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生財法則百變通——溫州人的生財兵法(6)(2 / 3)

在價格競爭中,溫商總能占據優勢。成都東大街一度曾是廣東商人的天下,那裏的燈具、電器門市多為粵商所開,以其新穎、豪華吸引了成都人,生意十分興隆。後來,溫商擠了進來,他們起初隻在東大街租了一間不起眼的店鋪,裝潢也十分普通,沒有一點吸引人的地方,難以與廣東商人開辦的商行相提並論。但他們後來卻很快就搶了廣東人的生意。原因是他們經營的商品其時尚、美觀不亞於廣東產品,價格卻低廉得多,於是人流紛紛湧向了這裏。廣東商人一開始還能抵擋一陣,又是打折促銷,又是有獎銷售,但這種事隻能隔三差五來一次,長期下去他們當然吃不消,而溫商經營的價格比之廣東商行,可以說是天天都打折。末了鵲巢鳩占,廣東人很快敗下陣來,黯然而去,一家家店鋪都相繼轉讓到了溫商手裏。廣東人辛苦經營開發出來的市場,就這麼輕易地被溫商坐享其成。廣東商人們幾乎是憤憤地說:“溫商成了廣東人生意上的克星,隻要有溫商跟著一攪和,我們的生意就別想做了。”在價格競爭上,的確很少有廣東人能競爭過溫商。人們有些納悶,溫州的產品為什麼能賣得這麼便宜?

商業的目的在於牟利,如果將產品價格降至成本以下賠本甩賣,當然是不行的。因此無論是誰做生意,即使將產品價格定得再低也總有個最低限度。而溫商的最低限度卻總能在別人的最低限度之下,這就是他們在價格競爭中取勝的原因。但這裏麵所包含的內容卻是極為複雜的,溫商要生產出成本最低而又保證質量的產品,所花費的努力是方方麵麵的。

其實,從溫商一開始涉足市場,就已經具備了價格競爭的優勢。改革開放後,數不清的溫商從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起步,從小商品做起。這些小商品的生產成本之所以極低,一是在於他們以家為廠,廠就是家,因而不用把廠房的投資計算在內。二是在於用工成本低。溫州人從小著手做生意,靠的是家庭和家族成員,一個家庭一個廠,哥哥或父親是老板,弟弟或兒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做下屬,從“老板”到“下屬”都是一樣地做活。正是因為是給自己幹活,所以他們不會偷懶,不會磨洋工,而是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再辛苦也會堅持下去的。為了使廠子進一步發展甚至從不要收入,平時有吃有穿就行了,不到生老婚喪等重大事務從不談用錢。這樣一來,單單計算某一周、某一月的生產成本,所體現出來的數字寥寥無幾。

正由於溫商做生意注重從小處著手,務實苦幹,同時本著“不怕賺錢少,就怕賺不來”的經營意識,溫州的這些多如牛毛的小商品遍及全國,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場的路。後來他們發展了,從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形態中超脫出來,辦起了像樣的企業。但縱然是在此時,他們也不追求大氣派、大產品,蓋大廠房,大模大樣地招收工人,同樣是從小處著手,填補全國小商品市場的空白點,同樣是靠著家族、家庭成員逐步創業,節儉了再節儉,勤奮了更勤奮。

因此,在商場價格競爭當中,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溫商。在他們心中,小錢也是錢,他們經商從來不嫌錢小,再小的生意隻要賺錢他們都幹,難怪有位富翁說過“小錢是大家的祖宗”。現實中好多百萬富翁都是由賺小錢起步的。

對於“薄利多銷”“小錢是大錢”的道理,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從小就有深刻的體會。

施振榮3歲喪父。為了謀生,他曾經幫著媽媽在店裏同時賣鴨蛋和文具。鴨蛋3元1斤,隻能賺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潤,而且容易變質,沒有及時賣出就會壞掉,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文具的利潤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賺4元,利潤超過40%,而且文具擺著不會壞。看起來賣文具比賣鴨蛋好。但其實,施振榮講述經驗時說,賣鴨蛋遠比賣文具賺得多。鴨蛋利潤薄,但最多兩天就周轉一次;文具利潤高,但有時半年一年都賣不掉,不但積壓成本,利潤更早被利息吃光。

施振榮後來將賣鴨蛋的經驗運用到宏基,建立了“薄利多銷”的模式,即產品售價定得比同行低。雖然利潤低,但客戶量增加,資金周轉快,庫存少,經營成本大為降低,實際獲利大於同業。

前幾年,在浙江紹興的一次“發展經營經濟經驗交流會”上,一家生產高檔精紡襪的廠家,三塊五毛錢一雙襪子,隻賺一分錢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