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寄語母校—呼和浩特第一中學(1 / 3)

我在很多場合講過,在我的一生,有兩個母校對我的成長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一個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學(1952~1958),另一個是南開大學(1958~1963)。呼一中和南開大學都是曆史悠久的名校,良好的育人環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學子,給國家輸送了大批建設人才。

回望來時路,恐怕沒有一個人不懷念自己的母校。當年在校時,如人們常說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對母校的那份情、那份愛還不可能多麼深。當你離開10年、20年以至更久,母校就會成為你人生曆程中永遠抹不掉的一個印記、一個符號,更是一種財富。我1958年呼一中畢業後遠走他鄉,但半個多世紀前的中學生活依然那麼清晰、那麼親切,各位老師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的情景曆曆在目。歲月無情,有的老師雖離開我們,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裏。

我慶幸自己開始懂事的時候,迎來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黨的陽光下成長。我總講,是黨和國家把我從一個不懂事的農家孩童培養成一名國家幹部。這是真心話,講了一輩子。

一生中的經曆有些終歸會淡忘的,但當你在靜靜的夜晚,漫步在自家的房前、院落,演映在腦海的多半是青少年時的生活圖景。我記起從鄉下到呼市等待發榜的焦急心情,也記起當我看到錄取結果的紅榜黑字“初中46班”一欄中“呂聰明”(後改名為呂聰敏)三個字時的欣喜若狂。為了等這個結果,一天沒吃一口東西,我竟然肚子不覺得餓。

那時剛剛解放,生活艱苦,每月領取8元人民幣的助學金,等級是同學中最高的。在20世紀50年代初,8元錢是什麼概念?可供一個學生吃一個月的飽飯。午餐:一碗大燴菜,4個白麵饅頭。晚餐:照例是土豆、白菜、粉條的燴菜一碗,二米飯(大米加小米)或混麵(小麥麵和玉米麵)窩頭管飽。也可以隻交6元,不同的是饅頭減去兩個。我選擇的是6元方案,剩下的2元買文具和書籍。有一陣子隻交4元,晚餐與幾個同學搭夥到大召的小餐館包飯(燴蓧麵),可以更省錢。生活的確苦一點兒,從初一到高三,我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沒穿過一雙新鞋,但覺得很幸福,一心一意隻想把書念好,沒有什麼奢求。

中學時期的我,並非出類拔萃,學習成績中等而已,算個聽話守規矩的孩子。上了高中開始有點出息。有的同學文理俱佳、各科皆優,我羨慕得不得了。不過,我也有自己的長處,與同齡的孩子比較,我更愛思考問題,小學時就愛當娃娃頭,小大人。上了中學,組織協調一些活動有模有樣,井然有序,校領導和老師們喜歡我這一點。在高中時當上學生會主席,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回到母校,麵對在校的師生,不能總是憶舊,似乎應當多說點什麼。我想,還是應該留下一些祝福、一些希望,也可算作見麵贈言。

有位學者說,21世紀是年輕人的世紀,是充滿希望的世紀,是充滿挑戰的世紀,是新一代國際化人才大展宏圖的世紀。這番美好的憧憬很有現實意義。

求知從年少起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自己有切身體會。多讀書、愛知識要從青少年開始。幼小時讀過的東西不易忘記。我在呼一中上學時,課餘時間讀了不少曆史書和地理書,多為通俗讀物。當時隻是喜歡,後來才慢慢體會到受益不淺。上大學時保持了經常閱讀的習慣,至今依然如此。

曆史書中關於各國的曆史沿革、改朝換代、人文演進的描述使我著迷。地理書中關於各國人口、民族、地貌、麵積、區劃、資源、水係、氣候、作物這類讀起來枯燥的文字,我竟讀得有滋有味。那一幅幅關於自然生態以及關於不同國度和地域人類生存環境的描述,在我幼小的心靈編織起近乎神話的圖景,油然萌生將來有一天去遊曆他國異鄉的渴望和遐想。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在英國。確切地說,我對英國的常識主要不是在大學而是在中學的課堂和課外閱讀中獲得的。比如,境外遊客光顧最多的景點中,格林尼治是其中之一。早在中學時我就從書中繪影繪聲的描述得知格林尼治的名字是外來語,意思是“綠色的村莊”或“綠色的原野”。1884年人們決定讓子午線穿過格林尼治天文台對應的0度經線,從這條線開始,從東到西測量的每一段距離都是180度角。1964年1月的一天,我懷著極大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頂著寒風前往格林尼治天文台參觀。到後才發現,原來0度子午線是用鐵柵欄做標誌的,我和眾多遊客一樣,腳跨鐵柵欄,不足半米就跨越地球的兩個時區,留影一張,是個難得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