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六章 中國推進“兩化融合”的政策建議(1 / 3)

“兩化融合”的深入開展對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立足於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我國推進“兩化融合”的政策建議。

1.“兩化融合”點、線、麵、體(全空間、全時間、全方位)推進

由於“兩化融合”是一個涉及“點”(企業)、“線”(產業)、“麵”(地區)、“體”(國家)的長時期、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的複雜的自組織過程,並通過技術、產品、企業、市場、製度和資金等要素發生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點”(企業)、“線”(產業)、“麵”(地區)、“體”(國家)的實施體係,進行全空間、全時間、全方位的全麵推進。全空間體現在全國各個地區普遍實施“兩化融合”;全時間體現在“兩化融合”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工作和努力;全方位體現在“兩化融合”涉及各個企業、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所開展的工作,還體現在企業、行業、地區政府、國家各個機構、各個層次上的互動關係,以及對外合作與交流。

“兩化融合”的深入實施,不僅要體現在技術層次的融合,還要體現在產品層次的融合、企業層次的融合、產業層次的融合,以及區域層次的融合,要將“兩化融合”體現在工業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構建起“兩化融合”的現代工業體係,提升我國工業能力和素質,轉變舊的經濟增長方式。

我們需要理清“兩化融合”實施的重點和路徑、脈絡,努力協調“點”(企業)、“線”(產業)、“麵”(地區)、“體”(國家)各個層次、各個單元之間的關係,相互協作和協調,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兩化融合”在我國遍地開花,結出豐碩的成果。最終實現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的突飛猛進。

2.明確工作重點,把握主要任務

由於“兩化融合”是一個全空間、全時間、全方位的複雜任務,我們推進“兩化融合”,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把握主要任務。

實施兩化融合,信息產業是基礎,製造業是關鍵,傳統工業信息化改造是重點,服務業與信息化融合是亮點和平台,積極開拓和發展融合型產業,努力提高企業、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合作與交流。把這些重點任務、主要工作緊抓不放,深入推進和開展,就可以圓滿完成“兩化融合”的曆史使命,推動我國信息化和工業化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信息產業是“兩化融合”的基礎。因此,對於信息產業,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元器件、電子專用材料等核心基礎產業,積極搶占全球產業競爭的製高點,重點發展嵌入式軟件、軟件外包、集成電路等產業,使之具備支撐“兩化融合”的能力。由於這些產業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投資強度大,不僅引領著信息產業的變革和更新換代,同時也是其他產業實現高水平“兩化融合”的關鍵環節和著力點,是“兩化融合”的黏合劑和活的“靈魂”。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中的核心基礎產業是信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次,要進一步發展網絡與計算機產品、電子元器件製造等信息產業中的傳統優勢產品製造業。同時,要大力發展數控電子、醫療電子等新興的信息產業,推動通信業、信息服務業、互聯網產業的不斷創新,提高服務水平。

融合型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需要抓住數字電視、手機電視、IPTV、下一代互聯網、太陽光伏、信息家電、汽車電子等一係列新興融合產業發展的契機,加快轉型和發展,加快創新步伐,從而占據融合型產業國際競爭製高點。

要將製造業作為“兩化融合”實施的關鍵行業。用信息化改造製造企業的研發、產品設計、生產管理、產品檢測、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推廣CIMS技術、CAD/CAM技術、數控技術、柔性製造技術、網絡化製造技術、綠色製造技術、個性化定製技術等;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發展現代製造業,促進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要繼續完善和落實鋼鐵、電力、冶金、造紙、石化、化工、中西醫藥、建材、汽車、紡織、煙草等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改造,製定和完善相關行業發展戰略、產業政策,起草相關製度、法規,監控工業行業日常運行,監督行業企業能耗、資源消耗、對環境影響指標狀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生產流程和工藝,促進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要加快信息化與生產型服務業之間的融合,推進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信息化技術在商貿、物流、供應鏈等環節中的應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體係、旅遊信息化等。加強和製定相關規劃、標準,促進傳統商貿、流通方式轉型,建立物流、商貿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通過突出重點,緊抓主要任務,將最終順利完成我國“兩化融合”的曆史使命。

3.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台,信息化為工業化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大好機遇將催生一大批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成果。創新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集中體現,也是企業保持基業長青,能夠持續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所在。貫穿和實施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在信息產業與其他工業之間有交叉性的突破,實現兩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彼此融合、共同創新,形成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新的高潮。

要在全社會範圍內支持創新、鼓勵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當前的“兩化融合”為實現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難得的曆史機遇。“兩化融合”條件下,新的生產組合,新的經營管理模式,新的營銷推廣方式都成為可能,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要牢牢把握“兩化融合”這一契機,爭取多出創新成果,多出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創新分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製度創新。產品創新是指通過實施“兩化融合”,催生大量富含信息化成果的新產品,加強科技成果向產品轉化的能力。技術創新就是要通過實施“兩化融合”,在生產工藝設計、產品設計、產品生產製造、管理、經營、銷售、物流等過程中充分發揮信息化工具的優勢,實現傳統模式改造和生產能力的提高。管理創新是指在“兩化融合”過程中,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對企業生產流程、管理模式進行重新組織,找到最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製度創新是指政府部門、企業在“兩化融合”實施過程中,要敢於進行製度創新,用製度來推動“兩化融合”建設。

(1)國家和地區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國家自主創新體係、區域自主創新體係,加快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製度創新步伐。

(2)高度重視和強調對國家和地區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原始創新能力、重點領域創新能力的培育。

(3)引導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4)為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在人才引進、投資融資、政府采購、稅收、土地等方麵在政策上向實施科技創新的企業作一定的傾斜。

(5)通過論壇、公共服務平台、交流會、評選等形式交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成果,鼓勵先進。

(6)促進官、產、學、研一體化,支持和加快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

(7)以“兩化融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試點示範企業為龍頭,帶動周邊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

(8)出台有利於“兩化融合”創新的政策條件,鼓勵創新。

(9)加強“兩化融合”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10)建立考核、激勵機製,增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動力。

(11)做好對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評估和獎勵工作。

(1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兩化融合”創新成果。

4.官、產、學、研一體化

要理順理清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過程中的組織管理問題,充分協調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關係,形成官、產、學、研一體化的聯動機製。

由各地“兩化融合”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兩化融合”推進事宜,協調各部門、各機構之間的關係,按責分工,緊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兩化融合”。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兩化融合”過程中的領導、組織、協調和引導功能;發揮企業在“兩化融合”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主力軍作用;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在“兩化融合”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中的核心、骨幹作用。通過官、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平台、協商協調機製等方式促進各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兩化融合”創新能力。

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整合資源,出台官、產、學、研一體化的激勵政策,落實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措施。通過製定“兩化融合”實施意見、各項政策和法規、產業規劃等,充分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實施“兩化融合”,充分發揮市場在“兩化融合”過程中的資源配置作用。通過政府采購,以及在人才引進、融資投資、土地、稅收等方麵的傾斜政策,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深入推進“兩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