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批評,在麵對比較優秀的作家作品時,往往失去了真正的判斷力,不敢嚴肅認真地給予真正的批評性評價。批評家對當下比較優秀的作家作品進行的毫無原則的吹捧,使得比較優秀的作家極為驕寵,結果,許多作家,一旦出名就遠離文學,或隨意寫作,結果,批評家的文學批評視野充滿了劣質作品。文學被商業化之後,越來越多的作家追求金錢效應,更不在乎文學的真正自由價值。批評家喜歡踏實的不慕虛榮的作家,作家必須有超越世俗的精神與情懷,如果太多的作家被得獎和相關的東西所支配,文學很難有光明前途。批評家應該意識到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是批評出來的,而是創作出來的,而許多藝術家又是不喜歡閱讀文學批評的人,所以,批評家不能直接證明文學批評有助於偉大作品的誕生。
文學批評可以真正地闡釋經典文學作品,或者說,文學批評可以確立經典文學作品在人類思想中的地位。文學批評家作為獨立的思想者,可以與文學創作者一起探索生命,思考生活的價值。作為文學批評家,最好能同時承擔其他的思想任務,即批評家不需要純粹的批評家,例如,批評家可以是思想家,可以是藝術家,可以是政治家,可以是文學史家,隻有這樣,批評家的文學批評才能進行從容的藝術思想判斷。藝術能夠得到真正理解,藝術家能夠得到真正鼓勵,最需要注意的,批評家不能成為偽藝術家的幫凶,批評家也不能為沒有人格情操和自由尊嚴的藝術家辯護。批評家必須堅持自己的正義性,為人民鼓與呼,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與祖國共命運,與人類一切優秀美好的思想共命運,或者說,作為世界公民,擔當人類生活道義的捍衛責任,在人類任何危急的時刻,批評家如果能夠仗義執言,就不失為真正的批評家。與此同時,在和平的時代,批評家應該成為和平的讚美者,自由的歌者,此時,批評家不僅具有自己的尊嚴,而且實現了生命的價值,這是批評家的幸福時刻。
8.4.4批評家的沉思與批評家作為思想家的可能性
批評家的沉思,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批評家對藝術的理解以及批評家對生活曆史人性的理解而顯示的,實際上,要求批評家必須具有真正獨立的思想尊嚴。批評家要立足於生活自身,但不能向任何思想低頭。思想隻能來自獨立的思想意誌,來自於獨立的探索,這思想必須源自於人道、自由和美麗。批評家的思想在於不偏激不保守,但富有思想的啟示性,批評家的沉思與高尚人格,源自於批評家自身的偉大生命想象力和人格自由精神。批評家要想贏得作家和讀者的尊重,與批評家的思想有關,也與批評家的人格精神有關。批評家的思想必須是敏銳的,雖然不可能像哲學家那樣係統、冷峻和完整。批評家更像自由的思想家,要適應作家的要求,即批評家不可能隻是哲學的語言,更需要從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學方麵進行思考,正如我反複堅持的那樣,更多地需要運用“詩性綜合解釋的方法”。批評家必須具有廣博的思想,它的思想,既要涉及人生的知識,也要涉及批評家的整個文化的知識,因而,批評家的思想,以形象的感知為基礎,最終上升到生命認知的高度。批評家的思想,以人格自由為依據,即批評家已經形成了完整而堅定的人格要求。他以他的理想來評價文學,文學批評就成了作家堅定的理想證明,此時,批評家不僅是為了文學的自由,而且也是為了自身的生命證明。
批評家的人格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批評家不屈服於世俗的觀念,也不屈服於傳統的觀念,它堅定地指向自我的思想世界。批評家的較量,不是藝術的較量,而是思想的真正較量,事實上,藝術形式,在批評中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思想地位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思想是人的根本困惑,而且,隻能在思想層麵上才能與藝術家形成真正的交流,說到底,大多數藝術接受者,是“為了快樂而欣賞藝術”。
批評家的職業,決定了批評家不能隻為了快樂而欣賞藝術,他/她必須為了更為崇高的藝術目的和思想目的而評價藝術,這個目的,決定了批評更需要思想。批評家的發言,並不總是自由的,任何批評必然涉及各種禁忌。批評家隻能從信念理想和公正出發批評,此時,就需要打破禁忌,敢於挑戰權威,敢於道說真相。批評是需要正義的,因為批評的正義隻能源自於真理,而不是個人意氣用事,批評家,堅定地指向自由的社會價值信念。批評家用批評的語言,像藝術家一樣的富有激情的語言從事藝術的分析和批評,因而,批評家是富有激情的人。批評家的思想,不是隨意的,真正的批評家,不是單一的批評家,他/她往往在哲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方麵有著專門的知識,這種多文化視野,使得批評家的思考變得深入透徹。批評家堅定指向樂觀的文化人生,批評家是對生活有著智慧的人,因而,批評家必須有樂觀的人生信念,這樣,批評家才敢於批判黑暗,才能樂觀地展望未來,不至於對人生絕望。絕望的批評家是需要的,批評家對人生悲觀絕望,可以給予人生以警醒。批評家在與黑暗和邪惡鬥爭時,就不會充滿自信,如果一切皆悲觀絕望,奮鬥就沒有力量,隻有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樂觀和信心,才可能戰勝絕望,自由地擁抱生活。批評家堅定地指向某種宗教信念,是批評家信仰的自由表達。批評家思想的深刻,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宗教信念支撐的,因為宗教是生命的重要超越方式,它提供了許多思想智慧,能夠幫助批評家戰勝人生的苦難。基督教神學和佛教思想,事實上與批評家的文學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宗教信念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真正解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有宗教信仰,涉及宗教的人生理解,批評自然需要宗教的知識和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批評自身需要宗教的理解方式,這是因為人生需要宗教的理解。總之,人生有多麼豐富,思想就有多麼豐富。文學批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打開一扇窗戶,讓批評家能夠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看世界。從總體上看,批評家大多不如自由而偉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