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諸葛亮·劉備·曾國藩 (1)(1 / 2)

【引言】

將這三個相隔一千幾百年的人放在一起,似乎有點滑稽的意味,仿佛關公大戰秦瓊一樣好笑。實際上,他們三人正可作為對照,來看看用人的不同。諸葛亮自己有才能,但在用人上問題極大,所以才造就了蜀國缺乏人才的局麵。而曾國藩則不同,他自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本領,關鍵是他善於招納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才挽救了清朝的滅亡,成為所謂的“中興之臣”。

也許,對於諸葛亮,我們總是接受他的正麵形象的一麵,這樣來評價他,一時不易令人接受。我們正是要透過世俗的觀點來看到更為深刻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深刻起來。

【事典】

劉備是明君,諸葛亮是賢相,這一對明君賢相的典型形象,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價值和魅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明君賢相為什麼最後不能統一全國,重續漢祚呢?為什麼隻能讓後人空自嗟歎呢?杜甫詩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在惋惜和悲哀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多一些理性思考?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人材,而且是傑出的人材。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以前,戎馬半生,沒有掙得落腳之地;而遇到諸葛亮之後,就能破曹操、駐荊州、取西川、建國號,其作用自然非同小可。然而,諸葛亮似乎總是一人在支撐大局,其手下也就是關、張、趙幾員大將。講老實話,就是這幾員大將給人的感覺,也是勇氣大於才能,這與曹操手下的謀士成群、猛將如雲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難道真的是諸葛亮時運不濟,不能像曹操那樣“巧遇”人材嗎?看來並不是這種情況。正所謂“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諸葛亮有過許多人材,隻是他不善於使用而已。因此,諸葛亮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材。我們謹舉魏延和馬謖的例子來說明。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國曆史上留名,與其說是因為他作戰勇敢,倒不如說是因為他落了個冤死的下場。魏延是長沙的降將,諸葛亮當初就說他有反骨,在劉備的勸說下才沒有殺他。但這隻是小說家的杜撰,曆史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魏延在跟隨劉備的南征北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顯露了自己作為一名大將的才華。在劉備定蜀以前,魏延在蜀軍中並無多大名聲。到定蜀後,他的官職僅僅是個“牙門將軍”。但善於識材的劉備看中了他,在劉備稱漢中王時,魏延被破格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按照當時的情況,漢中是重鎮,應當以名將鎮之,大家以為此職非張飛莫屬,張飛也自以為如此。結果劉備卻委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下級軍官擔此重任,令“一軍盡驚”,議論紛紛。

劉備也完全明白這種情況,他為了樹立魏延的威望,特意召開群臣大會,讓魏延在會上陳述自己鎮守漢中的方法。

劉備問魏延說:“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魏延回答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答語令“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他的氣魄亦使三軍折服,並樹立了一定的威望。

魏延是否言過其實呢?否!事實證明魏延能堪重任。他有勇有謀,在抗曹北伐的曆次戰鬥中,曹操的著名大將張郜、王雙、郭淮等,均為魏延所殺。要知道,這些人是連諸葛亮都畏懼三分的。

到了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升為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此時,魏延在各個方麵都已經成熟,完全具備了獨當一麵一麵的能力。那麼,為什麼他最終沒能發揮才能,結果卻以反叛罪名被殺而告終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魏延與諸葛亮的性格不合。據說魏延“性矜高”,意思是說魏延有點驕傲,看不上別人;而諸葛亮為人卻是“一生唯謹慎”,對那些富有開拓精神、敢冒大險的建議難於采納,對這樣的人也一貫實行壓製政策。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險的建議,如“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意思是說,魏延總是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人,他要像韓信那樣,從褒中出擊,沿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十天之內可奇襲長安,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魏延的這個建議當時看來應該是十分正確的,遠比諸葛亮步步為營的進攻方法要好,而這一建議也是建立在對敵情、路途、後勤供應諸方麵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完全有可能實現。況且,即使失敗,也不會動搖北伐的根本,傷亡也不會太大。但如果成功,其意義可想而知。對於這種設想,諸葛亮“製而不許”,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兩路夾擊進攻中原的設想。每次都是這樣,魏延的積極性不免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因此魏延發些牢騷也是極其正常的。魏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等等。時間一長,諸葛亮對魏延產生了偏見。這可就犯了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