容易遺忘了。
遺忘的原因
關於遺忘的原因,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看法:
1.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後消退的結果。這種說法易於被人們接受,因為它有時合於一般常識,比如一些物理的、化學的痕跡隨著時間而衰退甚至消失。但這並不符合所有事實,也缺乏相應實驗的證實。因為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其他材料的幹擾,而不是痕跡衰退的結果。有些實驗已證明,幹擾是造成遺忘的重要原因。
2.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幹擾所致,幹擾被排除,記憶還可恢複。此理論與衰退理論的不同點在於記憶痕跡並未發生變化,仍存在於頭腦中,隻是因幹擾而造成了遺忘。
幹擾說可用倒攝抑製和前攝抑製來說明。
前攝抑製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這種現象得到安德華德的實驗所證實。實驗者要求兩組被試學習字表,第一組被試在學習前進行了大量的類似學習和練習;第二組被試沒有進行這種練習。結果表明,第一組被試隻記住了字表的25%,而第二組記住了70%。
倒攝抑製是後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繆勒和皮爾劄克首先發現這種現象。他們讓被試識記無意義音節後,休息5分鍾,再進行回憶,結果回憶率為56%;如果被試在識記與回憶間從事了其他活動,回憶率就隻有26%。可見,後麵從事的活動對前麵的學習有幹擾作用,從而導致成績下降。
詹金斯和達倫巴赫的實驗也證實,幹擾可能是遺忘的重要原因。他們要求被試識記10個無意義音節,達到一次能背誦的程度。然後,一組被試立即入睡,一組被試照常進行日常工作。結果表明,照常工作組的回憶成績低於立即入睡組。說明照常工作對回憶所學的材料起了幹擾作用。
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的現象提示中學生最好把需要背誦的學習任務放在每天早上剛起床和晚上上床睡覺前完成。早晨剛起床記憶的內容沒有前攝抑製的幹擾,保持的效果比較好。晚上入睡前記憶的內容沒有倒攝抑製的幹擾,因而第二天感覺記憶猶新。許多中學早晨都會安排晨讀,背誦語文和英語課文,這樣的做法非常符合這一原理。
平時自己在安排學習任務時,類似材料的複習盡量不要排在一起,如文科的語文、曆史、政治等課程不要安排連續複習,而應和理科科目如數學、物理等交叉安排,學習中間還要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對學習的幹擾作用。
幫助記憶的好方法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哪一門功課的學習都離不開記憶,托·富勒說過:方法乃記憶之母。下麵就介紹一些常用的記憶方法,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1.嚐試回憶記憶法
嚐試回憶記憶法就是在誦讀的過程中,不斷嚐試回憶記憶的內容,如采用複述或默寫的方式等。實驗證明,試圖回憶與反複閱讀相結合可以加強複習效果。例如,在一個實驗中,讓學生識記課文的內容。甲組學生連續讀四遍進行識記;乙組學生則閱讀兩次和回憶兩次,即閱讀和回憶交替進行。結果在複習後一小時、一天和十天分別檢查保持率,甲組是52%、30%、25%,而乙組則是75%、78%、75%。可見采取閱讀和回憶交替進行的複習,其記憶更準確和全麵,保持更牢固。
例如,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可以看著漢語寫英文,或看著英文說出漢語。背誦語文課文時,也可以邊讀邊嚐試背誦。
嚐試回憶記憶法是一種積極的記憶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即時了解自己哪部分背過了,哪部分還沒背過,在接下來的閱讀中以便有重點地進行記憶。嚐試回憶,大腦要不斷積極地進行思考,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記憶過程的進行。
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也采用這樣的方法讀書。有位細心的人發現,陳景潤讀書時宿舍的燈時亮時滅,那人很納悶,進屋問其原因,原來他在運用閱讀、回憶交替的方法讀書。他先打開燈讀一段書,然後,滅燈嚐試回憶、思考剛才閱讀的知識內容,弄懂了,記住了,打開燈檢查一遍,弄不懂或記不住的地方就再讀讀,直到理解並記住才繼續往下讀。因此,他讀書的效果格外好。
2.利用組塊提高記憶效率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G·米勒在論文《神奇數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種限製》中提出記憶的單位為組塊,組塊是指將若幹較小單位(如字母)聯合成熟悉的、較大的單位的信息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記憶材料的每一個單位可以是一個字母、數字、符號,也可以是一個單詞、短語、符號的組合,甚至一個語句等。米勒根據複述3至12位隨機排列數字表的實驗結果,發現信息一次呈現後,被試能回憶的最大數量為7±2個組塊。
這就提示我們在進行記憶時,可以嚐試按一定的規律把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分組,按組塊來進行記憶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
有人在2010年做了一項研究,利用組塊構建記憶策略來提高初中學生英語詞彙學習的質量。實驗結果說明,采用組塊記憶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和記憶技能。詞彙組塊記憶策略在初中學生學習詞彙中能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克服母語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增強語篇組織能力,激發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積極性和自信心。
3.多通道協同記憶法
多通道協同記憶法是指多種感覺對同一材料共同發揮作用的記憶方式。即在學習中,充分調動人腦視覺、聽覺、語言、運動等功能,使各個部位協同記憶,以提高記憶效率。
原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做過一個實驗,讓不同的人識記不同的材料,第一組被試隻看,第二組被試隻聽,第三組被試既看又聽。結果發現,第一組記住70%,第二組記住60%,第三組記住86.3%。可見多通道協同記憶法比單一識記的效果好。這是因為多種感覺的協同活動,使得同一內容在大腦皮層建立了多通道聯係,記憶痕跡多而深刻。
例如背外語單詞時,既要眼睛看、耳朵聽,又要嘴巴讀、用手寫,這樣記得又快又牢。
4.過度學習法
所謂過度學習法,就是指記憶一種材料的學習或複習次數超過那種剛好回憶起來或能背誦的程度的次數。通常把識記以後剛剛能夠作出正確反應看做100%,超過這個水平的學習就是過度學習。比如說背誦熟練之後,仍繼續學習就是過度學習。
但過度學習並不是時間越長、背誦次數越多越好。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報酬遞減”現象,反而事倍功半。實驗研究發現,過度學習達到150%時,效果最好。例如,學習某個材料,學習20遍剛好能背過,就將這個程度定為100%,如果再繼續學習,就是過度學習。如果再學10遍,學習程度就是150%,這個時候學習效果最好。實驗表明,33%的學習,遺忘為57.3%;100%的學習,遺忘為35.2%;150%的學習,遺忘為18.1%。超過150%的學習,記憶提高的效果並不明顯。
5.分散複習法
複習時間的合理分配是保證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許多實驗研究表明,分散複習的效果優於集中複習。
集中複習是指將複習材料安排在一個時間段內進行複習,而分散複習則是將複習材料安排在幾個時間段內進行複習。
沙爾達科夫對五年級學生分班實驗,五年級甲班和乙班成績大體相同,學習自然課程時,一學期內甲班在講完大綱後集中複習5節課,乙班則分成幾次按單元複習,總課時也用5節課。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乙班的學習成績要好於甲班。
這是因為集中複習,大腦神經過程容易產生抑製的積累,而分散複習由於有時間間隔,有利於抑製的消除以及聯係的鞏固。為更好地安排複習時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分散複習要有一定的前提。不能間隔時間太長,以至於遺忘很嚴重,也不可間隔時間太短,這樣就接近於集中複習。不能將時間分得太細,最好將分散與集中結合起來。
(2)兩種複習各有所長,可以相互補充使用。平時堅持分散複習,必要時采用集中複習。
(3)係統性較強的材料,如曆史、政治一類的內容,適於整體記憶;而記憶性較強又比較零散的內容則適於分段記憶,如英文單詞、人名地名、時間年代等。
(4)還有一種分段與整體相結合的記憶方法,稱為“漸進分段記憶法”,在分段的同時進行區域集中,將幾小段合成一個大段。這種方法既便於分段記憶,各個擊破,又利於加強各段材料間的聯係,融會貫通。
6.記憶力體操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規定自己每天早晨都要背誦一些外語單詞或者普希金等名家的詞句,在他看來,記憶力像人的體質一樣,是可以通過鍛煉得到提高的,因此他把這些鍛煉叫做“記憶力體操”。托爾斯泰就是憑著每天堅持做記憶力體操,培養了驚人的記憶力。他學識淵博,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多種語言。
人的記憶能力也遵循“用進廢退”的發展規律,經常進行記憶活動,就會使自己的記憶能力保持在最佳狀態。
因此,中學生每天都要結合自己所學的課程,給自己安排一些記憶的內容,這樣才會使自己的記憶力經常得到鍛煉,學習新內容時效率就會高。
吃什麼更聰明
中學生的學習活動要依賴大腦中上千億個神經細胞不斷的活動,它們活動能力的維持需要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在我們日常食用的物質中,某些食品可以提高我們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敏捷,記憶更加高效。
1.雞蛋
大腦活動功能、記憶力強弱與大腦中乙酰膽堿含量密切相關。乙酰膽堿是中樞膽堿能係統中重要的神經遞質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維持意識的清醒,在學習記憶中起重要作用。而蛋黃中所含豐富的卵磷脂被酶分解後,能產生出豐富的乙酰膽堿,進入血液後到達腦組織中,有助於記憶力。研究證實,每天吃1到2枚雞蛋就可以向機體提供足夠的膽堿。另外,像大豆製品、麥胚、植物種子、堅果、甜菜根和乳酪等食品中也都含有豐富的膽堿。
2.花生
花生富含維生素E,對人的神經係統具有保護作用。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腦磷脂,這些物質是人體大腦營養必不可少的物質。科學研究顯示,當大腦中的腦磷脂和磷脂酰膽堿含量增加時,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加快,記憶力功能得以增強。
3.菠菜
菠菜屬於健腦蔬菜,因為菠菜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維生素A、C、B1和B2,是腦細胞代謝的“最佳供給者”之一。研究者對食用菠菜的老鼠進行了一次為期8個月的實驗,結果發現老鼠的神經細胞通訊傳遞有了明顯的增強。此外,菠菜還含有大量葉綠素,也具有健腦益智作用。
4.橘子
橘子含有大量維生素A、B1和C,屬典型的堿性食物,可以消除大量酸性食物對神經係統造成的危害。考試期間適量吃些橘子,能使人精力充沛。
5.菠蘿
菠蘿含有很多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錳,而且熱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稱它是能夠提高人記憶力的水果。菠蘿常是一些音樂家、歌星和演員最喜歡的水果,因為他們要背誦大量的樂譜、歌詞和台詞。
6.玉米
玉米中所含的穀氨酸較高,能幫助促進腦細胞代謝。腦組織隻能氧化穀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食用玉米能幫助改進維持大腦機能。另外,玉米胚中富含亞油酸、油酸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營養物質也都對智力的發展有利。因此,常吃些玉米尤其是鮮玉米,具有健腦作用。
7.牛奶
牛奶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營養品。它富含蛋白質、鈣及大腦所必需的氨基酸。牛奶中的鈣最易被人吸收,鈣是天然的神經係統穩定劑,是腦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有實驗證明,人在受到某種壓力時,通過小便排出體外的鈣就會增加。此外,它還含有對神經細胞十分有益的維生素B1等元素。如果用腦過度而失眠時,睡前一杯熱牛奶有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