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世界認知一個真實的中國(3 / 3)

我們這冊“中國讀本”能否對上述問題給出滿意答案真不好說,因為這些都是大問題,不能指望僅靠一份材料、一次談話就使人心服口服。但有一點似應明確,回答這些大問題並不一定全靠大道理,寫出大文章,重要的是講實情、說真話,針對對方的懷疑和不解耐心做工作。

首先要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中國人民生活的真實狀態,比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雖然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較低,隻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長,但進一步發展受到能源、資源和環境的製約。中國若幹重要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上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大國,但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核心技術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中國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但中西部和廣大農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當落後,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中國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就業壓力很大。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日趨活躍,公民基本權利得到較好的維護,但民主法製還不夠健全,社會不公和貪汙腐敗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國現代化走到今天,先進與落後並存,新舊矛盾交織,麵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講清這些真情實況,有助於讓外國人理解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屬性將是今後很長時間的現實,也有助於讓那些質疑中國發展戰略的外國人理解中國為什麼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理解中國提出“和平、發展、合作”的外交理念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堅持的方針。

要讓外國人獲得上述4個問題的答案,除政府外,社會各界都應作出努力,要發揮由政府主導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活動,紮實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同以往比較,外交工作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加強,有助於夯實國家關係的民意基礎、社會基礎和輿論基礎,有助於推動軟實力建設,從而有助於樹立國家良好的整體形象。

對外交流要有寬廣的胸懷

在長期對外工作中,我有一個深刻體會,要想多做工作,取得實效,除熟悉我們國家的曆史、文化和基本國情外,還要了解對方。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必定是通曉駐在國曆史和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專家。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獨特之處,有其長也有其短。中華文化既區別於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有別於同屬東方文化範疇的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東西方文化、中外文化既是互補的又是相互製約的,在交流與碰撞中,相互借鑒、兼容並蓄,創造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向外國人介紹中華優秀文化和當代中國社會進步的同時,還應通過交流了解對方,學習外國的優秀文化,借鑒外國有益的文明成果,讓文化成為發展友誼、增進互信的紐帶。

江澤民同誌知識淵博,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所具備的中外文化的深厚功底,使他的外交國務活動精彩紛呈。他針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談話對象,在恰當的場合和時間,巧妙談古論今,以詩文傳情,起到拉近雙方距離、增進相互了解的效果。多次陪同他出訪的李肇星同誌回憶說,江主席在法國,與法國領導人縱論小仲馬名著和中國的隋唐史。有一次為出訪準備談話要點,他認真考證莎士比亞部分詩文的出處。每到一個國家,特別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江主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了解往訪國的曆史傳統、文化特色、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在智利,為了在演講中用一段他並不熟悉的西班牙語,他像學生一樣虛心向外交部的翻譯人員學習西班牙語。據我所知,中央領導同誌都很重視了解和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化。這是對外交流應有的寬廣胸懷。文化和知識是“內功”,在對外交往中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長期從事對外工作的同誌都有這方麵的體會。