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好生惡死,以莫識死生故。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徒在生前,奔馳謀作,致大虧生道,不得逍遙。故於死後,渺茫淪落,不戡破死門,竟墮輪轉。所以仙佛出世,汲汲以一大事因緣,使人知去來處,徐徐引出生死苦海。《易·係》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蓋無始之始,強名乾元,即本來妙覺;無終之終,強名道岸,即無餘涅槃。(《性命圭旨·生死說》)
死後墮入輪回是佛家教義,道教既追求長生,就不能以生死為苦海,而《性命圭旨》援釋入道,把引人出生死苦海作為釋道兩家的共同責任。“無始之始”即宇宙無有死生的虛無寂滅階段,“無終之終”即人消物盡還歸虛無寂滅的階段,它用儒釋道三教的名詞共同描述它。在它這裏,儒釋道三教尤其是道釋兩家在死生問題上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它說:
生而生也,而其所以生者固在於此;至死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者亦在於此。此而不知,則未有不隨生而存,隨死而亡者,沉溺惡道,出沒無期。(《性命圭旨·死生說》)
人之所以生者、所以死者是同一個東西,它支配生死但不隨生死而存亡。這個支配生死的東西,就是佛教所謂阿賴耶識,它說:
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舍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性命圭旨·死生說》)
生是阿賴耶識與肉體合,死是阿賴耶識與肉身離。一個新的生命的形成,是阿賴耶識離開已死之身,轉到其他有緣之處,由佛教所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另一肉體,《性命圭旨》說:
而神既離形,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隻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為種,入母中宮,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性命圭旨·死生說》)
這裏描述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人死後投胎轉生,稟氣(實是地水火風四大)而形成身體,四蘊(受想行識)和合而成為潛在的認識感受能力。《性命圭旨》對生命過程的描述,吸收了釋道二家及民間俗說的成分。
《性命圭旨》最後提出,最高層次的煉丹是煉一種精神性的金丹,這種金丹不是某種藥物,煉此丹實際上是獲得對儒釋道三教的根本洞識。具體說來,即識認儒家所謂乾元,佛家所謂如來藏,道家所謂眾妙之門,並領悟三教本一。他對這種金丹的定義是:“夫金者,堅之稱,丹者,圓之喻。是人毗盧性海乾元麵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來藏,老君號之玄又玄眾妙門。以此而言道,謂之無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謂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賢皆從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於此哉?”(《性命圭旨·邪正說》)
可以看出,《性命圭旨》雖然對道、性命、生死都作了論證,但它的歸宿是儒釋道三教合一。這種合一是“無上至尊之道”,是“最上一乘之法”,它是修行正途。《性命圭旨》的最後指向鮮明地體現了明代後期儒釋道合一的社會思潮。
三陸西星
陸西星(1520—1601)字長庚,號潛虛子,揚州興化縣人。早年習儒學,博學多才。多次科舉不中,遂決意學道。自稱得遇呂洞賓,接談甚久,授以丹訣,談話之筆錄,即為《三藏真詮》。陸西星著作甚多,重要的有《南華副墨》、《陰符經注》、《道德經玄覽》、《悟真篇約注》、《玄膚論》、《金丹就正篇》等,收入《方壺外史》中。晚年多參佛乘,著有《楞嚴經說約》等。《藏外道書》收錄了他的部分著作。
陸西星是明代著名道士,他關於內丹學的著作,在體係的完整和概念的清晰上都超過前人,對明代後期和清代前期的道教發生了較大影響,這一點本書不論。這裏著重介紹陸西星作為其丹學基礎的陰陽學說、人性學說及關於三教關係的論述。
1.陰陽和合而成丹道教認為,宇宙的本源即陰陽和合之氣,人也為陰陽之氣構成。通過修煉使身中之氣調和,以與宇宙本體相符,是道教內外丹功法的基本原理。陸西星注《老子》即以此為指導思想。如他在注釋《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句時說,人身中之氣即天地之氣,其升降闔辟,常與天地之氣相為流通。所謂煉丹就是采宇宙之氣與自己身中之氣配合。陸西星有天元、地元、人元之說,其中人元即“大丹”,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