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明代道教哲學(3)(3 / 3)

性不可見,所以見則性。於不可見而求其所以見,則性愈遠矣。何耶?性之為物,可以無心見而不可有心求。(《玄膚論·性命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3頁)

性不是具體物,不能以認識具體物的方法和工具認識性。性是形而上的存在,是體驗、玄想的對象,它表示一種境界,它不能以理智的方式獲得。

陸西星把性分為兩種:本性和質性。本性是宇宙本體,質性是人由稟氣不同而有的特殊氣質。他說:

夫性一而已,何以有本性質性之異?曰:本性者,自先天而言之清淨圓明,混成具足,聖不加豐愚不少嗇者也。質性者,自後天而言之生於形氣之私,於是始有清濁厚薄之異者也。(《玄膚論·質性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3頁)

這裏分性為本性和質性,完全是吸取了宋明理學分性為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觀點。質性即氣質之性,本性即本然之性,也稱天地之性、義理之性。但陸西星所謂本性不同於理學所謂本然之性,理學的本然之性內容是天理,而陸西星的本性則表示宇宙間先天清淨圓明混成之氣。這樣規定“本性”是由他信奉的道教基本教義決定的。陸西星也用周敦頤《太極圖說》中“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說法來表達他所謂性命,他說:

人之所以生也,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謂性即無極也,所謂命即二五之精也。二者妙合而人始生焉。方其未生之前,則所謂無極者混沌鴻濛,何相何名,何音何緒,何臭何聲。及乎二五既凝,得一以靈,何思何為何慮何營,是性之本體也。夫自情識開而本體鑿矣。(《玄膚論·性命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3頁)

人之生有性有命,性主人之精神,命主人之精氣。未生以前人處於氣的本體狀態,既生以後,人有血肉之軀。性是命中之靈,命是承靈之體,性是人的本真狀態,命表現為人的情識。命之情識構成對性的本真狀態的破壞。他借張載“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來表達克情複性的意思:

修道之要莫先於煉性,性定而氣質者不足以累之,則本體見矣。吾師之詩曰: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是後天得先天而妙其用也。(《玄膚論·性命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3頁)

煉性就是使體中之氣返於清淨圓明的本來狀態。返回本體即成丹。“不迷”即克去情欲對於性的傷害,情去而性自存,氣質變化至清淨圓明狀態,後天之命回複到先天之性,此時丹自結成。使氣返於清淨圓明的功夫要領是澄神,澄神即遣除欲望使之淨盡,陸西星說:

洗心即澄神之謂也。周子曰:“無欲故靜”,所謂無欲,即遣欲使之盡也。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所謂心者有二焉:擾神之心乃妄心也,好靜之心乃真心也。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其神可得清乎?……故澄神之要,莫先於遣欲。(《玄膚論·澄神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4頁)

澄神也即靜心一誌,是凝氣成丹的準備。凝神是內丹功法最重要的一步,所以陸西星說:“凝神者入玄之要旨,丹家之第一義也。”(《玄膚論·凝神論》,《藏外道書》第五冊,第365頁)所謂凝神,即清淨圓明之氣入於氣穴之中,相守而不離。所謂氣穴,道教指人最初稟氣受生之所,又名氣海、關元、靈穀、天根、命蒂等,道教以之為“歸根竅”、“複命關”。陸西星說,老子所謂“載營魄抱一”,莊子所謂“至人呼吸以踵”,即在此處。具體方法是,運用調息之法,使神依於息而深入於本穴之中,綿綿若存,無有間斷。這就達到了“專氣致柔”、“抱一不離”、“虛極靜篤”狀態。陸西星並且指出,神非時時逐於氣息,如能達到孟子所謂“勿忘勿助”境界,則神依於息而凝。最後達到以神禦氣,神凝氣定狀態。身為爐鼎,息為橐龠,氣為藥,神為火,“以火煉藥而成丹,即以神禦氣而成道”。此煉丹之法乃與天地之道合,道不外乎一陰一陽,在煉丹中,陽為精,陰為氣,神則統乎二者。煉丹實際上是宇宙演化法則在人身中的重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