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腦的成長也是“3歲看老”(1 / 1)

沒有希望和夢想,最嚴重的情況是,幼年時期所處的環境沒能好好培育同感腦。

有句話說“3歲看老”,這在腦科學上已經充分證明。

3歲之前的孩子的大腦變化很劇烈,這種變化會極大影響他的一生。

我研究的課題—血清素能神經的出生後發育—也顯示,3歲之前出現了劇烈的變化。血清素能神經和同感腦的發達緊密相關,同感腦控製著大腦皮質,這時,采取何種培育方式,對整個大腦的發育十分重要。

那麼,要讓大腦好好工作,讓生活擁有夢想和希望,從小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呢?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時的母子分離,也就是母親和孩子分開的情況。

母子分離,對幼兒來說是最大的壓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全力發動五感“讀”母親的心。

據說人類的嬰兒是在未成熟的狀態下出生的。確實,和動物不同,人類的嬰兒不會自己走路,也不會自己喝母乳。但是,我認為在交流上,嬰兒和大人擁有差不多相同的能力。

當然嬰兒不會說話,雖然能力相同,但交流方法不同。嬰兒擁有的是非語言性的交流能力。所謂交流,就是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意圖、欲望,自己想要什麼。嬰兒即使不用語言,實際上也充分達到了目的。嬰兒向母親傳達了自己的需求,母親也充分理解了嬰兒的需求。

嬰兒在喝奶的時候感覺到母親的呼吸,皮膚的觸感,聞到母親的氣味,從母親的聲調感受到母親的心情。這種無語言交流刺激了腦中最有人性的同感腦的發育。

也就是說,孩子被母親抱著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通過非語言性交流,促進同感腦發育的重要時間。

不需要特別做什麼,隻要被母親抱著,孩子就能用非語言性交流能力,讓同感腦逐漸發育。

但是,如果在這段重要時期母親因為工作長時間和孩子分離,就算在一起時也不抱孩子,放在一邊,孩子就無法培養這種能力,隻是身體長大。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也是成長的一大阻礙。

孩子在1歲左右學會說話,獲得這種語言能力,也需要通過非語言性交流和感情表達充分培育同感腦。

要充分培育同感腦,不能把3歲前的孩子和母親分開,同時要盡可能多地進行肌膚接觸。抱在懷裏,溫柔撫摸,母親和孩子的接觸,看似自然而然的無心舉動,實際上正培育著同感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