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在國外軟件大舉進軍中國,搶走了漢卡的市場份額,侵占了巨人集團其他軟件產品的生存空間之後,急於從IT困境中突圍的史玉柱把目光轉向保健品,斥資1.2億元開發全新產品——腦黃金。一旦選準新的目標,史玉柱強烈的營銷意識再次顯現。首先,是廣告戰。1994年秋冬,腦黃金上市之後,在江浙與另一保健品品牌多靈多魚腦精遭遇,在媒體上打起廣告戰:多靈多投入100萬元做廣告,腦黃金隨即投入200萬元。在廣告語上,瞄準多靈多魚腦精的“五盒一療程”,腦黃金打出“四盒見效”。在媒體投入上,腦黃金在中央電視台以形象宣傳為主,比如12月1日在A特段播出30秒廣告;區域媒體以功能訴求為主,側重地方日報、晚報,三天一期,輔之以科普文章,加上海報、掛旗等戶外宣傳。那時候,腦黃金僅在華東地區每天的廣告投放額就高達10萬元,但其投入產出比卻達到了1∶8。其次,建分公司,設營銷部,強力出擊。1994年11月,腦黃金全國市場啟動,史玉柱把市場分為華東、華南、中南、西北、西南、華北、東北七大片區,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分公司,要求建分公司、培訓考核、實現銷售回款“闖三關”。史玉柱對時間的要求很嚴格,比如在華東市場試銷期間,分公司必須建成。有的分公司經理直接帶上彙票赤膊上陣,不到一個月建好一個分公司。史玉柱親自主抓銷售人員的培訓工作,他對每一位分公司經理都灌輸同一種理念:健腦觀念與渠道網絡經銷的場麵要鋪開,最重要的是“回款才是硬道理”。集團總部設立營銷管理部,不停地向分公司經理施壓。再次,各類促銷鋪天蓋地。在硬廣告全麵開花的同時,史玉柱要求加大軟性宣傳的比重,注重收集消費案例,進行腦黃金臨床檢驗報告、典型病例以及科普文章的宣傳。為了配合宣傳,《巨人報》的印數達到了100多萬份,以夾報贈送和直投入戶等方式廣為散發,成為當時中國企業印數最大的“內刊”。
第一戰役從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僅僅4個月,在供貨不足的情況下,回款突破1.8億元,“暴力營銷”成果顯著。在當時的三株、太陽神等保健品還在對農村做刷牆體廣告的時候,“既有賊心又有賊膽”的史玉柱采用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狂轟濫炸式的廣告策略加之渠道建設和嚴格管理,讓一款全新的保健品在12億中國人中家喻戶曉。當年,史玉柱和他的腦黃金一起,成為婦孺皆知的明星。
少年得誌、輕鬆擁有巨人集團並因推出腦黃金而名噪一時的史玉柱,腦黃金保健品管理不善,盲目地擴張而導致市場迅速萎縮。1998年,史玉柱開始策劃腦白金的市場推廣。腦白金運用腦黃金的營銷策略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占領全國市場,穩居保健品市場榜首。在腦白金的開發過程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史玉柱天天跑藥店、跑農村、去跟他的未來消費者們交流。開拓無錫市場時,當地幾百家藥店他都跑過一遍。接下來每次啟動一個市場,他都是這麼幹的。他認為,老板衝在第一線了解到的情況,跟聽彙報來做決策,完全是不同的兩回事。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下麵員工即使在大年三十,也仍然堅守在全國50萬個商場和藥店裏麵,別人早回家過年了,史玉柱的9000名員工還依然頂著寒風在那裏一絲不苟地搞腦白金促銷。腦白金麵市6年來,它基本上保持了銷售上升的勢頭,即使在銷售額突破10億大關之後,其銷售額還在緩緩上升。史玉柱不僅已經創造了腦白金銷售的市場神話,而且,他對這神話的延續充滿信心。在2001年,史玉柱就徹底地把腦白金賣掉了。
史玉柱取得了多少回報?粗略計算:上市公司健特生物2001年報稱公司10轉增7股派1元,上海華馨由2800萬股增至4770萬股,分紅4770萬;2001年3月健特生物從上海華馨手中購買無錫健特39%的股份,支付現金1.22億元;健特生物中報10送2轉增1,派現0.5元,華馨增至5700萬股,進賬2850萬;通過此次無形資產轉讓,上海健特再進1.46億元。
史玉柱為什麼急於離開腦白金?他下一步準備做什麼?事實上,下一個目標已浮現,依然是保健品——黃金搭檔。據悉這是由中國營養學會、瑞士羅氏維生素公司、上海黃金搭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生產的一種保健品。其特點就是“創造性地在複合維生素裏添加礦物質”,因此命名為“黃金搭檔”。從11月份開始,央視黃金廣告時段中,腦白金之後緊跟著的就是黃金搭檔。腦白金的成功80%歸功於廣告,但黃金搭檔的試銷城市多數禁止宣傳畫、大模擬盒、櫃台牌等包裝手段。電視廣告此時也成了一個尷尬——由於保健品市場產品眾多,針對黃金搭檔“補充維生素”的巨額宣傳,基本在“為他人做嫁”——在黃金搭檔強大的廣告媒體運作推動和科普教育下,整個維生素產品銷量在逐步攀高,但黃金搭檔的銷量卻增長緩慢。然而現在黃金搭檔的成功不得不承認史玉柱的確是一個營銷天才。
北京時間2007年11月1日21∶00,紐約證券交易所早市9∶30一聲鍾響,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18.25美元,超過發行價17.74%,總市值達到42億美元,融資額為10.45億美元,成為在美國發行規模最大的中國民營企業,史玉柱的身家突破500億元。此次巨人網絡上市,直接造就了21個億萬富翁、186個百萬和千萬富翁。像平常一樣,史玉柱依然是一身白色運動服打扮,而穿運動服到紐交所敲上市鑼的,史玉柱還是第一人。
苦難也是一種財富——潘石屹
潘石屹,大學畢業後到國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開始在深圳和海南開創自己的房地產開發生涯。1992年,潘石屹與人合作共同創建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房地產。1995年,潘石屹與張欣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
潘石屹是老大,他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二妹一度送給別人,又要了回來。最小的妹妹因為母親太餓沒有奶水,而送給一戶姓董的人家。當時潘石屹母親唯一的要求是:“誰家有奶羊,就送給誰。”
若幹年後,在北京朝外SOHO,講到激動之處的潘石屹伸手虛指遠處:“天水往東,翻過秦嶺,就是八百裏秦川。”那是天水人向往的富裕地區。
離家去讀中專的少年潘石屹預料不到15年後的這一天。當時他煩惱的是,沒有一分錢生活費的情況下,如何在中專生活下去。
中專在省城蘭州。潘石屹離家求學,家裏一分錢也拿不出來,隻給他買了一張上蘭州的火車票。父親潘詩麟送兒子去火車站。當時潘石屹隻有16歲,因為生活不好,發育慢,長得很瘦小,隻有一米五多一點。他背著一床棉被,被子裏包著一件棉衣和一條褲子,這就是他帶走的所有家當。潘石屹瘦小的身軀背著棉被,一步一步地挪動,慢慢消失在火車站長長的甬道裏。望著兒子的背影,潘詩麟這位中年漢子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啜泣起來。
在潘家始終堅持著的讀書人家的驕傲裏,隱約可摸索到這種精氣神的脈絡。潘詩麟家的客廳有兩麵牆是書架,書很雜,天文、地理、曆史、中醫、歐洲文學、日本古典文學……潘詩麟平常就待在家裏看書、看電視、練書法,再就是下棋。和父親一樣,潘石屹也特別愛讀書,他最喜歡的書是《平凡的世界》,這部書他看了7遍。無論主人公孫少平還是孫少安,他們的經曆和他的經曆都特別像,深深激勵並改變著潘石屹。
潘石屹的母親癱瘓後,潘詩麟想盡辦法在農閑的時候掙錢。他利用下雨天,做木椅子賣。買2元的木料,做成椅子賣7元,可賺5元。做椅子得讓潘石屹打下手,幫他畫線。這是潘石屹11歲時的事情。一天,他告訴他母親:“人家小孩下雨天都去玩了。隻有我爸要我幫著幹活。”潘母嚴肅地告訴他:“你現在太小不知道,等你長大就知道了,我們再辛苦,吃的也是幹淨的飯,知道你父母的飯是靠自己勞動、靠本事掙來的。”媽媽的意思是說,她不一定能看到潘石屹長大。但是要讓他知道,父母親是正派人,靠勞動吃飯,飯是幹淨的。這次過後,潘石屹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懂事了,他再也不抱怨了。每逢下雨天,他就主動把木料搬出來,幫父親做椅子。
潘詩麟說:“在農村,不努力就沒法存活下去。所以,就千方百計地往前走。但是要走正道,從不想歪的、邪的點子。”
貧窮對於當年的潘石屹,以及他的父母、他的弟弟妹妹來說,意味著困厄、煎熬、羞恥,甚至屈辱。也正是那些貧窮磨煉出了這個身家200億元的中國富豪。
永遠的商業界神話——斯蒂夫·喬布斯
他是一個美國式的英雄,幾經沉浮,依然不倒。他掀起了個人電腦的風暴,改變了一個時代,12年後,他又卷土重來開辟了第二個“蘋果時代”。
1955年2月24日,斯蒂夫·喬布斯剛剛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就被無情地遺棄。幸運的是,一對好心的夫妻收留了這位可憐的私生子。
19歲那年,剛念大學一年級的喬布斯,突發奇想,輟學成為雅達利電視遊戲機公司的一名職員。
1976年,喬布斯、沃茲及韋恩三人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電腦公司。公司的名稱由偏愛蘋果的喬布斯一錘定音——稱為蘋果。而他們的自製電腦則被順理成章地追認為“蘋果1號”電腦。
1977年4月,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在西海岸開幕了。為了在展覽會上打出名聲,喬布斯四處奔走,花費巨資,在展覽會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攤位。更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蘋果2號樣機,它以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鮮明特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股票公開上市,460萬股在一個小時內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喬布斯作為公司創辦人當然是排名第一。
1985年9月17日,喬布斯因為種種原因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創辦了“Next”電腦公司,繼續他的事業之旅,但“蘋果”的輝煌在他離開之後不再繼續了。
1996年12月17日,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重回蘋果。1998年,iMac背負著蘋果公司的希望,寄托著喬布斯振興蘋果的夢想,呈現在世人麵前。大獲成功。
道德榮譽言而有信——郭鶴年
郭鶴年一人身兼“三王”稱號,先是享有“亞洲糖王”的美譽,後來又有“酒店大王”之稱,到現在又被稱為“傳媒大王”,他的事業不僅於此,他創造的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涉及諸多領域。
1924郭鶴年生於印尼柔佛州新山市家中。他自幼聰明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博覽群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英文學校畢業以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
1949年,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的新山市正式成立,郭鶴年任董事長。經營業務以大米為主,兼營食糖、麵粉等業務。
1955年,郭鶴年把公司的業務轉移到食糖上,並創辦了馬來西亞第一家製糖廠。到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集團控製了10%左右的份額。在馬來西亞的糖業市場上,郭氏企業則占到了80%的份額。郭鶴年成了名副其實的“糖王”。
1962年,為了擴大自己的麵粉經營,郭鶴年投資興建聯邦麵粉廠,從加拿大、澳大利亞進口小麥加工麵粉,同時大量發展食品加工、食用油提煉等,形成糧油生產、食品加工銷售一條龍企業。80年代,為充分利用麵粉食油等企業原料,又開辦飼料加工業。
1968年,鑒於馬來西亞航運業被外方壟斷局麵,郭鶴年積極支持政府建立自己的航務公司,由他出資7.7%的馬來西亞國際航空公司應運而生。從1968-1977年,郭鶴年一直擔任大馬國際航空公司董事主席。1976年,該公司盈利高達1800萬馬元。1977年,郭鶴年又在香港成立自己的利克務輪船公司,擁有5艘新船,總噸位在2.5萬噸。
1970年,郭鶴年開始投資旅遊賓館業。他獨資在新加坡修建香格裏拉大酒店,成為當時新加坡最豪華的五星級賓館。1981年,又在香港建造同名大酒店,並以豪華的設施、優質的服務,得到香港“最佳賓館”的殊榮。接著,他又在吉隆坡、檳城、曼穀、漢城、北京等地興建香格裏拉酒店,構成亞太地區最大的酒店集團。郭鶴年也因“香格裏拉”而名聲鵲起,成為名重一時的“酒店大王”。
1980年,郭鶴年出資22億港元入股香港電視。1993年10月,郭鶴年的嘉裏傳媒有限公司買下了《南華早報》的控股權。通過《南華早報》,郭鶴年持有香港電視企業的三成股權,市值3億多元,是香港電視業的第二大股東,成了“傳媒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