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學習要有好方法(2 / 3)

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注意力集中會讓我們最大程度地調動潛在的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學習、工作或其他任務。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識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

荀子在《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隻腳、兩隻鉗子,但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棋手叫奕秋。由於他棋藝高、名氣大,從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不少,結果是有的學生隻學了半年,便成了下棋的高手,可也有的學了一年,甚至兩年,結果還是棋藝不高。有人便去問奕秋這是怎麼一回事,奕秋說:“下棋是個簡單的技藝,可是不集中精力專心致誌也是學不好的。從前,我收過兩個學生,一個學生精力集中地聽我講棋藝,又認真觀察我下棋,天天想的看的聽的做的無非都是棋,結果棋藝大為長進。另一個學生,貌似坐在那裏聽我講棋,心裏總想的是拉開弓箭射下正在飛的天鵝。像這樣的學生,別說教他一年,就是教他十年,也是學不好棋術的。”

看來,良好的注意力跟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老師上課經常會強調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那麼,一個人的注意力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誌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發生的注意。比如,大家都在專心聽課,有人突然推開教室的門走進來,大家不由自主地都去看他,這就是無意注意。新異的刺激很容易吸引人的無意注意,如見到以前沒見過的物品或場景;還有刺激物的強度也與人的無意注意有關,如較強的聲音或較濃的氣味等。因此,根據無意注意的這些特點,我們在布置學習環境時要留心以下方麵。首先,要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環境來學習,學習桌上盡量不要頻繁更換新買的裝飾品或其他用品。其次,選擇學習地點時盡量遠離噪音或嘈雜的公共場所,選擇安靜的學習環境。

有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並需要一定意誌努力的注意。目的性和意誌努力是有意注意的特征。學習活動就是一種有意注意的過程,因此,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對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很重要。任何有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誌努力,不通過意誌努力很難使自己集中精力完成任務。因此,堅強的意誌和良好的抗幹擾能力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條件。

東漢時候,有個著名的政治家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讀到晚,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綁在自己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就這樣年複一年地刻苦學習,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常有不遠千裏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

提升注意力的訓練

良好的注意力有助於提升我們上課的質量,保證我們高效地完成作業,那麼如何提升注意力呢?下麵給出了兩種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大家不妨試試。

1. “舒爾特表”訓練法

我國年輕的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小時候都曾采用快速做習題的辦法,嚴格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這裏給大家介紹一種在心理學中用來鍛煉注意力的小遊戲。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填寫在裏麵。

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從1數到25,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研究表明:7~8歲兒童按順序找每張圖表上的數字的時間是30~50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張圖表的時間大約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縮短到十幾秒。你自己可以多製幾張這樣的訓練表,每天訓練一遍,相信你的注意力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2.聽覺注意訓練

這項訓練用於提高學生注意的快速性和準確性,能使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提高聽課效率。

(1)聽報數字,家長把每個數字串讀一遍,要求學生聽完後立即報出來。剛開始可以是五位數,如75486,然後增加到六位數,如528438,再增加到七位數、八位數。

(2)倒報數字,家長把每個數字串讀一遍,要求學生聽完後立即倒背出來,如75486,學生要背68457,以此類推。

(3)聽報詞語,家長把每個詞語讀一遍,要求學生聽完後立即報出來。如洶湧的波濤等。

(4)倒報詞語,家長把每個詞語讀一遍,要求學生聽完後立即倒背出來。如車水馬龍,學生要背龍馬水車。

有興趣才有動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可見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感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時,不自覺會沉浸其中,這樣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到的知識才能夠靈活運用。赫而巴特對於興趣的心理狀態做過分析。他認為興趣狀態可以產生兩種心理活動,一種是“專心”,是一種集中於任何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心理活動;另一種是“審思”,是關於“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即協調、同化新舊觀念的一種統覺活動。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那麼,他的工作積極性就高,就可以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那麼他的工作積極性就低,隻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

匡衡從小喜歡讀書,但他家窮,白天要幹許多活,隻有晚上才能安心讀書,但他卻沒錢買蠟燭。他的鄰居很富有,晚上屋裏燈火通明。匡衡悄悄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接著,匡衡想讀更多的書,同鄉有一富人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要求給他家裏白幹活卻不要報酬。文不識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希望能把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被其精神感動,就把書借給他。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五代畫虎名家曆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他經曆了千辛萬苦,在獵戶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他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曆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幼時讀到一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裏桃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沈括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發現一些現象後總想弄個究竟。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桃花比山下開得晚。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曆史和遊曆探險方麵的書,向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隻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科舉考試失敗後,22歲的徐霞客開始外出旅遊,曆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他從不盲目相信前人的著作,而是不辭辛苦地進行實地考察。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準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有時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一次,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山洞,竟從一條橫臥的巨蟒身上跨過。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曆和觀察記錄下來。晚上有時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有時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曆日記。他寫的《徐霞客遊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

上麵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興趣會讓人產生強大的動力。人一旦對一件事情有了興趣,沉浸於其中,就會主動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

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人們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興趣,如有的學生喜歡畫畫,在畫畫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間接興趣是指對活動的目的或結果的興趣,如有的學生雖然覺得背單詞很枯燥,但還會堅持每天背單詞,因為他對於熟練掌握另外一種語言感興趣。在學習活動中,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可以相互轉化。如有的學生為了學好外語去學唱外語歌曲,然後在學的過程中喜歡上了外文歌,自覺不自覺地就經常哼上幾首,這就是間接興趣轉化成了直接興趣。學生遇到稍微簡單、容易和生動有趣的知識時,便會產生直接興趣;但一旦遇到複雜的、困難的和枯燥乏味的知識時,便需要有間接興趣來維持學習。當學生對掌握某種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時,就會對它產生間接興趣,從而激勵自己去學習那些本無直接興趣的東西。當學生通過頑強學習,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時,便又會對這種東西產生直接興趣。

人的興趣的發展,一般要經過有趣、樂趣、誌趣三個階段。

有趣是興趣發展的低級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異現象所吸引而產生的直接興趣,也就是由好奇心引起。好奇心是學生對新異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好奇心主要表現在好問、好動上,它的特點是隨生隨滅,持續時間短暫。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就說明人往往容易受事物形式上的趣味性吸引,但僅僅依靠趣味性很難長時間的持續,一旦枯燥、疲倦、挫折時,有些人不願麵對困難,轉而投向其他有趣的事物。

樂趣是興趣發展的中級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礎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樂趣產生的標誌就是求知欲。求知欲是人們積極探求新知識的一種欲望,它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樂趣往往與快樂的情感體驗相結合。求知欲一旦產生就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它不僅是學生走上科學之路的誘因,而且是促使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動機。樂趣的特點是基本定向,持續時間較長,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就像我們在前麵的故事中讀到的那樣,沈括為了解開一句詩中的疑問,親自上山去看個究竟,這就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還有徐霞客為了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地理、曆史和遊曆探險方麵的書,就算脫衣換書,也樂在其中。我們平時在學習中也要善於培養自己的求知欲,遇到不會的問題或者有疑問的內容或現象,多問一些為什麼,多去想想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便會體會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以及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帶著這種快樂的感覺就是樂趣。

誌趣則是興趣發展的高級水平,它與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奮鬥目標相結合,是在樂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乃至廢寢忘食,專注地學習,它有助於學習創造性地進行。其特點是具有社會性、自覺性、方向性和更強的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往往與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相聯係,甚至終身不變。例如徐霞客,他在22歲時,致力於旅行考察,並把它作為自己畢生為之奮鬥努力的目標,不管在途中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生命威脅,依然誌向不改。學生們隻有把當前要完成的任務與自己的理想、抱負或以後的職業生涯發展相聯係時,才會積極投身於目前從事的學習中,也才有勇氣去不斷地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到底。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霍蘭德,於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且職業興趣與人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他把人格劃分為六種類型:實際型、調研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家型和常規型,認為六種類型反映了對職業經曆的總取向。下麵列出了各種類型的個人特點及適應性工作環境。

1.社會型:

共同特征: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願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係,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

典型職業:喜歡要求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夠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從事提供信息、啟迪、幫助、培訓、開發或治療等事務,並具備相應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谘詢人員、公關人員)等。

2.企業家型:

共同特征: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財富,具有領導才能,喜歡競爭、敢冒風險、有野心、有抱負,為人務實,習慣以利益得失、權力、地位、金錢等來衡量做事的價值,做事有較強的目的性。

典型職業:喜歡要求具備經營、管理、勸服、監督和領導才能,以實現機構、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如項目經理、銷售人員、營銷管理人員、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法官、律師等。

3.常規型:

共同特點:尊重權威和規章製度,喜歡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喜歡關注實際和細節情況,通常較為謹慎和保守,缺乏創造性,不喜歡冒險和競爭,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典型職業:喜歡要求注意細節、精確度、有係統有條理,具有記錄、歸檔、據特定要求或程序組織數據和文字信息的職業,並具備相應能力,如秘書、辦公室人員、記事員、會計、行政助理、圖書館管理員、出納員、打字員、投資分析員等。

4.實際型:

共同特點:願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偏好於具體任務,不善言辭,做事保守,較為謙虛,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典型職業:喜歡使用工具、機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對要求具備機械方麵才能、體力或從事與物件、機器、工具、運動器材、植物、動物相關的職業有興趣,並具備相應能力,如技術性職業(計算機硬件人員、攝影師、製圖員、機械裝配工)、技能性職業(木匠、廚師、技工、修理工、農民、一般勞動)等。

5.調研型:

共同特點:思想家而非實幹家,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肯動腦,善思考,不願動手,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不善於領導他人,考慮問題理性,做事喜歡精確,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

典型職業:喜歡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獨立的定向任務,要求具備智力或分析才能,並將其用於觀察、估測、衡量、形成理論、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如科學研究人員、教師、工程師、電腦編程人員、醫生、係統分析員等。

6.藝術型:

共同特點:有創造力,樂於創造新穎、與眾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實現自身的價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實際,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個性,善於表達,懷舊,心態較為複雜。

典型職業:喜歡的工作要求具備藝術修養、創造力、表達能力和直覺,並將其用於語言、行為、聲音、顏色和形式的審美、思索和感受,具備相應的能力,不善於事務性工作。從事如藝術方麵(演員、導演、藝術設計師、雕刻家、建築師、攝影家、廣告製作人)、音樂方麵(歌唱家、作曲家、樂隊指揮)、文學方麵(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等的工作。

習得性無助

學習的動力往往還跟過去在這件事上的成功與失敗的經曆有關,這就是為什麼越是學習好的學生越喜歡學習,把它當做是樂趣;而學習差的學生往往逃避學習,不願嚐試努力。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馬戲團裏有一隻小象,小的時候被鎖鏈拴在了一個樹樁上。剛開始的時候,它嚐試掙脫,但他力氣太小了,盡管很努力還是失敗了;之後它又嚐試了很多次,可結果都失敗了,再後來它就放棄了。很多年後的一天,馬戲團裏失火了,裏邊的老虎、狗熊等所有的動物都逃走了,而隻有那隻小象還在原地待著,直到被燒死。因為它不知道,它已經長大了,它的力量足以掙脫那條鎖鏈。心理學家把這種狀態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當時,他用狗作了一項實驗研究。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裏,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裏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不再選擇想辦法逃避,而是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後來,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選擇逃避,而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塞利格曼將這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有機體經曆多次挫折或失敗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發現他沒有能力完成任務或控製局麵時,他的精神就會瓦解,鬥誌也會喪失,然後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和意誌消沉,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麵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於一個人的歸因方式。一般來說,人們總會對客觀環境和主體因素進行分析,去尋求和分析造成失敗和挫折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歸因。美國心理學家韋納通過一係列研究,得出了一些關於歸因的基本結論: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長此以往,都將失敗歸因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例如,一個學生把考試失敗歸因於自身記憶力差、能力低、先天愚笨等這些屬於自身內部且非常穩定而又不能控製的因素時,就會感到絕望和無助。反之,如果把考試失利歸因於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正確、時間安排不合理等不穩定而且又可以自我控製的因素時,學生更願意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改進方法,不斷努力。因此,學生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理智地對待挫折與失敗,根據不同情境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這樣才有利於克服習得性無助。

同時,學生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製定適當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的安排也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