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學習要有好方法(3 / 3)

學習與動機

在學習的過程中,動力很重要。沒有動力,沒有激情,堅持不了多久就會疲倦。但如果動機過於強烈,太渴望成功,又害怕失敗,反而不利於能力的發揮。

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動機水平和學業水平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即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動機水平越高,學業水平也會越高。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強都會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隻有當學習動機處於最佳水平時,學習活動才會產生最佳效果。一般來說,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學習動機的最佳水平往往因學習任務難度的不同而不同。當學習比較容易的內容時,學習效率會隨著學習動機強度的增強而提高;當學習比較困難的內容時,學習效率反而會因學習動機強度的增加而降低。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伯奇的實驗也證明了同樣的道理,當剝奪黑猩猩食物的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後,隨著剝奪時間的延長,解決問題的錯誤增多,速度也減慢。這說明,高度強烈的學習動機和低強度的學習動機一樣降低學習效率。因為動機過強,緊張和焦慮強度過高,注意與知覺的範圍縮小,思維受到一定的抑製,這些都會給學習帶來不良的影響。在重要的考試中經常有人發揮失常也往往與此有關。所以,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要保持一個恰當的動機水平,不要給自己製定過高的學習目標,目標太高、壓力太大不僅不會促進學習,反而會增加焦慮,不利於學習任務的完成。

動機過強的一種表現就是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以對考試成敗過度擔憂為主要特征,以防禦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過度的情緒反應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迎考及考試期間出現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複合情緒障礙,還可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症狀。這種狀況使得考生不能集中注意,直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正常發揮,甚至無法參加考試。一家研究機構認為在中學生之中,存在的考試焦慮主要有兩種趨向:一種是臨到考試之前開始感到緊張和焦慮;一種是在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學習焦慮,而一到考試之前則表現更為強烈。

考試焦慮的產生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與考試焦慮有關的主觀因素包括:自我期望過高,當能力不及時,便會產生焦慮、煩躁等情緒;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一旦考試中不能完整作答,心中慌亂,反而更影響發揮;對自己不自信,總是擔心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不是最優秀的,越想用好成績來證明自己,心理壓力越大,反而加重焦慮,考前身體狀況,生病、失眠等生理上的不愉快情緒也會加重考生對考試成績的擔心。與考試焦慮有關的客觀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覺得怎麼努力也不能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反而容易出現逆反心理;老師的期望,老師有意無意會把不同學校以及同一學校不同班級之間競爭的壓力轉移到學生們的身上,學生們為了滿足老師的期待無形之中倍感壓力;同學之間的競爭,由於擔心別人超過自己,所以許多同學加班加點,唯恐別人比自己學習的時間長,學的內容多等,久而久之,無形之中就處在一種恐懼和焦慮之中。

那麼,如何應對考試焦慮呢?

首先,要有積極的自我暗示。高焦慮的考生總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或發揮不好,認為別人比自己複習得好。實際情況並不像想象的這麼糟糕,隻要你在考前認真複習了,就要相信自己能把自己所學應用在考試當中。

其次,要學會給自己減負。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對自己提出合理預期。而不是一味把父母的期望、老師的要求全部壓在自己的身上,轉而對自己提出高不可及的要求。

再次,要學會放鬆。大多數有考試焦慮的學生,往往在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習上投入時間過多,且生活安排單調,容易引起焦慮和疲勞。指導學生要注意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如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可以通過唱歌、打球、發微博或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放鬆自己。也可以找親朋好友或老師聊天,訴說自己內心的壓力和焦慮的情緒,求得他人的理解與寬慰,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調整。在考試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難題或感到緊張時,可以用深呼吸來調節情緒。

最後,如果學生的考試焦慮情況比較嚴重,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調節時,要及時向專業的心理谘詢人員尋求幫助。

測試一

中學生學習動機測量表

本問卷用於了解中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目標製定上是否存在行為困擾,共由20個題目構成。測驗時,請仔細閱讀問卷中的每一個題目,並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對照。若覺得相符,請在題目後打個“√”號,不相符則打個“×”號。

1.如果別人不督促你,你極少主動地學習。

2.當你讀書時,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提起精神來。

3.你一讀書就覺得疲勞與厭倦,直想睡覺。

4.除了老師指定的作業外,你不想再多看書。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方設法弄懂它。

6.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時間成績也會超過別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時間內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8.你常為短時間內成績沒能提高而煩惱不已。

9.為了及時完成某項作業,你寧願廢寢忘食、通宵達旦。

10.為了把功課學好,你放棄了許多感興趣的活動,如體育鍛煉、看電影與郊遊等。

11.你覺得讀書沒意思,想去找個工作做。

12.你常認為課本的基礎知識沒啥好學,隻有看高深的理論、讀大部頭作品才帶勁。

13.隻在你喜歡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對不喜歡的科目放任自流。

14.你花在課外讀物上的時間比花在教科書上的時間要多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時間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標,多數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棄。

17.你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標,多數不容易做到。

18.你總是同時為實現幾個學習目標忙得焦頭爛額。

19.為了對付每天的學習任務,你已經感到力不從心。

20.為了實現一個大目標,你不再給自己製定循序漸進的小目標。

每個題目若打“√”記1分,若打“×”記0分。

上述20個題目可分成4組,它們分別測查學生在學習欲望上四個方麵的困擾程度:

1.1~5題,檢測學習動機是否太弱,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則說明你的學習動機不強,存在不正確的認識或困擾,需要進行調節,增加學習動機。

2.6~10題,檢測學習動機是否太強,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則說明學習動機太強,需要適當放鬆。動機太強,會使自己過度追求成就感,不利於心態的平衡。

3.11~15題,檢測學習興趣是否存在困惑,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則說明興趣較廣,有利於增加自己的知識,但同時,應該把握住自己的主要學習任務。

4.16~20題,測查學習目標是否存在困擾,如果得分為3分以上,則說明已存在學習目標的困惑,需要好好地製定自己的目標,並增強意誌力,以為逐步實現目標而努力。

你是哪種學習類型

學生從事學習活動,要借助於不同的感覺器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寫等。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愛,有些人更喜歡通過視覺的方式接受信息,有一些人更喜歡通過聽覺傾聽外在的世界,還有一些人習慣通過動手(或身體運動)來探索外部世界,從而掌握有關信息。不同感知覺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上的表現不同,所應采用的學習策略也各不相同。從感知覺方麵看,學習者主要有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三種類型。

視覺型學習者善於通過接受視覺刺激而學習。如喜歡看圖片、圖表、錄像、影片等各種視覺刺激。他們將聽到的事情也想象成圖像,將所要說的話以形象來取代。他們通過觀察所學到的,往往比從交談、聆聽或是實際習作中所學到的東西還要多。能夠過目不忘的人大多是屬於視覺型學習者,他們對親眼看過的東西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視覺型學習者有敏銳的觀察力,當與人溝通時,他們看別人的嘴唇,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是因為視覺學習型的人主要依靠視覺來獲取、理解和記憶信息,他們如果不能“看到”,就無法完全理解。這種類型的學習者喜歡閱讀,也喜歡練習寫字和組詞。視覺型的學習者在學習時要善於把知識內容整理成圖形或表格的方式,以幫助自己記憶。溫習課本時不妨把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用記號筆標記出來,這樣會讓自己腦子留下更深的印象。也可以嚐試在腦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想象操作。背單詞時可以把閱讀和背誦結合起來,或通過讀文章來背單詞。

聽覺型學習者善於通過接受聽覺刺激進行學習。他們喜歡通過講授、討論、聽錄音等方式接受信息。老師提出一些要求,往往講一兩遍聽覺型學習者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準確無誤地去做。還有,有的聽覺型學習者聽一首新歌一遍後就能跟著旋律去唱。所以,聽覺型學習者一定要珍惜上課聽老師講的機會,隻要認真聽講,就能很好地掌握當天的課程。同時,還要多跟同學交流、討論,通過說與聽來增加信息量以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背誦單詞時可以播放讀單詞的錄音,邊聽邊記。在學習時不妨將自己所學的內容與音樂聯係起來,如學唱英文歌曲等,也可以把聽音樂作為一種放鬆身心的手段。

動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雙手和整個身體運動進行學習,如通過做筆記、操作實驗等來學習。他們往往在體育、自然、課外活動等需要他們動手操作的學科中表現得較為突出。動覺型學習者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勤於動手,比如聽課時邊聽邊記筆記,背單詞時也要嚐試多背寫幾遍,這樣會記得更牢。背課文時,可以邊背誦邊用動作表演課文,以幫助記憶。對物理、化學等問題的理解不妨多動動手,通過實驗操作來加深自己的印象。平時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來作為一種放鬆身心的手段。

除上述三類典型的學習者外還有混合型。

各種類型的學習者都各有長處。所以學習者要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充分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一些研究表明,根據人的學習類型因材施教,能顯著提高人的學習成績。

測試二

學習類型自我測試

以下各項是否與你相符合?有三個選項:(A)經常;(B)有時;(C)從不。

請大家選完後,再看後麵的解釋。

1.我喜歡亂塗亂畫,筆記本裏常有許多圖畫或者箭頭之類的內容。

2.我的字寫得不整潔,作業本上常常有塗黑圈的字或者橡皮擦過的痕跡。

3.對剛買來的電器或其他新產品,我不喜歡看說明書,我喜歡馬上動手試著去用。

4.我把事物寫下來能夠記得更清楚。

5.我隻要聽見了就能記住,無須看見或者通過閱讀。

6.當別人給我演示如何去做某事時,我的學習收獲最大,而且我也會找機會試著自己動手去做。

7.如果有人告訴我如何到一個新地方去,我不寫下行走線路圖就會迷路或者遲到。

8.寫字很累,我用鋼筆或者鉛筆寫字的時候用力很重。

9.我喜歡以嚐試錯誤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喜歡以按部就班的方式解決問題。

10.當我想記住某人的電話號碼或者諸如此類的事情時,我得在腦子裏“看”一遍才行。

11.即使醫生認為我的視力很好,我的眼睛也很容易疲勞。

12.我在按照指示或說明去做事情之前,喜歡先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13.我答題的時候,腦子裏往往能“看到”答案在書中的第幾頁。

14.我閱讀的時候,容易把結構相似的詞弄混。如,馬與鳥、請與清、them與then等。

15.我發現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常常中斷下來去做別的事。

16.我在課堂上聽講的時候,喜歡聚精會神地看著主講人。

17.我難以看懂別人的筆記。

18.我不善於口頭或書麵表達。

19.當有人在談話或者有音樂聲時,我很難集中注意力聽明白某個人在說什麼。

20.如果讓我選擇是通過聽講座還是看書的方式獲得新信息,我會選擇聽講座。

21.甚至在陌生的環境中我也比別人不容易迷路。

22.如果有人給我講個笑話,我很難馬上明白過來。

23.我對聽來的故事比書上看到的故事印象更深。

24.當我想不起一個具體的詞時,我會用手比劃著幫助回憶。

25.如果有一個安靜的地方,我會把事情幹得更好。

26.一首新歌我隻要多聽幾遍就會唱了。

27.體育課中,我不喜歡聽老師講動作要領,而是喜歡自己先模仿。

28.我隻要觀察過別人做活,無須親自看書就能學會。

29.看過的電影電視,我對裏麵的音樂音響效果比畫麵印象更深。

30.別人告訴我一個電話號碼,我自己不說一遍或者寫一遍,一般很難記住,哪怕別人說很多遍或者寫下來給我看。

31.我讀書的時候喜歡用手指或者筆指著所讀之處。

32.如果沒有電視看,聽廣播也能讓我很歡樂。

33.我比較喜歡手舞足蹈地跟別人說話。

34.字跡印刷得小,書上有汙點,紙張質量差,或者裝訂不好的書或者試卷影響我的閱讀情緒。

35.我不喜歡非常安靜的環境。

36.我對記過筆記的上課內容,即使沒有回頭看筆記,也要比沒有記過筆記的內容容易記住。

選(A)得2分,選(B)得1分,選(C)得0分。

將第1、4、7、10、13、16、19、22、25、28、31、34的得分相加,記為a;將第2、5、8、11、14、17、20、23、26、29、32、35的得分相加,記為b;將第3、6、9、12、15、18、21、24、27、30、33、36的得分相加,記為c;用公式a/(a+b+c)計算你的“視覺”傾向權重;用公式b/(a+b+c)計算你的“聽覺”傾向權重;用公式c/(a+b+c)計算你的“動作”傾向權重;最後結果:屬於 學習類型

好習慣堅持21天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習慣是自動化了的反應傾向或行為方式。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後天條件反射係統的建立有密切關係。而且這種自動化的過程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可能起到消極的作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二子,跟隨師傅學習剃頭。初學時用冬瓜當“腦袋”練習技術。練習時,師娘常喚他買東西、哄孩子。每當這時,二子就得停下刀,去給師娘幫忙。順手就把剃刀插在了冬瓜上。幫完師娘的忙後回來接著練習剃頭。半年下來,手藝學好了,可往冬瓜上插刀的習慣也養成了。這一天,二子給師傅的鄰居剃頭,初試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師娘又招呼二子去幹活,結果二子把剃刀往鄰居頭上一插……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不經意間就會壞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當然,養成了一個好習慣,也會幫助人成就自己的事業。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安安靜靜地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我們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整齊地把鞋脫下來了。就加加林的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隻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可見,是習慣成就了這些人的夢想。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這句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

對於中學生來說,一旦一種好的學習方式或心態成為了習慣,它便會像一架自動化的機器不斷的重複,所以好的習慣能讓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更輕鬆、效率更高。

那麼,如何把一個好的行為或心態變成一種能夠自動化了的習慣呢?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早晨睡懶覺的習慣時,剛一開始早起晨讀或跑早操有些不適應。鬧鍾響的時候總覺得困意猶然,有些人能夠咬咬牙,堅持起床。剛開始每天早晨都要和自己的惰性作鬥爭,似乎很困難。但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每天到那個時間自己就會醒了,接著起床跑操或者晨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像剛開始的時候那麼困難了,這就是形成了早起的習慣了。有些人則不然,總是想著今天再多睡一次,從明天開始早起。結果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一項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你能堅持重複21天以上,你就會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如果能堅持重複365天以上,你想改變都很困難。

所以,隻要你開始做,並一天一天地堅持下去,你就會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複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要培養的習慣對自己人生的意義。隻有清楚了這個習慣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才會有強烈的意願把對習慣的堅持進行到底。

其次,我們想要培養的好習慣也許很多,有學習方麵的、健康方麵的,也有為人處世方麵的,所以要分清主次,明確先後,統籌安排,有計劃分步驟地去培養。

最後,我們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按照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關鍵是前幾天,一定要堅持住。必要時可以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身邊的人,讓他們監督督促自己按計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