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我愛你們,一生一世地愛”(1 / 3)

悅悅,想爸爸時

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

最亮的,離你最近的那顆

就是你的父親,我們都這樣

抬頭看他

——摘自王金虎《寫給悅悅》

朝暉五區,一幢老舊的居民樓裏,一套約70平方的兩室一廳,曾是吳斌父母、夫妻倆和女兒一家三代五口人和睦、溫馨的家,盡管吳斌的父親患有帕金森症,母親曾患肺癌,一直在吃藥;盡管吳斌的妻子汪麗珍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但這裏不缺笑聲,不乏祥和,充滿著對生活的希望。

5折的電影票、去雲南麗江旅遊的計劃、丈母娘為吳斌快織好的毛衣、吳斌的健身券……每一個細小的物件、每一項具體的打算,都折射出吳斌對生活的熱情,對人生的熱愛,折射出他在這個家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5月29日11時39分,那塊意外飛來的鐵塊擊中了吳斌,也擊碎了這一切。

對於吳斌全家來說,英雄離去,所留下的巨大傷痛,何時才能消弭?!

6月1日,吳斌的遺體被送回杭州家裏後,有朋友從網上下載了那段76秒英勇壯舉的視頻,傳給了吳斌的妻妹汪麗敏。汪麗敏正拿著手機在看,汪麗珍一把搶了過去,仔細地看著——在此之前,一直在無錫盼望著丈夫戰勝死神的她,尚未看過這段已經熱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視頻。

然而,汪麗珍隻看了一遍視頻,就不忍再看。“那時他該有多痛啊……”汪麗珍捂著胸口喃語道,“如果能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時光會倒流,那天早上,我怎麼也不會讓你出門!……”

是的,在吳斌出事之後的三天三夜裏,汪麗珍表現得十分堅強,她堅信丈夫一定能渡過這生命中的難關,會像以前那樣生龍活虎,談笑風生。直到在這大雨滂沱的6月1日,直到丈夫身軀變冷,靜靜地躺在自己家的客廳裏時,她似乎才從夢中驚醒。這個殘醒的不可逆轉的事實,汪麗珍不得不接受,但又怎能讓她接受得了?……

當天晚上,在無錫解放軍101醫院裏始終強忍著沒有哭泣的汪麗珍,終於在家裏放聲大哭。她抓著正陪伴著她的表妹的手,癡癡地問:“……你說,他,是不是去了天堂?”

表妹回答:“肯定是去天堂了。今天是‘六一’兒童節,他肯定是去天堂做天使了。”

汪麗珍再問:“我怎麼能沒有他呢?我們全家怎麼能沒有他呢?他答應過我很多很多事,還答應要陪我一起到老,他怎麼能顧自己走了呢?……”汪麗珍無法止住迸湧的淚水,在場者無不掩臉飲泣。

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兄弟,好鄰居,好朋友……凡是熟悉吳斌的人,都會認為這個評價無需打上任何折扣。

吳斌對父母和妻女的愛,對姐姐以及所有親人的愛,從來不會以甜言蜜語的形式出現,沒有使用任何誇張偽飾的行為,而隻是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表達。

吳斌從小就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尊重父母,關心父母,理解父母。對父母似乎從來就沒有反抗過,不管父母是對的,還是錯的。當然父母也寵愛他。吳斌小時候,父親脾氣暴躁,有時會動手打他,母親會上前阻攔,甚至反過來“打”父親。那時一家子的經濟條件很不富有,但有好吃好喝的都會留給他。

吳斌的個性深受父母的影響,既繼承了父親硬朗、堅韌的軍人氣質,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又融合了母親認真、樂觀的脾性和凡事細致、謹慎、忠於職守的人生態度——母親在杭州最老的銀行做了一輩子出納,即便是2分錢對不上賬,大家都不能下班。“不爭不搶不抱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是吳斌父母從小灌輸給他的家訓,這一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直至最後他始終堅守。

一家五口居住在70平方的房子裏,考慮到父母身體不好,吳斌夫婦倆特地把靠窗的房間讓給兩位老人居住,另一間臥室則用玻璃門隔成兩半,女兒靠窗睡,還便於她做功課,吳斌夫婦倆便擠在僅放得下一張床的地方,而廚房和餐廳小得連張餐桌都放不下。

1999年,吳斌母親範敬珍被檢查出患了肺癌,後來在浙醫一院動了手術。“生活中的小斌有時有些大大咧咧,有時天真得像個大男孩,可一旦做起事情來,絕不含糊。母親動完手術後,在醫院住院時間長達一個多月,小斌陪夜就陪了一個多月,每天晚上9:30到第二天早上7點半,照顧母親十分周到。母親一叫他就起來,一個多月時間裏他根本沒睡好,可他半句埋怨都沒有。”十多年前的情景仍讓吳冰心曆曆在目,“他的細心就來自於深厚的親情。動了手術的母親麻醉過後,身體又痛又酸,十分難受,小斌就幫母親在後背做按摩,後來又一次次撫著母親上廁所,一切寧可自己動手。擔心母親心情不好,小斌還一直鼓勵母親,老是說沒關係的,隻要你開心,有信心,這個病肯定就沒問題。”

範敬珍老人的肺癌病情後來漸趨穩定,吳斌的悉心照料功不可沒。

讓吳冰心深有感觸的是,吳斌對於父母的孝順和照顧,顯得是那麼的樸實、真切。在姐姐麵前,他的實話實說,其實正是他內心摯愛的真誠流露。

“母親被檢查出患了肺癌之後,是我和小斌一起把母親送進醫院的。送進醫院不久,小斌忽然把我拉在一邊,用很嚴肅的語調說話,印象中這是他第一次對我這樣嚴肅。他說:我呢,沒有錢,但有力氣。媽媽這個事,你出錢,我出力氣。他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反而讓我很感動。他要用自己的方式,盡自己所能照顧母親,盡一片孝心。他總是用很樸實的語言告訴你,他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對於吳斌的這番表達,吳冰心無法忘懷。

其實,範敬珍老人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背部往往很痛。隻要吳斌上的是白班,一回到家,就會給母親做按摩。吳斌力氣大,做的也認真,母親也喜歡由他做按摩。就是在吳斌出事前兩個星期,範敬珍老人突發高燒,剛下班的吳斌二話沒說,馬上背起她去了附近的浙江省人民醫院。後來,範敬珍老人才知道,那天的兒子也在拉肚子發燒,但他不吭聲,隻是先全力背母親看完病,送回家,自己才再趕到醫院去打吊針。

吳斌的父親吳招鬆在說起兒子時,也對吳斌的孝順讚不絕口。“小斌這個人忠厚老實,雖然當初讀書時成績一般,但品德好,人踏實。當時還是我提議他去學開車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正是開貨車跑長途,常常一出去就要一星期十來天,還經常要開夜車。”老人回想道,“跑了幾年長途貨車後,有一天他回家時對我說,爸爸,我想換個工作,換個每天都能回家的工作,這樣就能更好地照顧你們。當時的我就一陣感動,這兒子啊,是個顧家的孝順兒子。”

吳招鬆老人喜歡喝酒,家裏人怕影響他的身體,不想讓他喝。吳斌卻對母親說:“他喜歡喝,如果不給他喝,那也不好。就讓他少喝一點吧,隻是不要影響身體。”吳招鬆老人知道吳斌理解他,很多事情就隻跟吳斌講,盡管老人一直叫吳斌為“臭兒子,臭兒子”,這自然是一種昵稱了。父母隻生了吳斌和吳冰心兩個孩子,吳冰心這幾年一直在外麵闖蕩,隻有吳斌一直陪伴著父母。對於父母來說,子女年紀再大也是孩子。每天晚上,範敬珍老人都會記得為吳斌留門,等著他回家,吳斌遲一點回家,她就會心神不定,甚至不肯吃飯。

一家三口與父母長期居住在同一套狹小的房子裏,吳斌十分注重和睦相處,畢竟三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吳招鬆老人在部隊多年,至今還保留著些許軍人作風,吳斌便多次對汪麗珍說,我父親就是這個脾氣,如果他說了讓你生氣的話,你可千萬不要放在心裏。汪麗珍早把吳斌孝敬父母的情形看在眼裏,知道吳斌從未與長輩發生什麼口角,也就像丈夫那樣尊敬、照料公公婆婆。兩人結婚18年來,一家五口一直住在一起,吳斌、汪麗珍和女兒都沒有與兩位老人紅過臉,始終和睦相處。

吳斌每天出門上班時總會跟家裏所有的人打招呼:爸我上班去了,媽我上班去了,老婆我上班去了,女兒爸爸我上班去了,你好好讀書……他甚至遇到樓下大媽也要這樣說一聲:阿姨我上班去了。而家裏的每一個人也會在他出門上班時特地叮囑一句:你慢走,開車要小心一點。吳斌就喜歡這種互相關心的感覺。

老人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何況範敬珍老人患肺癌已有十多年,如今又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吳招鬆老人則是帕金森症患者。吳斌非常關注兩位老人的心情,下班回到家裏,便與父親說說話,詢問母親的身體感覺。吳斌唱歌唱得不錯,有時看母親心情不是太好,就會主動對母親說:“媽媽我今天給您唱首歌,您聽聽我唱得好不好?”或者說:“媽媽,您看我胸肌鼓不鼓,你看我腹肌厲不厲害?”說著,便在母親麵前擺出幾個健身動作,秀秀他的六塊腹肌,逗母親開心。

事實上,總是忙於工作的吳斌回到家裏時也夠疲憊的,有時累得隻想趴下,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家裏人幸福快樂,他才幸福快樂。

“我就知道兒子會這麼做。我就知道,他毛熬痛的……”這是範敬珍老人在得悉兒子英勇壯舉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她能夠想象出,在那樣的危急情況下,兒子將會怎麼做。

吳斌對嶽母也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細心。嶽母患了失眠症,他為她按摩雙肩,每次去嶽母家,都會認認真真地為嶽母按摩一段時間,還時常對嶽母說:“平時可以休息的時候,多休息一會,不要連著做事體,累壞身體就不好了”。嶽母聽了,感覺十分熨帖。

因為對吳斌這個女婿很滿意,嶽母每年都要為他親手織毛衣。如今的人已經很少織毛衣了,包括老人在內,都買現成的了,但吳斌的嶽母堅持要親自為他織。本來,又有兩件新毛衣快要織好了,可吳斌再也穿不上了……

“人的一生,應當像一朵美麗的花,自己無所求,而卻給人間以美好。”作家楊沫曾經這樣感歎過,期冀過,而吳斌已真正做到了。

吳斌父母骨子裏的那種剛強,沒有讓他們因巨大的悲痛而倒下。吳斌犧牲以後,尤其是在吊唁期間,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前來問候、安慰、拜訪,兩位老人免不了疲乏,但他們一直堅持著,用從容、鎮定的表情回應好心的人們:兒子沒了,我還有女兒;小斌犧牲了,可25條生命、這麼多家庭保全了……他們的話語絕非表麵上的應付,而是不帶一絲雜質的肺腑之言。

6月18日,被吳斌救下的25位乘客之一的翁丹丹前來看望兩位老人,還特意給範敬珍老人看了她家的全家福照片,尤其是一歲女兒那可愛的笑容,當時,這名免票坐車的幼童也在這輛大客車上。翁丹丹安慰道:“吳斌師傅走了,但畢竟有那麼多生命留下來了,那麼多家庭挽救住了。如果沒有吳斌師傅,這世上還會有這麼美滿的全家福,還會有小女兒這麼可愛的笑容嗎?”範敬珍老人仔仔細細地看著這照片,看著照片上的每一個人,看著可愛孩子的燦爛笑容,她忽然微笑了一下,滿意的、安心的、寬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