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世界認知一個真實的中國(1 / 3)

這是一個大題,也是一個難題,再難也要去做。做還不能急,方法還得對頭。中國領導人同外賓談話時有一句使用頻率最多的話,即“增進了解,加強互信”。國與國之間出現麻煩,產生摩擦,根子往往是缺乏了解和信任。在中國同外國的關係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方式,今昔已有很大不同。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外國人掌握的中國信息紛呈雜亂,真偽難辨。多數外國人根據西方傳媒關於中國的信息作出判斷,發表看法。曲解或錯誤的信息遺患無窮,帶有政治偏見的信息誘導讀者和聽眾得出錯誤結論的情況比比皆是。

綜合考量我國的國力

現在,“綜合國力”這個詞、這個概念幾乎無時不現、無處不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考量,是人們對“綜合國力”一詞下的定義。現在,人們把資源、經濟、科技、國防、環境諸項的水平和實力綜合為硬實力;把政治導向力、文化認同力、製度吸引力、國民親和力和外交影響力綜稱為軟實力。硬實力是國家發展的根基,軟實力是國家的形象,二者關聯密切。

以此綜合考量,可看出我們國家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呈現什麼樣的水平。我們常說,我國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最大的機遇源自我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保持年均9.8%的經濟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和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20年前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是我國的7倍,10年前縮小為4倍,2011年被我國反超。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都在20%左右。

上述內容隻是我們國家實力的一個方麵,把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全部內容綜合起來衡量,我們還存在很多問題、困難和差距。一個真實的中國包括成就和問題兩個方麵。應讓外國人既了解中國的成就,也了解中國的問題和困難。

對外宣傳須從小事做起

有人形象地說,在外國人麵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冊“中國讀本”。外國人通過我們這些“讀本”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展現的形象,就是他們對中國的印象。

向世界介紹中國,讓外國人認知中國,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每個公民特別是涉外人員的應盡之責。直接接觸是相互交流、增進了解的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現在來華的外國人和我們出國訪問和旅遊的人數,都是改革開放前的百倍、幾百倍。可惜的是,許多機會我們沒有利用好或根本沒有利用。

我們了解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並不全是從大事情、大問題、大道理開始的,往往是從一些具體的事情做起,如曆史、文化、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行為舉止、社會上習以為常的現象等。

外國人到中國來,即使公務在身,也很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到街上走走,同普通百姓近距離接觸。有的外國遊客,常常離開大飯店到小飯館吃飯,老北京炸醬麵吃得津津有味,認為這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夜幕降臨,你會在北京東華門夜市一條街看到許多外國人,他們饒有興致地觀看夜景或品嚐小吃。有的遊客還喜歡到北京的地鐵、公交汽車上體驗一番,自己問路,自己買票。他們認為,近距離接觸中國人特別是普通百姓會獲得一種真實感、親近感,是一種不同於在會議室聽介紹、在展覽館聽講解或看展品的感受。我們到國外也有類似的體驗。現在有一個可喜的現象,我們的外交官和其他涉外人員,在同外國人接觸時學會了講故事、聊家常的本領,不全是正襟危坐、麵色嚴肅。外交是同外國人打交道的職業,外交人員言談舉止應力求產生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外交活動固然有闡釋政策、表達立場的內容,但多數場合是交流和溝通。外國人看待中國的視角、表達觀點的動機可能不同,但他們很希望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自己親身感受的中國,而不是記者和媒體“加工過”的中國。外國人踏上中國的土地,最初碰到的事往往印象最深刻。有的事可能使他很高興,很感動,例如患病及時得到救治,迷途時被素不相識的人護送到駐地,遺失物品被拾者完好送回,等等。有的事也可能使他感到不愉快,如果某些負麵的東西留在他的記憶裏,在華期間他總會想方設法尋找答案,印證或糾正那些“先入為主”的看法。作為東道主的我們要學會引導,使對方對中國有個比較全麵、客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