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人民大會堂到西交民巷23號院(3 / 3)

23號院令我最憶,還因為它自身獨有的傳奇和太多的故事。不熟悉北京的人們,通常不易發現於人民大會堂南門對過、近在咫尺還有這樣一處外觀看似普通、實際很了不起的大樓,也無從得知這座大樓的主人們曾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立下汗馬功勞。到2010年底,我國已製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 600多件。數字反映變化,數字說明成績。當我們列述這些數字時,會自然想到全國上下那些為此巨大成果嘔心瀝血的人們。全國人大從事這項工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應首先包括其中。

這是一座人才薈萃、令人神往的樓宇。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幾代人在此辛勤工作,有的甚至耗盡了生命。曆屆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可謂群星璀璨,既有華發赫然的耄耋老人,也有年富力強的中年人;辦事機構中既有在全國人大這塊園地成長起來的“老人大”,也不乏學有專長的年輕人。同他們朝夕相處、長期合作共事的我,從年長者身上看到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執著和關注。他們從不津津樂道自己不凡的經曆和業績,隻把人民大會堂和23號院視為自己事業的歸宿和戰鬥的陣地,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默默耕耘。

全國人大機關是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隊伍。盡管他們資質各有千秋,專業特長不盡相同,但都把自己看作全國人大機關的主人,心係國運,情係民生,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充滿摯摯情愫,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勤奮學習,不懈探索。2003年3月31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幹部大會上作了準確而中肯的評價:我們人大機關集中了一批對法律和人大工作有一定研究的專家,有一批責任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實際工作者。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的專業不是法律,但經過多年人大工作之後,耳濡目染,自認為又上了一次大學,多了一次難得的深造。我懂得了“一個沒有健全法製保障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這般最起碼的常識和最基本的道理。我更懂得了,在我們國家,法律體現社會主義製度,體現黨和人民意誌;法律必須適應國家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立法工作是極為艱巨繁重的係統工程。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需要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孕育過程,積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

法律最大的特質是準確嚴謹。調研、起草、論證、審議、修改,直至頒布,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絲毫輕忽和遷就。多少年來,23號院層層樓室不滅的燈光,見證和記錄著那些參與立法工作的同誌的勞動和奉獻。悠悠歲月,不論是隆冬寒風、夏日炎炎,還是春意無盡、秋色如染,他們從未停止為國家法製根基增添堅固磚石的努力。他們心裏流淌的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建設的愛。

23號院原有的主人們多數已遷入前門西大街1號的新大樓。榮獲“魯班獎”的新大樓氣度非凡,作為前門大街、西交民巷乃至西城區的新地標,受到北京市民的稱讚,更受到全國人大機關全體幹部的喜愛。不過我還想說,正如人對故鄉的眷念一樣,對長期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的那份感情,是很難從心田抹掉的。我懷念“23號”這塊牌匾,懷念這座功能齊全的樓宇,我也懷念在這裏一起共過事的領導、同事和朋友。我們曾一起走來,但今天我們都不願意說已經離去。

1970年到2012年,人民大會堂到西交民巷23號院,42年的情感和記憶,永遠根植在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