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憑著1萬美元在阿1雷格裏港郊區辦起了一個養雞場,取名為“阿維巴農場”。現在,兄弟倆的公司每周可供應180萬隻雞,僅此一項業務,每年營業額就達1.65億美元。
隨著養雞業的發展,這對兄弟的財富不斷增多,他們乘勢拓展業務,先後又辦起了4家貿易公司,這方麵的年營業額也高達2億美元。
在溫州,家家戶戶都有投資意識,但是要投資、要創業,手裏沒有錢怎麼辦?似乎溫州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他們,現在著名的龍港鎮的“農民城”也是“借雞生蛋”“無中生有”創出的奇跡。
在溫州,龍港鎮的締造者——陳定模已經成為一則傳奇,他用智慧和堅韌創造了一段令人驚歎的溫州人創業的神話。1984年,陳定模被任命為新規劃的龍港鎮的鎮委書記,負責把龍港鎮建成名副其實的城鎮。而上級給他配備的力量,隻不過是7個自告奮勇跟隨而來的幹部和區區3 000元的開辦費。8個人、3 000元錢要建一座農民城,簡直是開玩笑。可陳定模硬是憑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做到了。
當年的龍港鎮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條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老街,街兩旁是破舊不堪的農舍,再往前就是一大片灘塗和一條汩汩流過的鼇江。這裏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改造。
但那時的陳定模心中對這座未來的農民城早已有了構思,他通過走訪調查,親自繪製了一張詳細的地圖。
但圖紙隻是圖紙,畫在紙上的城市再美好,畢竟是畫在紙上的東西,要把它建起來才算。可是怎麼建它呢?
龍港鎮要建城,僅造路、供水、排汙等三項公共設施就要500萬元,更不用說那些畫在紙上的建築了。陳定模一沒錢二沒人,向駐地村民集資,且不論村民們願意不願意,眼下即使他們願意也無能為力,別說是龍港,整個溫州,那時還都窮得叮當響;指望政府撥款,別說政府計劃中沒這麼筆龐大開支,就是政府肯出錢也說不準是猴年馬月。
對此,陳定模想出一個“借雞生蛋”的錦囊妙計。
1984年,一則《龍港鎮對外開放的決定》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出來了,旁邊就是陳定模繪就的那張規劃圖。公布的優惠政策有8條,提出“地不分東西,人不分南北,誰投資誰受益,誰出錢誰建房,鼓勵進城,共同開發”的口號。陳定模帶著7個幹部組成4個宣傳隊,帶上圖紙,分赴全縣12個區鎮不斷宣傳。很快借助宣傳攻勢造就出了一個龍港熱,許多商戶紛紛趁著這股熱潮來了。到當年8月底,在一個月內申請到龍港鎮落戶的農民就達2 000餘戶,陳定模的手頭上很快就聚集了農民們作為集資款交上來的12億元資金,中國第一座農民城也夢幻般地開始從溫州大地上崛起了。而作為回報,陳定模則給予到來的商戶地皮使用權。
這時,有不少人在心裏嘀咕:憲法上有規定,土地一律國有,私人不準買賣。陳定模憑著一張圖紙集資建城,這不是公開出賣國有土地嗎?這麼搞不是違法嗎?
接著,調查工作組就進了鎮子,然後就是上級領導的嚴肅談話。
在今天,集資興建開發區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發展模式,但在20年前的溫州,這種做法卻帶著極大的風險性,因為當時政策統得還比較死,人們的腦子也沒轉過這個彎來。
陳定模是最早轉過這個彎的人,多年後他總結自己那時的做法時說,中國探索集鎮化建設的路子的阻力主要來自傳統觀念。一旦路鋪開了,就比想象中的要容易得多了。
不管怎麼說,農民城畢竟是建起來了,而且它就矗立在人們的眼前,一直到今天。事實勝於雄辯,當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工業園區取代了當年破舊沉寂的江村之時,一切都無需再爭論了,因為先進與落後的對比本身就有著強大的說服力,為此,今天人們由衷地感慨:當年的陳定模玩的這一手“空城計”實在絕,像魔術師一樣,原本手上空空,虛空一晃,結果手中什麼都有了。
其實,在世界上許多經商的人也像精明的溫商一樣善於借雞生蛋,借殼上市,借船出海。而且,每借一次,都把自己的財富擴大數倍。求富的人不可不知“借”的奧妙。美國船王洛維格就是靠著自己的“借”功,走上發財之路的。
洛維格小時候,就曾經向父親借錢買下一艘擱置很久的柴油機動船,並將它維修好,承包給別人。結果,除了還清父親的錢以外,自己還獲利500美元。這一件事對小小的洛維格影響很深遠,讓他明白了“借”對於一無所有的人的重要性。這一點在他以後的生涯中屢屢受用。
到了而立之年的洛維格,總是債務纏身,常常會遇到破產般的困境。他很想有一番作為,但是這時的他卻沒有足夠的資金。於是他有了一個奇異而超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