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錢金波闡釋道,名牌產品的背後必須是文化,文化承載量越大,其效益釋放量也就越大。名牌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就好像人與影子的關係那樣密切,若沒有文化的內涵和積澱,而僅有商業操作,這樣的品牌將難以持久。市場競爭到了今天,社會已經開始呼喚對文化的感動。
文化,不僅是一個企業品牌的持久的魅力,而且文化也是現在許多像錢金波這樣傑出的企業家所始終鍾情的對象,也正是這種對文化的偏好使他們走向了成功。
宋城集團黃巧靈自認為是第三類資本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文化資本家比較合適”,這也就決定了他的感情世界與他的經營不能完全分離。“在我的經營之中,感情的經營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贏得人心其實是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利潤來源。”
黃巧靈一直引以為自豪的,除了他的旅遊產業以外,是他對中國文化的潛心研究。這種延續至今的愛好,來自於他的祖父。
“我的祖父是一個中醫,他留給我的東西就是儒家的文化。我認為這是我在商界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做人的立身之本。”黃巧靈這樣評價說。
“小的時候,我家裏祖父的醫書就是我接觸中華文化的開始。中醫是和中國的曆史、文化結合在一起的,中國文人信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而良醫就是文人的另一種形態。那時候我們家滿屋子都是我祖父的那些書,當時也沒有別的書,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中國古代文化。我到部隊的時候,帶了兩本書去,都是我祖父的書,一本是《紅樓夢》,一本是《易經》。在部隊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到離開的時候書已經被翻得稀爛了。”
黃巧靈認為他的事業得益於這種文化,甚至可以說步步都是。在軍隊,他正是因為喜歡寫作才從一名普通士兵被提成了文書,最後還被調到了軍區報社擔任記者。在家鄉他也是憑著這一技之長才在新華書店和群藝館站住了腳,而對儒家文化的熱愛,更使他在社會上交到了一大批朋友,甚至使他把朋友從國內交到了國外。而在商界,他對文化的熟稔使他掌握到了社會心理,使他的宋城景點一舉成功。
能夠將“生意做成文化”,不僅是溫州企業家的追求,而且也是世界上許多著名企業的至高追求。早在20世紀30年代,雀巢公司已經開始追求將速溶咖啡做成一種文化,打贏市場。
1938年4月1日,雀巢公司把雀巢咖啡——世界上第一種隻需要用水衝調又能保持原汁原味的100%速溶咖啡產品,正式推向市場。
在雀巢咖啡推出之前,為享受到一杯口味純正的咖啡,人們同時還要忍受不是費力就是費錢的痛苦。
比如,想在家飲用咖啡,你就得先從市場上買回咖啡豆,接著把它烘焙幹(當然,也可以買烘焙好的咖啡豆,但得多花錢),再把烘焙過的咖啡豆研磨成粉,然後用火細煮,煮好後又得等液體中的浮渣沉到底部,把上麵的清純部分倒入咖啡壺中(須得小心翼翼,因為沉渣很容易泛起),最後,把咖啡從壺裏倒入咖啡杯中,再根據愛好選擇加糖或其他東西,別提有多煩人!
而要想不煩人,你也可以到咖啡館來上一杯。但咖啡館的製作方式與上相同,十分繁瑣,所以價格就高,一般老百姓難以長期承受。
當然,受不同文化背景、口味偏好的影響,世界各地在具體製作與飲用咖啡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細微差異。
不管怎麼說,價廉味正的速溶咖啡的推出,省卻了人們的煩惱,理應很受歡迎。但是,出乎雀巢公司意料,雀巢咖啡在市場上大力推出5年之久,仍然沒有多少人願意買。
雀巢公司在長期的調查研究之後才發現,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受到了傳統咖啡文化的抵製。
所謂傳統咖啡文化,就是製作飲用咖啡中的那些細微差異被人們喜愛、被人們鼓吹,最後發展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然,差異賴以產生的基礎,即繁瑣的咖啡傳統製作方式,也成為他們的咖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和文化碰麵,產品肯定吃敗仗。雀巢公司算是知道了真正的對手。
而在速溶咖啡早期失敗的同時,雀巢公司更是雪上加霜,二戰爆發,使雀巢當時的主要生產基地——歐洲,遭受毀滅性打擊。1939年雀巢的利潤立即從1938年的2 000萬美元猛跌至600萬美元。
但雀巢公司必須生存下去。他們決定做一個重大轉變:既然產品打不贏文化,文化才有可能打贏文化,那麼,就把速溶咖啡做成一種文化,一種更厲害的文化。
怎麼做?雀巢公司逐漸把眼光放到對世界文化潮流影響越來越大的美國人身上。
幾輪談判後,雀巢公司說服加入戰爭的美國政府,同意將雀巢公司作為美軍的配給物資供應商。於是,作為食品供應的一部分,雀巢速溶咖啡迅速出現於每個美國大兵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