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世界認知一個真實的中國(2 / 3)

文化素養是做好對外宣傳的基本條件

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中,中國因素日益重要,中國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外國人眼中呈現的中國形態不可能是一樣的。我們的外交官職級、分工有別,但都應具備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基本素質,掌握應有的知識。隻會照本宣科講提綱上的那些話,其他知之甚少,就無法駕馭談話的局麵。這是搞外交最忌諱的。當今外交工作非常豐富,也十分複雜,外交官要重視自身素養的修煉和提高,在知識、涵養、智慧、技能等方麵都要有良好的表現。

新聞工作和外交工作有相似之處。如果記者寫東西言之無物,沒有典型意義,經不起推敲,事例東拚西湊,敘述表達的邏輯、條理混亂,不能給人準確的信息和有益的啟示,說明他工作態度浮躁或文化素養欠缺。所以我們說,不論從事外交、新聞還是其他工作,文化和智力的支撐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知識、學問是相通的。我們發現不少自然科學領域的老專家,不僅在自己的專業上造詣很深,文化底蘊同樣非常厚實,他們懂曆史、文學、哲學。凡是事業建樹突出的人,都是有文化素養的人。

向外國人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

怎樣才能做一冊好的“中國讀本”,讓外國人喜歡讀,閱讀後有收獲,這方麵我有親身體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西方交流很有限,在國內見個西方國家的記者很稀奇。在外國人眼裏,那時的中國很神秘。70年代初,我國出現一次新的建交高潮。從1972年尼克鬆訪華及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中國同西方的接觸一天天多起來。因長期與外界隔絕,中國人一下子在世界舞台全麵亮相,感到不大適應,外國人看中國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成立時暫租紐約一家旅館的幾層樓,服務員很驚奇地對我們的人員說:“你們好像是從另一個星球來的,但你們看起來都很友善。”

我國乒乓球代表團1972年上半年訪美(我是隨團的4名外交部人員之一),所到之處有人總是跟在我們後頭,形影不離。我們起初很奇怪,多少有點戒備心理,後來才明白,他們都是普通青年學生,毫無惡意,就是想跟著看看這些中國人究竟是什麼模樣,行為舉止跟他們有什麼不同。一句話,就是好奇。我們的運動員和代表團其他人員不卑不亢、熱情友好、文明禮貌的表現,給美國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們的同誌懂得,自己的表現關係國家的形象。代表團30多人就是30多冊“中國讀本”,美國人從中初步認識了中國和中國人民。

現在,把中國看作外星人的神秘感恐怕沒有了,但感到中國還是有點兒不可思議的人仍然不少。對那些沒有來過中國的西方人來說,雖然在他們的國家也能看到中國人,但因為不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身臨其境,認識和感受是不大一樣的。真實的中國對他們仍是個“謎”。應該說,經過這麼多年,外部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人們知道中國有個鄧小平,是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把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窮國,以世界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從一度經濟瀕於崩潰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中國在快速發展中避免了社會動蕩,這點使他們尤為佩服。外國人雖不一定記得住那些具體數字,但知道中國靠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的事實。

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了解中國,不存在太大的感情障礙,而西方國家情況就複雜一些。問題在於,麵對同一個中國、同樣的事實,觀察的視角、態度和得出的結論不盡一致,甚至截然對立。這說明,真正認識20世紀至今中國發展曆程的複雜、艱辛、成就、希望,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對中國偉大社會實踐的認識在不同外國人的眼裏出現反差也是自然的。這裏麵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意識形態的偏見,有價值取向的差異,有現實利益的衝突,也有冷戰思維的陰影。但實事求是地說,外國人評價中國出現偏差和誤解,並非都出自敵意,更多是缺乏了解,是認知的局限。

現在,西方國家政界和民眾對中國的興趣一天比一天濃烈,研究中國問題已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他們關注的問題五花八門,有數百個,甚至上千個,但主要是5個方麵:中國的製度特色、發展道路、政策走向、應對內外挑戰的能力、對世界格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