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方士競出。若文、成、武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殺身取禍,遂世稱方術矣。外而施之,則有禱祠祝之事。自寇、杜、葛、陸之徒,其說方盛,由後之師匠增損誇誕,奔競聲利,而世曰異端矣。然二者太上之初所未彰顯,後之不究其本、不探其源者,流而忘返,眩異失同,則去太上立教之本,虛無清靜、無為不言之妙日遠矣。凡習吾道者,必根據經書探索源流,務歸於正,勿為邪說淫辭之所汩。(《道門十規》)
虛無清靜無為不言是道教之本,內外丹道、長生之術、巫祝禱祠皆是方術之士為獵取聲利而緣飾增益的東西。在《道門十規》中他首先敘“道教源流”,就是要使入道者明白哪些是道教本來有的,哪些是後來增飾的,哪些是應該發揚的,哪些是應該革除的。這是清整道教的首務。
關於道教經典,張宇初也提出了他的簡擇標準,他認為,道教經典應能夠消除魔障,增廣道源,具體說,“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曆劫相傳諸師闡化”的“三洞諸品經典”才是應該修習的,且修習時應當齋戒,洗心滌慮,存神默誦,反對非毀經典和念誦時不存誠敬。
關於持身煉氣,張宇初提倡以坐圜守靜為要旨,在他看來,道教以超脫虛幻生命,了悟生死正理為本務,道教的修煉目標是所謂“真人”,“真人”應該“積心善行,絕世所欲,不興妄想,無有染著,不滯有無,永絕生滅”(《道門十規》)。張宇初吸收了元代全真道的修行方法,主張性命雙修,他說:
近世以禪為性宗,道為命宗,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惟習科教。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道門十規》)
所謂禪為性宗,指禪宗以開顯心性使人覺悟為根本目的,參禪雖多方,根本目的皆在悟道。道為命宗,命指肉體,道教以煉氣養形,延年長生為根本目的,其法雖亦多門,但總不出內外丹。全真道的性命雙修,能夠使心滌除思慮,無有染著;使身體筋骨堅固,祛病益壽。且修命以修性為前提,他最重視的是靜定之功,認為道教的精髓即在定靜,他說:
自上古以來,太上曆劫化現諸師之修煉成道,皆自定靜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迨宋金之初,重陽王祖師遇鍾呂之傳,始立全真之教,蓋本經曰:養其無體,體故全真。是教則猶以坐圜守靜為要。(《道門十規》)
坐圜守靜類似佛教所謂坐禪,但不講禪定時的觀想,要求滌除雜念,心無所滯,回到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提倡修道者在研習經典的基礎上,選擇山明水秀,形全氣圓之地創立庵舍,隱居靜修。
張宇初還對齋醮符籙的儀節,道派傳人應具備的品德,道士參訪雲遊應遵守的規範作了說明,建立宮觀、修葺庵堂、廟產的管理等皆遺有定製。他的《道門十規》對後來道教特別是天師道的修行方向及各種具體儀規起了範導作用,對糾正由道教過分世俗化所引出的種種弊病也起了一定作用。
張宇初是正一道天師中為數不多的有自己哲學思想的人,他清整道教的做法,可以看做他的哲學思想的具體實施。他的哲學思想以道、本、玄三個概念為基礎,圍繞這三個基本概念進行闡述。
1.道——虛實統一道這個概念到了明代道教哲學中,已經沒有了萬物之前的絕對者、萬物的產生者這樣的意思,而更多的是作為萬有及萬有存在和運動的總過程。道是即本體即流行的。明代的儒家學者特別是王門後學由於理論重心已轉到心性方麵,又由於道的含蘊差不多發揮已盡,對它已失去了申論的興趣。而作為道教學者兼道門領袖的張宇初,卻不能回避這個對道教說來屬於綱領性的問題。張宇初說:
至虛之中,坱圠無垠,而萬有實之。實居於虛之中,寥漠無際,而一氣虛之。非虛則物不能變化周流,若無所容以神其機,而實者有屈伸聚散存焉。非實則氣之縕闔,若無所憑以藏其用,而虛者有升降消長係焉。夫天地之大,以太虛為體,而萬物生生化化於兩間而不息者,一陰一陽,動靜往來而已矣。凡寒暑之變,晝夜之殊,天之運而不息者,昭而日星,威而雷霆,瑞而風雨霜露;地之運而不息者,峙而山嶽,流而江海,蕃而草木鳥獸,若洪纖高下之眾,肖翹蠕動之微,一皆囿於至虛之中,而不可測其幽微神妙者,所謂道也,理也。(《衝道》,《峴泉集》卷一)
這裏所說的虛,非絕對的虛無寥廓,而是太虛之氣的本始狀態。實,即形形色色的具體存在。所謂道即萬物生生化化,永無止息的過程。“虛”是具體物變化運動的場所,“實”是一氣屈伸往來。太虛之氣有升降消長,兩間之物有陰陽動靜,萬有在太虛中的運動變化就是道。說道重在其存在義,運動變化義;說理重在其順而不妄,實有根據義。但張宇初也以心為太極,他在盛讚道的廣大精微之後,轉而論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