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人民大會堂到西交民巷23號院(2 / 3)

從此次人代會起,我還作為全國人大機關正式編製的一名幹部在此履任,在人民大會堂南段三層靠東一側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第一天坐在辦公桌前開心的感受,勝似過年過節。此言絲毫沒有誇張。我的確是懷著火一樣的熱情領受新的任務,投入新的戰鬥的。明知能力有限,但確有努力做好工作的抱負。工作緊張忙碌,但內心感到充實快樂。工作之餘,經常習慣依窗而望,城樓、廣場、紀念碑、博物館等建築景點和遊人一覽無遺。我的辦公室位置優越而獨特,同事朋友無不稱羨。但凡廣場上有什麼聯歡、焰火、儀式之類的活動,我這裏是最佳“觀禮”之處。觸景生情,望物遐思,給工作帶來好的心情。

人生一世,許多事情是很難用機遇、巧合或必然來概括的。我的事業生涯最後竟同全國人大和人民大會堂結下不解之緣,往昔的夢想竟成事實。我慶幸自己的福分和滿意的歸宿。每天,當我迎著朝陽走來,仰望著灑滿晨光的莊嚴的國徽,對這座象征人民權力、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的殿堂肅然起敬,對自己能有幸在這樣難得的環境裏工作,備感欣慰和自豪。

於我,北京記憶,最深切的還有一處與我密不可分的院落樓宇,即“西交民巷23號”,通常簡稱為“23號院”。2003年全國人大換屆後,我到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任職。我的辦公室也從人民大會堂搬到“西交民巷23號”,從此以後,這裏就成了我的新“家”。23號院作為全國人大的辦公區已有很多年。西交民巷南側的新辦公樓(門牌為前門西大街1號)建成啟用前,多數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機關單位集中在23號院辦公。有人曾形容,這裏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和人才資源基地。

23號院令我最憶,是它所處的西交民巷那段滄桑的曆史。

西交民巷東起天安門廣場,西至北新華街,號稱北京最長的胡同。據史載,此處在元代曾是漕運卸糧米之地,在明代天順至成化年間形成街巷,一度叫江米巷。西交民巷這一街名始自清朝末年。世事變遷,改朝換代,而西交民巷之名,如同北京其他眾多老街名一樣,一直沿用至今,散發著古城特有的古風古韻。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一個世紀裏,此處是魚龍混雜之區,許多皇親國戚、商界巨賈、社會賢達、演藝名人在此安家或立業。

西交民巷為人所知的另一個原因是衙門林立。從北平老地圖可以發現,今人民大會堂南門外曾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路,是清朝刑部所在地,民國時期改成警察局的看守所,譚嗣同等曾被關押在此,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此殉難。

西交民巷是北京曆史名街,作為主要標誌的金融業不能不提。清朝末年,北京的銀行業興起。今天的東交民巷、西交民巷及其附近地區,是北京最早的金融街。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西交民巷仍有銀行15家、錢莊兩家。中央銀行北京分行舊址、中國農工銀行舊址、大陸銀行舊址、保商銀行舊址、中華彙業銀行北京分行舊址等,被北京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那一座座與全國人大辦公樓比鄰的西洋風格的建築,仍在提示著人們西交民巷的古老。在此街區上班的我們,遊走其間,心頭生起的思緒更多是對今昔變化的感慨,而非純粹的懷舊。

隨著北京市政建設的推進,西交民巷的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大會堂西路為界,東段已形成全國人大的辦公區。新辦公樓與23號院辦公樓及被人們稱作“中華第一店”的人民大會堂賓館相對而立,兩側分別有銀行舊址為伴,亦今亦古,交相輝映,堪稱北京西城的精品街區;西段除國家電網北京公司、國家大劇院等建築外,仍以普通市民居住為主。據說,這裏是北京民俗民風保留得比較好的街巷之一。這段街巷也是不少全國人大機關工作人員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