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他從小就是個踏實、勤勞的人(2 / 3)

眉骨上的傷口雖然愈合了,但留下了一條淺淺的疤痕,且始終沒有徹底消除。直到長大,直到結婚,直到他犧牲。向吳斌的遺體告別的時候,吳冰心還特意留意了這條疤痕,它讓吳冰心感慨萬千……

知道吳斌有個蠻厲害的姐姐,那幾個頑皮少年對吳斌的態度明顯好了很多。後來,有幾個還與吳斌成了好朋友,欺負弱小同學的事情也明顯少了。

“姐姐可是我的保護神啊!”吳斌常常不無感激,又頗顯輕鬆地說。

其實,吳斌從小不是個弱小的孩子,他隻是顯得溫和罷了。在杭七中,個別同學喜歡給人起綽號,吳斌的綽號是“柏油桶”或者“桶兒”,意思是長得像一隻圓形的柏油桶。吳斌的身材哪裏像柏油桶呢?完全文不對題,一開始連吳斌也感覺莫名其妙。後來他才弄清楚,因為對吳斌本人實在取不出什麼綽號,這幾個家夥索性為給姐姐吳冰心取了一個,意即吳冰心長得較胖。因為吳斌的姐姐行事比較強勢,同學們都怕她,便給她取了個綽號。因為不敢叫她,又把綽號送給了吳斌。這綽號也太誇張了,同樣文不對題。吳斌對姐姐一向尊重,容不得他人肆意冒犯。但他又不願與對方發生衝突,惱怒過後,決定不予理睬。果然,後來這個很不貼切的綽號“無疾而終”。

也就是在杭七中就讀期間開始,他對於體育鍛煉的興趣與日俱增。如今的杭七中以美術班為重點,以藝術教育見長,當年杭七中的辦學特色則是體育。在教學樓中間的那個簡陋的運動場上,經常生龍活虎地跑動著成群的孩子;解放路杭七中的校門口,經常可見穿著運動裝、滿頭大汗的學生從裏麵走出來,吳斌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對於體育運動的喜愛,應該說起自杭七中讀書期間,沈厚的體育鍛煉的氛圍漸漸讓他欲罷不能。他練跑步、打籃球,尤其渴望讓自己的臂肱肌鼓脹起來,像個力大無窮的拳擊運動員。吳斌是很有恒心的,從中學起一直堅持體育鍛煉,竟然堅持了31年,直到那片飛來的鐵塊殘忍地把他擊中……

用不著懷疑,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吳斌根本沒法堅持這偉大的76秒;而沒有長達31年苦苦的體育鍛煉,也就不可能有他強健的體魄。

似乎,冥冥之中,他早就開始為這一刻準備著,不停地準備著,而且在需要他出手的時候,隨時挺身而出。

杭七中的運動場還在。盡管如今的杭七中總部已經遷到了風景如畫的轉塘,周圍不再是車水馬龍的街道和喧囂的市聲,而是樹林、田野、黛青色的山。但杭七中教學風格之精髓仍在,依然在惦念她所培養的無數優秀學子。

記得還是在吳斌上小學時,有一天中午,母親早已做好了中飯,吳冰心也已回了家,但吳斌竟然遲遲未歸。

過了中午12時半,母親有些急了,因為吳斌是不會在外麵亂逛,放了學就回來,從不無故遲回家的,便讓吳冰心去學校找。吳冰心直接來到吳斌所在班級的教室,驚異地看見吳斌正在很認真地擦玻璃窗。“咦,今天是你做值日生嗎?那為什麼不事先跟我說?”吳冰心急問,吳斌卻不吱聲,繼續顧自很認真地擦玻璃窗。

當時的小學,衛生值日活動往往放在中午,這沒錯,可前幾天剛輪到過值日的吳斌怎會馬上又輪到?吳冰心一定要吳斌說清楚。拗不過姐姐,吳斌才說:“這不是小事一樁嗎?本來沒輪到我值日的,但輪到的那個同學有事走了,我主動替他的……,還有一個同學不知怎麼回事溜走了,可教室畢竟要有人打掃啊!”擦完玻璃窗,吳斌又開始擦課桌。

吳冰心四下一看,果然,本來應該有兩名學生一起負責值日的,眼下卻隻有吳斌一人,而且還是主動替人家的。

吳冰心不由得歎一口氣,為弟弟的助人為樂,更為弟弟把這種事看得很平常的低調。

事實上,吳斌主動幫助他人何止這一樁!還是在少年時,在小區裏,遇見鄰居需要幫忙的,他總是主動出手相助。所住的房子是媽媽以前的宿舍,附近住的很多都是媽媽的同事。小區裏有什麼事,不管誰找到他,他都會去主動幫忙。那些年紀較大的鄰居找到他,說小斌啊,幫我扛一下煤氣瓶吧,他二話沒說就扛了。看見老人上樓梯時,手裏拎著東西,他快步上前主動招呼:奶奶,奶奶,我來幫你拎吧。有時看到老人上樓,吳斌就不聲不響地跟在他們身後,萬一老人跌倒時,他可以出手扶住……類似的實例舉不勝舉,助人為樂的習慣一直保留到最後。

1984年,吳斌的家是從橫河新村搬遷到現在的朝暉五區54幢,居住在這個小區裏的不少居民,是杭州舊城改造的最早一批拆遷戶。在這裏,二十郎當歲的小夥子吳斌依然樂於助人,鄰居們也都知道他的好脾氣,老人們都親切地叫他“小斌”或者“阿斌”。

鄰居徐信方回憶道:“吳斌的脾氣像他媽媽,整天笑眯眯的,話語不多,但看到鄰居都會打招呼,要他幫著做點事從不拒絕。”鄰居吳大媽則說:“平時拎袋米、修個水管,隻要我叫他一聲,他就拿著工具上門來了。有一回,我家的抽水馬桶壞了,他幫我修,頭往下麵湊過去,一點也不嫌髒。他力氣大,每隻螺絲都擰得很緊。”

就在吳斌出事的前一天,住在一樓的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還記得,吳斌在路上見到她,老遠就跟她打招呼:“奶奶,我上班去了,有事情叫我一聲。”當得悉吳斌為了救人已經犧牲,老奶奶霎時呆住了。突如其來的傷心,讓她站在原處久久不動……

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養。

2012年5月5日,杭七中舉辦了一次隆重的110周年校慶,新的校史冊也已編纂完畢。吳斌的壯舉在社會上傳開來之後,不少校友專門查看了吳斌的名字,在校慶期間因種種原因沒來參加校慶活動的不少校友,還專門來到學校查閱校史冊,確認吳斌當時在什麼年級、什麼班,以此懷念吳斌。前幾天,學校裏來了一個中年男人,說想查查校史冊,他們班裏是不是有個人叫“吳斌”。

而從2012年6月份開始,杭七中美術班的學生們正自發進行著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他們要親手設計並製作一尊吳斌的塑像,並將豎立在校園裏,作為在校學生新的學習榜樣。對於正在吳斌母校就讀的學弟學妹來說,這件作品無疑十分重要,並將融入在他們的生命裏。

除了溫和、謙讓、勤勞和樂於助人,吳斌另一方麵的個性,即忍耐和堅毅,也在這段時間逐漸顯現。

父親是軍人,和平時代的軍人最優秀的品質就是講求責任,講求奉獻,即使很少回家,但父子倆畢竟血肉相連,受到父親為人做事風格的熏陶是毋庸置疑的;母親是銀行的出納,講究毫厘分寸,錙銖必較,兢兢業業地工作是她的基本準則。在吳斌的印象中,即使是賬目上少了兩分錢,也必須在下班前查清楚,直至把賬對準,否則就不能下班,而且,不能下班的還不隻是一個人。哪天母親遲遲沒有回家,那肯定又埋首於銀行賬冊,反複計算了。

很多時間,吳斌一個人呆在家裏,或者在銀行的院子等媽媽。渾身累了,肚子餓了,也絕不可以跑去打擾母親的,隻能默默地等待,不論需要等多久。直到母親從辦公室裏出來,他才高興地撲上前去。

吳斌的忍耐力如此之強,沒有一句怨言,沒有半絲脾氣,大人們都不得不翹起大拇指。

吳斌從小善於熬痛的個性也出了名的,這展示出了他剛強的一麵。前文已有所述,十歲左右時的那一天,吳斌被母親帶去理發,莽撞的理發師不慎剪掉了吳斌的一部分耳朵,但吳斌沒有當場表露出疼痛來,甚至沒有聲張。直到回到家,過了好久,母親才發現了他耳朵上的傷口。母親驚呆了,說耳朵被剪了個口子,這該有多疼啊!這孩子竟然能忍下來,不喊一聲疼,這孩子真是太堅強了!吳斌卻笑笑,若無其事的樣子,說反正這口子自己會結好的,光喊疼有什麼用?

吳斌特別能熬痛的堅強個性,在鄰裏之間也出了名。鄰居們都說,這孩子雖然長得有點黑卻不怕痛,能這樣堅強,很了不起,長大了肯定會有出息。

對於鄰居們的表揚,吳斌至多也是笑笑,如此而已。堅強的表現並非為了討幾聲稱讚,而是一種真切的流露。

是的,冥冥之中,他早就開始為那重要的一刻準備著,不停地準備著……

但吳斌同時又是個快樂、有趣甚至幽默的人。

八十年代開始,跳交誼舞非常流行,隻要一塊較空的場地,就會有一對對男女在那裏翩翩起舞。

吳斌的身體協調性不錯,樂感也強,所以他的交誼舞跳得很有範兒,不少人想跟著他學幾招。吳斌認為,跳交誼舞之類的事情無非是個娛樂,用不著過於認真,更不必沉湎於此,因此後來的他抱著輕鬆的心態,跳交誼舞、教交誼舞時盡量讓大家開心一把。隻要他在,他一定要把全場人都搞笑,他非常願意成為所有朋友和家人的開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