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從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4)(2 / 3)

《養生主》教人養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意謂世人為一身口體之謀,逐逐於功名利祿,以為養生之策,殘生傷性,終身役役而不知止。即所謂迷失真宰,與物相刃相靡,其形盡如馳而不知歸者,可不謂之大哀耶?故教人安時處順,不必貪求以養形,但以清靜離欲以養性,此示入道之功夫也。(《莊子內篇注》卷三,第643頁)

就道家發展史說,道家本重養性,但道家與神仙家合流的道教則重肉體成仙,故重長生久視之術。莊子重視養性,他借《養生主》、《德充符》中肢體殘缺而道德渾全之人來說明他的養性重於養形的根本義旨。世人“為一身口體之謀”,汲汲追求功名利祿,不知此理,傷生害性。莊子教人安時處順,清靜離欲,這與佛教破除無明貪愛種種束縛是一致的。德清注《莊子》,鮮明地表現出以佛家宗旨統彙道家的企圖。

四蕅益智旭

智旭(1599—1655)號蕅益,別號八不道人,俗姓鍾,江蘇吳縣人。少年讀儒書,即以滅佛老自任,作辟佛文數十篇。後閱袾宏《自知錄序》、《竹窗隨筆》諸書,乃不謗佛,盡燒所寫辟佛文。父喪,聞《本願經》,於是萌出家之誌。二十二歲,專誌念佛。次年聽《大佛頂經》,心生疑惑,決意出家。二十四歲,從憨山德清弟子雪嶺剃度,法名智旭。因聽講《成唯識論》,悟性相交融之旨。二十七歲起,遍閱藏經,積二十七年,成《閱藏知津》,為著名佛藏目錄書,自序此書“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即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二十八歲母喪,閉關,關中大病,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三十歲住終南山,學律學。三十一歲至金陵,目睹禪宗流弊,決意宏傳律學。三十二歲起究心天台學說,但因當時天台宗人多陷入門戶之爭。故“願作台家功臣,不願作台宗後嗣”。後曆住多處寺院,所在皆著述不輟。所著經疏極多,內容包括天台、唯識、禪宗、淨土、律宗各門,總約二百餘卷。並以佛教義理作《周易禪解》、《四書蕅益解》,主張會通儒釋。不隸屬任何宗派,曾自述:“平生嚐有言曰:漢宋注疏盛,而聖賢心法晦,如方木入圓竅也。《隨機羯魔》出而律學衰,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而禪道壞,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台宗昧,如執死方醫變症也。”(《八不道人傳》,《靈峰宗論》第799頁)是故舉世若儒若禪若律若教,無不目為異物,疾若寇仇。後弟子公議以繼天台宗傳燈一係。智旭的思想,以天台宗性具實相為本,吸收唯識禪宗等派觀點,極具調和折中色彩。其著作彙輯為《靈峰宗論》。

1.一念心性智旭一生雖參學多方,但他的理論基礎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學說,唯識宗的名相分析是對於一心三觀的補充。一心三觀是說,一心有空假中三種觀法,由此得空假中三諦,三諦不外一心,一心頓得三千大千世界,而非分別成就。智旭以一心為他的理論出發點,他說:

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精,故提綱挈領之道,不可不急講也。綱領者,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內外中間,不屬過現未來,不可以色聲香味觸法求,不可以有無雙亦雙非取。心性既爾,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示閔六飛二則》,《靈峰宗論》第141頁)

就是說,世界萬法,皆主體一念心所顯現,心是體,萬法是用。心無方所,無形狀,心具空假中三觀,三諦圓融,不外一心。佛教一切理論,都是為了發明此心,都是心的注腳。而此心卻非另有本體,即眼前之一念心,此一念心為萬法之性。他描述此一念心說:

佛之知見非他,即諸法實相是也;諸法實相非他,即現前一念心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則其性無生。無生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若於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見便成眾生知見。若即此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則眾生知見便成佛知見。而此一念心性,既舉體全空,亦複即假即中。以三諦宛然,故三觀亦自法爾。以法爾之三觀,照宛然之三諦,能所不二,境智互融。(《示迦提關主》,《靈峰宗論》第79頁)

心本體是絕對的,不能用描述現象的概念如生住異滅等去描述它。此心一切人皆有,眾生之心與佛之心,其區別就在覺與不覺,所謂覺即了知一心三觀之理,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圓融無礙,舒卷自如。如說萬法是心,即以心為具體法;如說萬法不是心,即執法為實有。終極境界是心法一如,能所雙泯。他總結他的以上理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