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祝福母校——南開大學(1 / 1)

今生今世,能在著名學府南開大學讀書學習,是我的福分。我參加過無數的座談會,有過無數的發言,每當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曆時,有一句話我是從來不會省掉的:“我是南開大學培養的學生。我愛我的母校。”

1958年至1963年在南開大學的學習生活,是我永遠抹不掉的心靈印記。南開畢業至今,已49個年頭。如果說自己為國家、為社會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這與南開對我的培養和教育分不開。

南開教育的受益者當然不是少數。一代代學子學有所成,帶著南開精神,帶著南開給予的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甚至走向世界。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珍惜南開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南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樓一宇,特別是她在“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校訓指引下素質教育的成就,都會激起校友們對她的眷念和敬慕。在一次老校友的自發聚會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南開精神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我漸漸發現這些影響是如此恒久綿長。母校自建校時就一直倡導和推行的“公能”教育理念,使我們在提高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感,培養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增強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方麵,有了更多的自覺性和潛能。這是我們大家的普遍共識。

對我們這些較早年代就讀南開的老校友來說,腦海裏周恩來的楷模形象,以“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為特征的南開品質、南開精神,似乎顯得更為清晰。畢業後在外交部工作期間,我曾有幸近距離接觸周恩來總理,他高風亮節的品格、豐富的政治智慧、閃光的外交風範、超凡的人格魅力,無不使我們這些晚輩折服和欽羨。他的言談舉止,似乎無時不在詮釋著南開精神。

南開使我眷念,是因為她良好的育人環境。在這裏,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服務社會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社會崇尚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她使我懂得了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道理,使我懂得,不論從事何種職業,“祖國永恒”是不變的信念。

南開使我眷念,是因為她良好的校風。我們曾生活和學習的南開園,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5年的時光,同學們朝夕相處,互促互進,縱然有時紅過臉,鬧過小意見,但從不記恨,從不結怨。多少年過去,依然彼此懷念,相互牽掛。應該說,這是南開大學多年形成的好傳統、好校風。

南開使我眷念,是因為她嚴謹、紮實的治學之風。南開一向重視具有自身特色和個性的學風建設。社會是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不少校友說,母校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麵綜合發展的教育,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能較快地調整心態,適應環境,並且後勁十足。

南開使我眷念,是因為她有一支敬業勤奮、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老師們以自己的人格和學識魅力感染著學生。他們既教書又育人,身體力行,教育同學們要想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我懷念曾經教過我的老師,他們中多數已經離世,但在學生們的心目中,他們永遠是受人仰慕的豐碑。

當年在南開大學求學的我,風華正茂,奮發向上,也有年輕人通常易犯的躊躇滿誌、好高騖遠的毛病。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幫助我形成謙虛謹慎、紮實嚴謹的精神品格。南開所具有的無形無聲的大學之風,對我的影響不是5年,而是一生。

今天的我早已不再年輕。作為一個退出工作舞台的老人,心裏依然關心著國家的振興,也關心著母校的發展。每當收到學校贈閱的《南開大學報》,總是迫不及待地閱讀,從頭到尾,一字不落。2012年4月6日校報登載的《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2011-2015)》、4月13日轉載的龔克校長的文章《以文“化”人 育人興“文”》、4月20日轉載的“大學之風恒久綿長——對話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教授”的采訪文章,細心展閱,確有耳目一新之感。從中看到的,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南開,一個充滿朝氣、麵向未來的南開。我相信,南開學子、南開校友,不論年長或年輕,不論在何職、何位,不論在他鄉或異國,都會為自己母校今天的成就而高興,也都會為母校的明天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