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對“兩化融合”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的投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科技創新的績效考核,形成鼓勵實施“兩化融合”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的良好氛圍,爭取創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科技產品。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以及企業與第三方“兩化融合”中介服務機構之間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建立“兩化融合”推進聯盟和技術創新聯盟。
高校、科研機構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努力為“兩化融合”服務,為企業解決“兩化融合”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難題、管理難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要為企業實施“兩化融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優秀人才下企業,以到企業掛職等形式,直接為企業“兩化融合”服務。
通過上述一係列方式,最終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為協調、官、產、學、研一體化的“兩化融合”實施體係和技術創新體係,為“兩化融合”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5.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型人才培養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型人才培養對於“兩化融合”事業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探討印度軟件業的興起時,就談到了印度對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印度通過高水平的信息技術職業教育與學曆教育相結合,以及大量實踐的方式培養了幾十萬的高水平信息技術人才,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件人才庫”和全球軟件人才輸送基地。
在我國,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掌握具體行業相關技術、知識的交叉複合型人才仍然欠缺,工程實踐能力仍有待加強。因此,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1)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兩化融合”人才培養,並將其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實施。
(2)加快培養複合型、實踐型、應用型、工程型“兩化融合”人才,強調“寬”口徑、“交叉”學科知識背景,重點培養“兩化融合”過程中的創新型、靈活型人才。
(3)加大對高水平高等院校的投入,使其成為培養“兩化融合”精英的基地,滿足“兩化融合”對人才的需求。鼓勵民間和高水平信息技術公司辦學、開展培訓,同時加強對民間培訓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鼓勵企業對員工加強“兩化融合”技術和管理培訓,在實踐中學,通過“兩化融合”實踐,鍛造出一支過硬的“兩化融合”技術和管理隊伍。形成高校、企業、培訓機構三駕馬車共同著力培養優秀“兩化融合”人才的體係。鼓勵高校、企業聯合建立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聯合進行“兩化融合”人才培養。
(4)以職業教育、學曆教育並重的模式培養“兩化融合”人才。職業技術教育強調讓學生從“做”中學,學以致用,高效實踐;學曆教育要努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層次人才。
(5)與世界、國內知名信息技術公司合作,培養與世界“兩化融合”接軌的高科技人才。
(6)加強“兩化融合”知識的普及,努力提高全民“兩化融合”能力和素質。特別是強調對企業家、領導者“兩化融合”意識的培養,加強對偏遠地區、農村地區、不易接受到“兩化融合”知識的群體的培訓和宣傳,形成全民了解“兩化融合”的形勢。
(7)拓寬“兩化融合”的接受渠道,使民眾可以從電視、電話、報刊、新聞等方式接受到相關信息,可以從學校、培訓機構、圖書館、政府部門等處獲得“兩化融合”的知識和技能。
(8)建立開放式的多層次“兩化融合”人才引進機製。以優厚的條件,優良的生活、工作環境吸引高層次“兩化融合”人才的加盟,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鼓勵留學人員歸國創新“兩化融合”高科技企業,轉化科技成果。
(9)政府部門要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理的“兩化融合”人才選聘、培養、考核、待遇製度,通過工資、獎金、股票、福利、人文關懷等形式吸引和留住“兩化融合”人才,鼓勵技術創新,形成良好的分配機製和人才任用機製。
(10)共享各種社會教育資源,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公共圖書館、培訓機構等開展教育方麵的全方位合作與交流,提升全社會“兩化融合”的能力。
6.推進“兩化融合”文化建設,轉變傳統思維和習慣
“兩化融合”的和諧、協調、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一點是取決於有一個鼓勵、支持和促進“兩化融合”,鼓勵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兩化融合”帶來的不僅僅是舊的技術的改進,生產力的提高,它引起的是企業生產、管理、組織等全方位的變革,帶來的將是傳統生產模式、經營管理模式與理念的根本性變革。舊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和組織機構被打破,新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和理念建立,從而帶來企業質的飛躍。產業中大量企業“兩化融合”質的提升,將帶來產業的質的飛躍。新的業務被定義,舊的業務發生變遷,產業和行業規則被重新撰寫。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信息社會的來臨所帶來的一係列變革。
因此,要充分認識到“兩化融合”的本質特征在於推動創新和企業變革,“兩化融合”成功實施的關鍵是傳統理念的轉變。要充分發揮地方傳統文化對“兩化融合”的支持和認同,充分利用電視、報紙、電影、廣告、互聯網等媒體,宣傳“兩化融合”知識,宣傳信息社會所帶來的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兩化融合”。要幫助企業家認識到“兩化融合”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意義,要把“兩化融合”工程實施提升到企業戰略層麵來考慮,把“兩化融合”工程項目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並給予資金、人力、物力、製度、考核方麵的支持和政策傾斜,同時在企業內宣傳“兩化融合”,讓員工意識到“兩化融合”實施將帶來的一係列變革。企業員工要積極應對“兩化融合”所帶來的變革,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企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要通過論壇、經驗介紹會、交流會等形式,開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以各種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和習慣,形成新時代下“兩化融合”的新觀念和新理念,培育敢於創新、積極進取的“兩化融合”的實施環境和氛圍。
7.進一步建設“兩化融合”示範區、示範企業,推廣“兩化融合”經驗
為推進我國“兩化融合”深入發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首批選取了重慶、上海、珠三角等八個地區作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各試驗區也紛紛選取基礎條件好、實施意義大的項目作為重點示範項目,選取“兩化融合”實施基礎條件好、影響大的重點企業作為“兩化融合”示範企業。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
(1)繼續推進“兩化融合”試點地區、示範區、示範企業、示範項目建設,爭取早出成效,多出成果,帶動各地區、各行業“兩化融合”全麵、深入開展。
(2)建立“兩化融合”項目儲備庫,建立“兩化融合”項目長效滾動推進機製。
(3)在每個行業樹立標杆企業,建立各行業“兩化融合”實施指標體係,充分發揮示範企業、示範項目的示範作用,共同提高。
(4)進一步抓好“兩化融合”落實工作,突出重點,根據示範企業、示範項目的實際情況和重要變化,對工作重點做調整,協商解決示範區、示範企業、示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5)對“兩化融合”試驗區在工作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和交流,對共性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在全國和試驗區推廣成功經驗,減少失誤,避免走彎路。
(6)各個試驗區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協同,在合作中進行智慧的相互碰撞,尋找最佳實踐路徑,尤其是在“兩化融合”專家團隊、“兩化融合”指標體係建立等方麵建立合作機製,形成全方位共同推進的態勢。
(7)建立相關平台,積極宣傳“兩化融合”示範企業、示範項目在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和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麵取得的成績、效益和收獲,推廣其中的經驗。
(8)政府部門可以舉辦“兩化融合”論壇、現場經驗交流、推廣會,建立相應的網站,方便“兩化融合”經驗的交流和溝通。
(9)在示範項目、示範企業“兩化融合”的實施過程中,以及在項目階段性節點上做好評估和總結,表彰先進,推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