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恒河沙數,曰道;孤獨則無一侶,曰道;直入鴻濛而還歸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頓超聖凡,曰道;……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性命圭旨·大道說》)
道教宇宙發生論的幾個階段,都是對於炁的不同狀態的描述,如天地未剖之前,一炁氤氳,深遠溟漠,可曰太乙。太乙指天地未始階段,故也叫無始。炁中開始有動蕩開合,炁中包含的兩種對立的傾向互相作用,有了“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這一階段可曰太易。太易指炁之交感發生,故曰元始。炁中對立的勢力繼續運動,擴大其勢用,陰陽判分,此階段可叫“太極”。陰陽判分之後,天地定位,萬物萌發於其中,此時可叫混元。接著是二氣交感,清濁升降,日星布列,江海流注,風動雷行,草木蕃長,萬物皆各遂其生,各極其長,此可叫六合。如果用老子表示天地生成的階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太乙為道,太易為道生一,太極為一生二,混元為二生三,六合為三生萬物。
《性命圭旨》是出於煉丹和養生的目的探討天地萬物的本源的。人的生長發育諸階段,人在各階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是煉養的重要參照,也是它討論性命的重要依據。所以《性命圭旨》對“人道”也有概括的論述,它說:
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混沌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性命圭旨·大道說》)
二八之年,指十六歲,按《性命圭旨》的說法,十六歲之前,人的身體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此時人陽氣純全,尚未被情欲戕害。此時即“純陽既備,微陰未動,精氣充實”的階段。按《性命圭旨》以《周易》卦象表示人的生長發育階段的理論,此時是“乾”的階段。乾表示陽氣純全,乾的卦象是三個陽爻,故說此時“九三之陽乃純”。此時修煉性命最易成就,故稱“上德之大人”。“謀報混沌之德”指年過十六,見聞漸長,情欲漸多,開始受情欲的戕害,純陽開始喪失。乾卦中間的陽爻變為陰爻,於是成離卦。乾的對立麵坤開始生長,中間陰爻變為陽爻,於是成坎卦。《性命圭旨》的這套理論是要說明,要想回複到陽氣純全狀態,須取坎填離。回複到原初狀態,“斯時補足乾元,複全混沌,以全天之所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則金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見”(《性命圭旨·大道說》)。它所謂“道”就是渾樸本真之氣,修道的方式是歸根複命,道是內外丹功夫的根據。
2.三教合一與性命雙修《性命圭旨》認為,儒釋道三教的精髓皆在性命理論,三教創立的目的,皆在以性命之學化導眾生,以成善類,它說:
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教雖分三,其道一也。(《性命圭旨·大道說》)
它認為,儒家以“天命之謂性”為性命學綱領。天命是性也是理,儒家著作中《書》謂“安汝止”,《易》謂“艮其止”,《詩》謂“緝熙敬止”,《大學》謂“在止至善”,皆性命之學。儒家修養方法的一切方麵,都是教人回歸造化賦予人之命、性、理。此即“順性命以還造化”。
佛教以生命為虛幻,以真如為究竟理地。三藏十二部經,無非教人勘破假有,識認真空,超出生死輪回,成就佛乘。佛教的一切修為,都是為了使人覺悟,而教內各宗派雖教法義理、修行路徑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經是佛言,律是佛戒,論是佛意,皆教人覺悟佛教根本義旨。而超脫生死輪回,成就佛道,較之世俗的富貴利達等其立意不可謂不高。
道教鄙棄人的世俗追求,在佛家修心的基礎上修煉性命。盡管道教各派對長生的理解不同,也並非所有的道教中人都認為肉身可以不壞,都相信拔宅飛升、屍解蟬蛻、禱晴祈雨、去禍免災等等神通,但提倡通過內外丹功超出自然生命,追求理想的身心形態卻是道教的基本教義。所謂玄牝之門、呼吸之根、金丹之母、玄關之竅等,無非為修性命而設。這些使人超脫外在束縛,直究人的最本質要素——性命的學說,使人達到生命的理想境界,其義旨不可謂不切。《性命圭旨》由此得出結論,心性是世界本體,也是人的本體,它說:
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性命圭旨·大道說》)
這裏所謂本體,既有“本來真實”之意,也有“最高綱領”之意。《性命圭旨》實際上略去了儒釋道三教在心性論上的差別,而直就心性理論在成就理想人格中所擔負的使命,就心性之學在三教義理中的基礎地位這一根本點著眼。實際上,儒家的心性論側重道德性、價值性,以此為人的倫理行為的根據。道家的心性論側重生理屬性,以此為煉養身體的理論基礎。佛家的心性論側重心理屬性,以此為解脫束縛,達到心靈自由的理論基礎。所以存心養性和修心煉性、明心見性之間的分際是決定性的,非僅名詞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