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高校的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2 / 3)

(2)建立黨委書記負責的預算績效評價委員會實行預算績效評價,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誰來對預算績效負責。我國香港和美國、澳大利亞高校的普遍做法是設立專門的預算績效委員會來對預算績效負責。但這個預算績效評價委員會由誰來牽頭呢?我們認為,高校能夠選擇的最佳方案是將預算績效評價委員會設在校黨委會,由黨委書記對其負責。這是因為:高校財務部門是製定預算政策和分配預算資金的職能部門,是學校資金管理和監督主體,但由於財務部門的本身局限性,以及預算資金涉及教學、科研、資產、後勤等各個方麵的特殊性,可以考慮建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教務、科研、資產、後勤、財務、審計等部門處長為成員的預算績效評價小組,以提高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建立收支預算計劃、決策、管理的監督和製約機製,實現預算績效評價考核工作製度化、規範化、法製化。

(3)預算績效指標評價的實施主體是校(院)務委員會和中層單位及個人作為最高決策機構的預算管理委員會在預算績效評價中的職責定位應該根據要求對預算方案的審批、對預算決定的下達、對預算矛盾的協調以及對預算結果的考核,而不是對預算的具體分解和執行。預算實施的最高主體是校(院)務委員會。除此之外,根據預算績效評價涉及高校的各個方麵,並對高校中每個組織甚至每個人都提出目標要求和考核措施。因此,它調動起了各個組織的參與意識,無形中賦予了每名教職員工的實施責任。隻不過對於校(院)務委員會和中層單位及個人而言,他們在承擔預算實施責任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側重於對整個預算實施的組織,後者主要側重於對具體預算指標任務的落實。

7.3.2.2 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的設計理念

(1)根據學校的長遠規劃,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確定學校當年預算管理的總體目標,這項工作由學校預算管理委員會完成。該委員會由主管校長為領導,以財務處為中心,由審計、人事、教務、科研、基建、後勤等部門的人員組成。該委員會除擬訂預算管理目標外,還要確定優先安排的事項清單。同時對預算編製和預算執行進行全程控製。

(2)根據總體目標進行細化和分解,在推行部門預算的基礎上,形成各部門的具體目標。

(3)根據部門目標,編製支出預算,預算由營運預算與資本預算構成。其中營運預算是高等院校為維持日常運轉而編製的預算以貨幣計量為單位,將學校全部收入和支出編製全口徑的收支預算。資本預算是一種對可能會改變學校資產結構的建設項目規劃和候選方案進行彙總加以評估的預算。將目標分解為預算,從而為預算管理委員會提供決策依據。

(4)根據學校下達的預算指標,結合各單位及項目的執行情況,依據學校製定的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進行分析、總結,按照規定進行獎懲,並適時調整、完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係。

7.3.3 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的建設

7.3.3.1 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模型

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是以管理學中的戰略績效管理理論為基礎的。這一理論來源於企業行為研究領域。績效評價早在19 世紀初已見雛形,發展到20 世紀90年代後,美國哈佛商學院Robert S。Kaplan教授提出的平衡計分卡,標誌著績效評價進入戰略績效管理(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階段。戰略績效管理是將企業戰略目標進行層層分解,並通過BSC(Balanced Score Card)、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和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等方法製定績效指標體係,然後再通過確定績效目標和編製預算統一協調企業內部行為,從而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個循環往複的動態過程。與企業類似,高校績效評價與預算同樣存在著緊密的聯係。

7.3.3.2 製定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的工具

根據績效評價管理理論,BSC、KPI和AHP是戰略績效評價管理體係得以運作的基本工具。來自管理學領域的這三大工具同樣適用於高校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係的製定。

(1)BSC(Balanced Score Card),即平衡計分卡。平衡計分卡評價體係初創於20世紀90年代初,並最早為營利組織所使用。它改變了之前單純的財務指標評價體係,強調預算的過程與結果、短期與長期、側麵與全局的綜合考慮和平衡。由於平衡計分卡體係的各個維度可以根據高校的特殊性質進行調整,其實施過程和製定過程充分滿足高校內部組織結構的要求,能有效解決高校麵臨的外部環境問題和內部管理問題。可以說,平衡計分卡評價體係的指導理念是科學地將組織的整體戰略目標劃分為若幹具有內部邏輯關聯性的層次,由平衡計分卡方法得到的績效指標評價體係應該是一個以組織戰略目標為中心的層次清晰的網絡體係。

(2)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即關鍵績效指標。關鍵績效指標體係強調對組織運營至關重要的若幹績效驅動因素,這些因素對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KPI 即是將這些績效驅動因素進行目標式量化管理的指標。關鍵績效指標一般具有明確性(Specific)、可度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現實性(Realistic)和實效性(Time bound)等五個特性,也就是通常所稱的SMART 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