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潛伏在脖頸和咽喉上的危險信號(1)(1 / 2)

關注你的頸部健康

現在得頸椎病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中,這種病正像毒蟲一樣侵蝕著人們的健康。我們知道,頸椎位於人體的特殊部位,一旦得病,不但危害頭頸,還可牽動全身。頸椎病已成為中老年人的“致殘殺手”,10%~15%的頸椎病患者會出現上肢癱瘓或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的症狀。慶幸的是,現在絕大多數的頸椎病能得到有效的治療,緩解患者的病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隻要積極預防、科學治療,就能很好地防治頸椎病。

一般來說,頸椎病有五種基本類型,它們分別是: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輕的一類,也是最常見、最容易診斷的一種。一般在青壯年身上發生的居多,個別也可在45歲以後才首次發病,這種情況大多見於椎管矢狀徑較寬者。以頸部酸、痛、腫脹及不適感為主,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患者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處於某種體位,個別患者上肢也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一般患者躺下後症狀減輕,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引頸試驗,頸部症狀立即減輕或消失。

神經根型頸椎病:這種類型的頸椎病比較常見,其主要症狀是出現根性痛。在發病早期即可引起患者注意,所以患者前去就醫的時間早,其治療效果也非常好,90%以上的患者可以治愈。由於疼痛症狀是從頸部向遠側手腕部放射,因此,又稱之為“下行性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這一類的頸椎病患者較少見,但此型患者不僅症狀嚴重,且大多數是以“隱性”形式發病,其患者多為中年人。他們逐漸出現手足感覺障礙及肌肉乏力。開始感覺輕微,通常突然有一次跌倒或全身出現“電擊式反應”,方才引起注意。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於椎動脈受到外來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調而產生的一係列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突然,50%以上的患者是突然發病的,原來可能毫無症狀,也沒有什麼預兆,隻是頸部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當即出現眩暈,甚至感到天昏地暗。

交感型頸椎病:這一類型頸椎病的症狀為頸枕痛或偏頭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咽喉不適有異物感、耳鳴、聽力下降、心率不正常、多汗或少汗、肢體麻木、疼痛、胃腸功能紊亂。

有的患者可能會同時患上兩種類型的頸椎病,這類患者被稱為混合型的頸椎病患者。當自己的頸部出現不適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頸椎病呢?下麵這幾個症狀已明確為頸椎病的症狀,如果你符合以下其中一種症狀,即表明已患有頸椎病。

1.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疼痛,而向下加壓則加重疼痛。

2.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你可能患上了神經根型頸椎病。

3.閉著眼向左右旋轉頭頸,可引發偏頭痛或眩暈,你有可能患上了椎動脈型頸椎病。

4.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或(與)下肢肌力減弱及肌體疼痛,你有可能患上了脊髓型頸椎病或是合並頸椎椎管狹窄症。

5.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般感覺,你有可能患上了脊髓型頸椎病。

總的來說,頸椎病的症狀十分多樣而複雜。其主要症狀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麵部發熱、出汗異常。具體來說,患者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裏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患者出現下肢僵硬,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猶如在棉花上行走;另有一些患者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等。

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患者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患者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

頸椎病的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患者的體質有一定關係。大多數患者發病前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不會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但無論如何,即使是一丁點兒小症狀,都不要忽視,最好去醫院就診。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很多,其發病過程也非常複雜。下麵介紹幾種可以引起頸椎病的發病因素。

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範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較高。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