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2001-2020年).2000.
[2]關於建設文化大省若幹文化經濟政策的意見.2001.
[3]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2002.
[4]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建設的決定.2005.
[5]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2008-2012年).
[6]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題調研成果彙編》(內部資料),2008年7月.
[7]陳野.2008年浙江發展報告(文化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
[8]陳立旭、潘捷軍,等.鄉風文明: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於浙江實踐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9]中國社會科學院“義烏發展之文化探源”課題組.義烏發展之文化探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0]林拓等.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12][美]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13]蔣三庚.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14]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
[15][美]A.英格爾斯等.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顧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16][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8]朱康對.來自底層的變革——龍港城市化個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9][美]史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0]項飆.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
[21]史晉川等.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修訂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2][美]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鬱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2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後現代文化.毛怡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24][美]羅伯特·C.尤林.理解文化:從人類學和社會理論視角.何國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5][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於曉、陳維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26][美]彼得·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7]李路路、李漢林.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8][日]富永健一.社會學原理.嚴立賢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29]史晉川,羅衛東.浙江現代化道路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0][美]希爾斯.論傳統.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1]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
[32]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33][加]卜正明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
[34]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5]〔俄〕A.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蕭正洪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36][美]J.米格代爾.農民、政治與革命——第三世界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壓力.李玉琪、袁寧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37][法]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李培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8][美]托馬斯·哈定等.文化與進化.韓建軍、商戈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