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建立文化文物部門介入機製。為加強對古建築和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避免遭到破壞和流失,文化、文物部門提前介入涉及文化遺產的各類建設項目,並實行全程跟蹤,確保農村曆史文化遺產的妥善保護。一些地方還發動民間力量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比如,早在1976年鄞縣就建立了業餘文保員製度,為全國首創。改革開放以來,業餘文保員隊伍不斷擴大,每個鎮、鄉也都建立了文保領導小組,從而完善了農村文物保護網絡。目前,鄞州區(原鄞縣)已形成了政府補助、部門管理、責權落實的業餘文保員管理模式,並采取“三定一獎”製度,即定人保護、定點落實任務、定期檢查、年終評比獎勵。為保持這支隊伍長盛不衰,由政府出資,區文管辦每年組織文物講師團對業餘文保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並向他們提供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浙江省對這一類做法,在政策上予以鼓勵。比如,在2005年出台的《浙江省文化保護工程》,不僅提出要“進一步發揮誌願者的突出作用,使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遺產保護具備更加可靠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提出,要“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誌願者表彰獎勵製度,對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誌願者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多年業餘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誌願者、特別是生活比較困難的業餘文保員,發給一定數額的生活津貼或補助”。
其四,是顯著地加大了對區域文化資源保護方麵的投入。從1996年至2005年的9年間,省財政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累計達6644萬元,其中用於鄉土建築修繕的專項資金超過50%。從2001年開始,省財政建立了浙江省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省級曆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規劃的編製和保護規劃的實施。
在“十一五”期間,省財政大幅度地增加了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從2006年起,每年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500萬元,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800萬元、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600萬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1500萬元。省級財政的補助資金,有效引導了各級地方財政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不少市縣也設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不斷加大投入,並逐步形成了“分級負責,以縣為主”的投入機製。
2.在保護中開發
與此同時,浙江各級黨委和政府也注重曆史文化遺產的發掘,把文化傳承、地域曆史遺產的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走以發展促保護、保護和開發並重之路。在實施建設文化大省戰略的過程中,各地大力發展與文化傳統資源相關聯的文化產業。比如,杭州市相繼開發了宋城、杭州樂園、未來世界、世界休閑博覽園、千島湖開元度假村、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等一係列文化旅遊項目;推出了“一街(北山街)二館(中國茶葉博物館、蘇東坡紀念館)三園(雲棲、仁壽山、龍泓澗)四墓(龔隹育墓、蘇小小墓、武鬆墓、陳夔龍墓)五景點(魏廬、朱家裏、玉岑詩社、留餘山居、三台閣)”等文化旅遊景點。紹興等地建立了曆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修繕整治由政府、社會、個人按比例共同出資承擔的投入機製,從而實現了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雙贏”。烏鎮、南潯、西塘、諸葛等曆史文化村鎮,也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在這方麵,寧波市鄞州區的做法,就具有代表性。
從2003年開始,鄞州成功地舉辦了四屆中國梁祝愛情節,“中國梁祝文化之鄉”、“中國梁祝文化博物館”等先後落戶鄞州;建成農業“百家園”42家,天宮莊園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五龍潭景區、梁祝文化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天童-五龍潭景區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舉辦了歡樂城鄉遊等大型係列旅遊活動,策劃推出了東南佛國遊、愛情聖地遊等多條特色旅遊線路,展示了鄞州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這些做法,都體現了一種以發展促保護、保護與開發並重的理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鄞州保護和開發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傳說”中的做法。2002年5月,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正式落戶鄞州後,隨即召開了梁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7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認定,梁祝文化的起源地為寧波市鄞州區。與此同時,鄞州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梁祝文化“申遺”事宜,為全國最早。同年8月,鄞州舉行了“申遺”可行性研討會,邀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進行論證。大家一致認為,梁祝文化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2004年6月,在“盟主”鄞州的主持下,寧波鄞州、杭州、上虞、河南汝南、江蘇宜興、山東濟寧等四省六地的梁祝申遺代表,終於達成《梁祝申遺寧波共識》,以整合各地梁祝文化資源,爭取成功申遺、保護梁祝文化遺產,造福人類。同年8月,鄞州“梁祝文化‘申遺’領導小組”成立。2006年2月28日,作為梁祝申遺實體工作重要組塊的“中國梁祝文化網(www.chinaliangzhu.com)”經過近四年的充分籌備正式開通。同年底,鄞州區的梁祝傳說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曆史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梁祝傳說又進一步踏上了申報世界非曆史文化遺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