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社會每到末世,總是群雄爭霸,諸侯蜂起,清末也是如此。每逢此時,“帝王之學”總是最為走俏。然而,中國最後一位帝王之學的積極推行者王闓運卻是縱橫乏術,始終未能說動曾國藩。曆史就這樣過去了,曾國藩是不是真的不應該自立,王闓運是不是要“誌吾過”,也不知誰能說得清楚!
【事典】
生逢亂世,似乎正是王霸之材得以施展才能的好時候,隻有那些沒有雄心壯誌的人才會作“生逢末世運偏消”的感慨。而中國最後一位帝王之學的積極推行者王闓運,卻是縱橫乏術,他始終未能說動曾國藩。
王闓運(公元1832~1916年),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進士。曾為曾國藩嘉賓,兩度遊說曾國藩自立不成,後專門從事教育,先去成都尊經書院,後到江西主辦高等學堂,最後在湖南湘綺樓講學,門生眾多,遍布天下。民國以後,曆任清史館館長、參議院議員等職。著書立說講究經世致用,著作多種,後被門人輯為《湘綺樓全集》。
王闓運著有《春秋注解》,明顯地受到了今文學派的影響。
他認為《春秋》一書就是經世致用的,其效用是撥亂反正,在亂世中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來。為人要看準時機,在亂世時要積極進取,成就霸王之業;在治世時要清靜寡欲,禪悟人生。因此,王闓運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就積極主張曾國藩趁勢自立,建立一個不同於清朝和太平天國的新的世界。
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進入湖南,曾國藩按照朝廷的命令自辦團練保衛家鄉,王闓運覺得自己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就積極地投書給曾國藩,要求加入曾國藩的軍隊。但由於曾國藩募兵有規定,即獨子不得參軍,王闓運因是獨子而未能如願。雖然如此,由於王闓運多次寫信給曾國藩提建議,給曾國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二人的關係就密切起來。
王闓運其人博聞強記,滿腹經綸,善辨時勢,自視甚高,常以王霸之材自許。據王闓運晚年的弟子楊度回憶,王闓運曾經遊說曾國藩、胡林翼和太平天國連橫反清,這當然沒有成功。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他來到了曾國藩幕下,遊說其自立,認為曾國藩當時的地位,很像楚漢相爭時韓信的情況。韓信當年沒有自立,成功後終於為劉氏政權殺害。王闓運認為,曾國藩的才能不是韓信所能比的,自立當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況且當時的清朝已經十分腐敗,更無法與當年的劉邦政權相比,如果一味保清,即使消滅了太平天國,清朝也未必就能保得住。再者,王闓運認為太平天國內部分裂,難成大事,早晚滅亡。如果不趁勢自立,在與太平天國的軍事鬥爭中發展自己,等太平天國滅亡了,不僅失去了自立的借口,也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到時候恐怕後悔莫及。
現在看來,王闓運的這一番分析不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極其可能的,後來的中國曆史,有一多半是按照王闓運的預測發展的,隻是曾國藩本人極其善於安排後路,才沒有落個韓信的下場。但是,至於曾國藩為什麼沒有接受王闓運的建議,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曾國藩本來就是個“相材”,他就是按照自己的才能來設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