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批評家,不是外界賦予他文學批評的任務,而是出自他自身對文學的真正熱愛與真正理解。按照布羅姆的經驗,他七歲開始閱讀文學名著,十五歲時已經讀完了西方的主要經典名著,由於這種對文學的熱愛,他選擇了文學並以文學批評作為終身事業。他對西方文學經典進行深入的解讀,雖然在文學批評理論上並沒有真正的思想建構,要想成為文學批評家,對文學的熱愛是最重要的,隻有熱愛文學才能真正理解文學的精妙與美麗。不過,僅有對文學的熱愛還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它還需要文學批評者能夠自由地思考並且能夠深入地解釋,這樣,才不會成為單純的文學欣賞者,而是真正的批評家。由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目的出發,所以,文學批評活動很難對批評家形成總體要求,但是,基於文學批評本身,還是可以對批評家的精神素養和批評的職業要求,對批評家的思想能力進行綜合判斷。就基本價值標準而言,批評家必須是熱愛文學的人,必須是對生命和思想充滿體驗的人,必須是善於思考社會人生和文化的人,必須是有豐富思想經驗的人。熱愛文學,對於批評家極其重要,真正的批評家,最初一定熱愛文學從事寫作的人,許多批評家由詩人承擔,而且,大多數批評家出自大學文學係。在文學係的人,大多做過“詩人夢”或“作家夢”,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大多數文學係學生選擇了研究性閱讀,他們閱讀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和文學作品解釋方麵受到了嚴格的訓練,於是,對文學的解釋更具有說服力。
許多小說作家或劇作家,往往沒有經過學院嚴格而全麵的文學訓練,更多的是從生活出發,從個人喜好出發,有選擇地閱讀文學,而不是全麵地研究文學。他們對文學的閱讀,完全不是為了評價,而是為了創作,從創作目的出發解釋文學,與從批評目的出發解釋文學相比,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批評家的成長,與這種嚴格的文學訓練有關,與此同時,由於對文學的理解深厚,批評家對文學的判斷更趨理性。批評家,除了接受文學的訓練,還需要對思想有其深刻的理解,應該看到,中外哲學與文化理論思潮,直接影響了批評家的思想判斷。文學批評,通常,要從兩方麵予以拓展:一是從新思想新方法新觀念出發,通過思想或思潮方法來解釋文學作品。批評家先有了批評的方法和觀念,然後,再運用批評的方法與觀念來解釋作家作品,這樣,對不同的文學作品,可以從思想方法或思想觀念出發獲得理解。這是文學批評思潮的重要表現,特別是現代文學批評中的馬克思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神話原型批評和精神分析批評,這些文學批評思潮,直接受到了時代哲學思潮的影響。二是從文體出發進行文學批評,這是更為本色的文學批評方式,它立足於文學自身,而不以思想來圖解文學。這一批評選擇,重視審美理解與生命理解,他們從體驗出發,將生命的所欲與所歌進行生動而形象的表達。通過語言把握文本,通過形象進入思想,通過思想理解文明,最終,形成文學的係統價值思考,因此,作為真正的批評家,既需要思想的訓練,又需要藝術的訓練。
批評家必須具有文學的審美想象力與生活的真理判斷力,應該具有豐富深刻的生命經驗、生命渴望、生命理想和生命意誌。從生活與藝術自身即可看出,人類生活與藝術總是源自於生命的內在需要,不過,生命藝術往往並沒有顯示特別的意義與價值,通常隻是生命表現本身。當生命表現出自身的美麗,藝術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生命體驗,是文學批評最重要的資源,即批評家必須深刻地理解生活曆史文化生命。隻有真正在文學存在之中浸潤,批評家才能獲得評價文學的最重要的思想資源,評論文學的尺度,來自於文學理論,也來自批評家對生活的理解。在生命的理解中,批評家對人生形成了自己的親在式看法,即批評家運用他的人生經驗來評價文學,這不是純粹的科學知識,而是生命經驗與生命理想,乃至生命常識與良知判斷。批評家,必須是對生活本質和生命真理有著真知灼見的人。當批評家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知道:真正的生命應該如何生活,真正的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真正的人應該如何理解生活。批評家必須堅守美的正確的生活道路的信念,隻有堅信自由生活的價值,認識罪惡生活的反社會本質,才能深刻地理解人性,充分地把握人性的豐富複雜性。他可以根據生命的準則,判斷生命的意義,理解人性的複雜性,知道善惡並存,知道人的原罪,同時,也知道人的不自由,人的等級,人的殘忍自私。他知道人的尊嚴以及人對美好的追求,知道邪惡的人對文明生活的否定與破壞作用,知道善良的人在經受良心的考驗和內心的折磨時選擇正義的生命價值。人類因為有了善惡判斷,具有正義美好生活的渴望,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與邪惡鬥爭,顯示出道德的價值,這就是文學的希望,文學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