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郭鶴年退休,將事業交給他的兒子們。不過事實上,他是退而不休,仍然擁有郭氏集團的最高決策權,尤其是在對中國內地與香港的投資方麵。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人們依然可以看見郭鶴年忙碌的身影。
有遠見才會有世界——施薇
在每次抉擇麵前,沒有遠見的人隻看到眼前的、摸得著的、手邊的東西,相反,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整個世界,一個人如果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須有長遠的目光,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機會。
1996年,施薇14歲。這一年,她初中畢業。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這麼小的年齡,她已經長到了175厘米的高個,在同學中像個小巨人。如何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同學們都考高中,按常理她也應該按照這條約定俗成的路子走下去,但是施薇有自己的主見,她不能讓自己的“身高資源”浪費了。她報考了南昌市第一職業學校模特表演與設計班。這不失為一個遠見之舉。
1997年,念到二年級的她得到消息:江西時裝表演藝術團麵向社會招生。她心裏翻騰起來,去還是不去?去,學業沒完成;不去,機會難得,一個人一生能遇到這樣的機會不多。她把自己放在整個人生的過程中來考慮,是有遠見的表現。經過反複思考,她覺得機會更重要,毅然決定放棄學業,報考時裝表演藝術團。隻是她僅有15歲,卻非常有主見了。
隨之而來的是艱苦的訓練。同學受不了就哭,她不哭。她說必須得付出。她咬緊牙關挺著。1998年去北京訓練,準備參加第二年的“模特之星大賽”。陰錯陽差,大賽卻沒參加成,同學們吃了不少苦,都打道回鄉,她卻留下了。她說:“往遠一點看,總會有機會。”
果然有了機會。她參加了一次比賽,雖然因為特殊原因沒能獲獎,但是請她拍攝企業形象和電視廣告的公司找上門來。短短的幾個月就有6家公司聘請她。又過了幾個月之後,她又遇到了機會,她在一次比賽中摘取了“1999最佳中國職業時裝模特”的桂冠,她成了名模。
一年多的周旋,她看清了一個又一個模特比賽的內幕。她說,與其把精力耗在比賽奪冠上,還不如自己另外再開辟一條路。施薇的小小年紀就已經具有了相當成熟的遠見,她邁出了與她的年齡不很相稱的人生一大步。
施薇17歲時,用自己拚搏掙來的錢注冊了模特培訓公司——北京歐格美模特培訓有限公司,她開始創業。2002年她20歲時,與澳大利亞澳聯集團合作,在家鄉建起了施薇國際藝術學院。
不屈命運的無畏者——哈特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強者才能生存得更好。每個人總會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地方,但這不能成為退縮和逃避的借口,隻要放下姿態,不停地去奮鬥,就一定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家貧沒有讀多少書,他去了城裏,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發現城裏沒一個人看得起他,因為他沒有文憑。
就在他決定要離開那座城市時,忽然想給當時很有名的銀行家羅斯寫一封信。他在信裏抱怨了命運對他是如何的不公:“如果您能借一點錢給我,我會先去上學,然後再找一份好工作。”
信寄出去了,他便一直在旅館裏等,幾天過去了,他用盡了身上的最後一分錢,也將行李打好了包。就在這時,房東說有他一封信,是銀行家羅斯寫來的。可是,羅斯並沒有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在信裏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羅斯說,在浩瀚的海洋裏生活著很多魚,那些魚都有魚鰾,但是唯獨鯊魚沒有魚鰾。沒有魚鰾的鯊魚照理來說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為它行動極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裏隻要一停下來就有可能喪生。所以,為了生存,鯊魚隻能不停地運動,不停地為生存而奮鬥。很多年後,鯊魚擁有了強健的體魄,成了同類中最凶猛的魚。最後,羅斯說,這個城市就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擁有文憑的人很多,但成為強者的人很少。你現在就是一條沒有魚鰾的魚……
那天晚上,這個年輕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著羅斯的信。突然,他改變了決定。第二天,他跟旅館的老板說,隻要能給一碗飯吃,他就可以留下來當服務生,連一分錢工資都不要。旅館老板不相信世上有這麼便宜的勞動力,很高興地留下了他。
10年後,他擁有了令全美國羨慕的財富,並且娶了銀行家羅斯的女兒,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華爾街的奇才伯樂——皮埃爾·杜邦
時至今日,全美50個州,無論何處,無不受到杜邦家族的影響,這絕不是誇張,杜邦符合企業大集團,就像一株巨大的根深葉茂的樹,集團下屬的企業包羅萬千……
1870年,第五代的皮埃爾·杜邦誕生。他和帶領全家13口人乘帆船來美國的先祖同名同姓。皮埃爾·杜邦自幼聰明好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9年間,他一直致力於化學研究,獲得了兩項無煙火藥專利。
1902年,杜邦當上總裁。杜邦總公司移入威明頓,落腳在一座8層樓的大廈中。在7月的美國獨立紀念日中,杜邦公司舉辦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慶祝會,會場高朋滿座,家族親友連同900名公司員工,共計有3000多人,在夜晚的特拉華河畔歡聚,人們飲著香檳酒,翩翩起舞,還欣賞了焰火表演。
1914年,一戰爆發。杜邦公司的火藥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杜邦向華爾街大闊佬摩根貸款1400萬美元。貸款之前,杜邦反複琢磨過,年息是6%,而且要拿公司股票作抵押,到時候假如還不起,公司就要落入摩根的把握之中了。但他分析,美國遲早會介入歐洲戰爭,對火藥的需求將猛增,到那時,杜邦公司將攫取巨大的利潤!
1938年9月21日,全美國的報紙都用大量篇幅,報道了杜邦公司“尼龍”的出現。由卡羅薩斯博士8年前開始研製的成果,終於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尼龍不負眾望,大受歡迎,出盡了風頭,連人造絲和人造纖維也被它取而代之。杜邦公司先讓公司內的女秘書們試穿尼龍絲襪,然後投放市場。尼龍剛一上市,全美國各地女性看到廣告後,便湧進百貨公司及零售店,銷售盛況空前。
1945年8月6日,杜邦公司製造的鈾235原子彈投在了日本廣島;同年8月9日,美國人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鈈239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杜邦家族滲透到了美國政界。朝鮮戰爭時期杜魯門總統的國務卿艾奇遜原就是杜邦的法律顧問;當時的司法部長克拉克,是杜邦的心腹;國防部長詹森也是杜邦的人。就連中央情報局長達列也曾在杜邦直屬的聯合水果公司任董事長。
1954年4月5日,為杜邦帝國起著承前啟後作用的皮埃爾·杜邦與世長辭,享年85歲。
工作永遠追求卓越——托馬斯·約翰·沃森
他是20世紀偉大的企業家,他締造了這個世界上最為成功、最令人羨慕的公司,而他個人的魅力絲毫不亞於IBM本身,多年來,IBM始終以超前的技術,出色的管理和獨樹一幟的產品領導著全球信息工業的發展。
1874年2月17日,他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為了減輕父母負擔,他17歲就進入社會。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銷縫紉機成為他第一份工作。
1914年,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華爾街最紅火的金融家,號稱“信托大王”。他對沃森的才幹早有所聞,旋即聘任他為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的經理。到1919年,公司的銷售額高達1300萬美元,利潤也升至210萬美元。
1924年2月,已經身為公司總經理的沃森決定將公司更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簡稱IBM。從此,他抹去了同任何人有關聯的最後痕跡,開始了自己與IBM融為一體的後32年生涯。
1946年,IBM推出第一台電子計算器,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電子部分電機的數字計算機,這台機器安裝在IBM紐約總部,直接向參觀者進行實際操作表演。
1956年,剛剛完成權力交接的沃森因為心髒病去世了。而1955年是他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年,公司收益7億美元,幾乎是1946年的6倍。
在他的領導下,IBM從一個中型公司成長為世界最大的企業之一,而且他還將IBM從機械製表機引入了計算機領域,並在這一領域稱霸一時。
“經營之神”譽滿寶島——王永慶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台灣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生於台灣日治時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屬台北縣新店市),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為台灣著名的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被譽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當時,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為生,隻能勉強糊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微薄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隻得臥床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台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問題隨之而來,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後沒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城裏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顧客。不過,16歲的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照現在的話說,王永慶向嘉義縣老百姓提供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個性化服務,在維係客戶關係上逐漸占了上風。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幹淨,買主得到了實惠,一來二往便成了回頭客。有篇文章說,起初王永慶的米店一天賣米不到12鬥,後來一天能賣100多鬥。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築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50年代初,台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後,認為台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願向台灣的塑膠工業投資。出人意料的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蕩產!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鋌而走險。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為,燒堿生產地遍布台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王永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但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台灣隻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精明過人的王永慶,竟敢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台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隻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台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從那以後,王永慶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現在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目前,台塑集團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台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台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台幣。根據台灣《天下雜誌》近年對島內2000家大企業實力狀況的調查,台塑集團已經躍居台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王永慶也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福布斯》全球頂級富人榜。2002年,盡管王永慶宣布退休,不再過問集團的具體經營事務,但仍是集團與主要企業的董事長,是台塑集團幕後的舵手與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