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母子分離”的壓力也會影響到母親(1 / 1)

讓前運動區發育,人才會成長為“人類”。

嬰兒時期,不用特別做什麼,隻要和母親在一起,同感腦就會發育。

那麼,不幸和母親分離的孩子會怎麼樣呢?

這關係到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同感腦的發育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前運動區發達是人類固有的特征,所以不可能通過實驗來證明。雖然不能斷言,但我認為,在腦完全具備語言功能的10歲前,培育同感腦很重要。

因為各種數據表明,孩子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培育著同感腦。

不過,就算母子分離,也會有人把孩子養大。在這個過程中,就算有程度上的差異,孩子仍會運用非語言性交流能力使同感腦發育。

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的集體生活中,不斷犯錯誤,不斷學習新的東西,讓包括同感腦的前運動區不斷發育。

所以,不管哪種養育方法,都不能說同感腦完全得不到發育。

而且,幼兒期的發育隻要不為零,到了某個年齡,也可能加強同感腦的機能。

語言能力也是一樣,我們小時候毫不費力就能在生活中學會語言,長大後學習外語總有點兒吃力。雖然吃力,但不是學不會。人腦對環境的彈性適應性,超過我們的想象。

相反,運動不足,拒絕和他人交流,即使前運動區已經很發達,腦的機能也會衰退,變得易怒,患上憂鬱症,變得自閉。

孩子隻要和母親在一起就好了。身為男性,我這麼說也許會被認為是主張男尊女卑,但考慮到人類的腦男女有明顯不同,不得不說,有些工作適合男性,有些工作適合女性。

特別是,隻有女性能生孩子,女性的身體和腦的構造和係統,都充分適應這個目的。近來,生孩子後仍然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都希望早點重返職場。但是,母子分離不光對孩子是一種壓力,實際上對母親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母子在3歲前親密生活在一起,對雙方的大腦都有好處。

育兒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母親和孩子的接觸能治愈辛勞,讓人能夠忍受這種工作。

日本一直以來為了女性能夠參與社會付出很大努力,建設起了現在這個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最後出現了少子化、少年兒童犯罪、女性負擔增加等以前沒有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根源不正是“母子分離”帶給母親和孩子的壓力嗎?

我並不是說,女性還是應該在家裏養孩子、做家務,而是女性要在從事隻有女性能做到的“生孩子”這項大事業期間,在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重要的3歲前,能夠安心育兒。創造這樣的環境,對健康養育繼承未來的孩子來說,非常必要,這一點大家必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