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寄語母校—呼和浩特第一中學(2 / 3)

加拿大是我常駐的第二個國家。我初識這個以楓葉為標誌的神秘國度是中學地理課上老師的一番描述:遼闊的國土、稀少的人口、眾多的移民、廣袤的森林、北極熊的家園、無際的原野、豐富的礦藏、無數的河流湖泊以及毗鄰美國的地域特點等。這些中學時不經意中獲取的常識,倒幫了我不小的忙。1970年我從英國回北京不久,在外交部管起加拿大業務,該年中加建交,來訪的加拿大客人多了起來。我這個主管官員跟他們交談時,心情格外輕鬆,話題信手拈來,交流顯得親切。1979年起我在加工作6年,親身體驗了中學讀物中描述的該國國情特征。溫哥華大海灣遠處有綠色的山峰,與美國接壤的安大略地區是個天然大公園,有數不盡的大小湖泊和遍布各地的漫長水道。尼亞加拉大瀑布壯觀驚絕。我壓根兒不曾想到當初的夢想居然成為現實。當我站在連接美加兩國的大橋中央,麵朝傾瀉的瀑布,傾聽水流的轟鳴,迎著美麗的彩虹時,我想起了幾十年前在呼一中編織的夢。加拿大除了擁有夢幻般的山川風貌,還有豐富多彩的人文特征。我為她那法蘭西文化魅力和英美文化情調交融的圖景而折服。我讚歎加拿大東部沿海的大西洋風景,也留戀那飽嚐海鮮美味的天堂。通往溫哥華一帶的太平洋大鐵路,使我聯想起無數華工曾為加拿大的建國和振興付出血汗和生命。

東瀛島國日本是我多次往訪的地方。70年代末我第一次訪日,因為中學時地理課給了我較多的提示,使我踏上日本國土有似曾相識之感,比如,狹長的國土,南北兩端相距3 000多公裏,而從東到西隻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全國到處是火山,其中活火山100多座。號稱日本聖山的富士山就是一座火山。難怪有人形容位於“環太平洋斷裂帶”上的日本是一條“不安靜的飄帶”,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發生,這個“不定時的火藥桶”,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日本國土雖然狹小,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貧乏,但科技先進,經濟發達。有了這些基本常識的積累,不論是關東之旅、近畿之遊,還是名古屋、富士山,南部的衝繩、廣島,北海道的劄幌之行,都不致茫然迷途,還能增加幾分不探明究竟不罷休的欲望。

那時所學所知的遠不止英國、加拿大、日本三國。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揚起“文藝複興”風帆;葡萄牙人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穿過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塞納河風情萬種,殊不知沒有該河便沒有巴黎;印度人民的母親河—恒河,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造就了泰戈爾筆下的印度文明;令人敬仰膜拜、給人厚重曆史感的尼羅河,成就了悠久的古埃及文化;伊斯坦布爾有太多故事,歐亞兩大洲的分界線,東西方文明的交彙點—博斯普魯斯海峽更是遊客神癡心醉的地方。凡此種種中學時代獲取的點滴知識,猶如暗夜點燃的火把,引領年輕的我朝著未知的世界走去。

在過去的歲月,我因工作需要,環遊世界不少國家,常常是身臨其境但又馳心旁騖,浪費了光陰,對該國該地的了解僅限皮毛。因此,我欽羨中學時期的老師和讀物的作者,他們的難得之處在於把外國地理、曆史同外國經濟社會人文知識巧妙糅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一種獨特的、多維的學習和思考方式,使你多年過後依然存儲著當時的記憶。

要記住所有關愛過你的人

在人的一生中,許多事情是事後才明白的,在年幼、年少時是意識不到它的真諦和意義的。等年紀大了或者老了,才恍然大悟,啊呀,我真糊塗,怎麼沒有想到,怎麼那麼不懂事啊,後悔已經晚了。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朋友給了我們關愛,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從他們那裏我們懂得了成人、成才的道理和方法。我們今天能上中學、上大學,不容易,這背後不知有多少人為我們操心、流汗,甚至流淚。你是否留意過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臉上多起來的皺紋、黑斑或日漸彎曲的腰背?正是他們消耗自己生命的體征,才給了你生命的活力,換來了你在學校無憂無慮的生活。

相對於父輩,我的成長環境已經好了許多。現在的青年未嚐不是這樣,沒有缺過吃,沒有缺過穿,沒有吃過苦,很少為生活發過愁。從小到大,一直有人嗬護和照顧著。因此,你沒有絲毫理由不好好學習,也沒有絲毫理由認為你得來今天的幸福是理所當然、問心無愧。千萬不要讓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白疼你,白養你;千萬不要讓校長、老師白教你。今天作為學生的你,明天就要走上社會,由一個孩子變成一個大人,自己的命運終歸要和國家的前途緊緊聯係在一起。這不是遙不可望的事情,而是不多久就會擺在你麵前的現實。要懂得感恩,以實際行動回報給你生命、給你生活動力、給你知識的人,做一個懂事明理、善於學習、自律自立、快樂自信的青年,做一個讓家長、讓親友、讓學校、讓老師、讓社會都省心、都放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